首页 >> 水浒街
《水浒传》传播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佘大平 @ 2006-06-20
《水浒传》传播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佘大平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市民阶层的热烈欢迎。人们将它一版再
版,在很短的时间内竟产生了庞大的版本群,形成了"繁本"和"简本"两大版本系统。《水浒传》不仅很快
风靡全国,而且传到海外。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观。产生这一历史奇观的原因是什
么?在写作艺术方面,《水浒传》当然是很能吸引读者的,特别是它能够适应市民阶层和中下层知识分子
的艺术趣味,这是这部长篇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水浒传》能够广泛地吸引读者
而风靡全国乃至传到海外的原因,是它那歌颂农民反抗斗争的、不同凡响的题材、人物和主题。
然而,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像《水浒传》这种反映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武装斗争的小说,不是会被禁
毁吗?小说的作者、出版商、印刷匠人、书店老板以及广大的读者不是要被杀头吗?事实并非如此。明朝
末年,虽然朝廷颁布过几次禁毁令,但是似乎并不是很严厉。《水浒传》照旧在民间流行,各种版本仍在
不断涌现。到了清朝,也由朝廷发布过几次查禁《水浒传》的命令,如乾隆十九年(1754)的禁令。但总
的来说,情况并不严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还没见到有因为刻印、发卖、
评点和阅读、收藏《水浒传》而被杀头的记载。这同清初杀人如麻的文字狱血案比较起来,《水浒传》的
出版者和读者要算是很幸运的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宣扬反抗斗争的小说能够免遭厄运?是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保护了它呢?答案只
有一个--是这部小说自身的忠义思想掩护了它宣扬反抗斗争的全新的主题,是忠义思想保护它躲过了封建
专制社会残酷的文网,躲过了封建专制的屠刀,当然也保护了出版者和读者,从而它能够在人民群众中间
广为播传。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有了浓厚的忠义思想,到底降低了《水浒传》的斗争锋芒和革命热
情。忠君爱国和受招安还可以根据一定的历史环境作出一些合乎情理的解释,而打方腊则无论如何不能不
说是农民革命的悲剧和耻辱。《水浒传》在利用忠义思想成功地保护自己的同时,是付出了代价的。明朝
末年出现了金圣叹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称"金本"),却比较全面地否定了《水浒
传》的忠义思想。
金圣叹将《水浒传》71回以后的几十回文字统统砍去,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了只有70回的
章回小说(他对这71回的文字只在个别地方作了改动)。这就是"金本"《水浒传》的基本情况。
《水浒传》经过金圣叹这么一砍,无论在内容方面或者艺术方面都显得好多了。第一,由于砍去了几
十回,非常明显地降低了忠义思想的浓度和厚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了忠义思想对这部章回小说的消
极影响,从而突出了这部小说起义造反的主题。第二,由于完全砍去了宋江乞求招安和后来梁山泊全伙受
招安的故事情节,使得梁山一百单八人作为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而雄伟了,使得宋江作为梁
山义军领袖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美。第三,由于砍去了打方腊的情节,这就干净、彻底地洗去了梁山
好汉充当朝廷鹰犬的夺耻大辱,免去了梁山人马七死八伤的痛苦,让他们以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力量存在
下去,使读者心目中的希望之光不至于熄灭。第四,由于砍去了最后宋江等人被害死的情节,砍去了梁山
英雄落得全体覆灭的下场的描写,这就为《水浒传》清除了弥漫全书的厚重的悲剧气氛,让正义得以申
张,让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业得以在艺术的天地里永存。因此,我们说,经过金圣叹这么一砍,"金本"《水
浒传》无论在内容或艺术等方面都是一个大进步,大提高。
金圣叹虽然砍掉了《水浒传》的尾巴,并对第71回以前的部分文字作了改动,但是他仍然面临着一个
非常头痛的问题:宋江以及其它人物在"金本"《水浒传》全书中所散布的忠义思想的言论,所做下的全忠
仗义的事情,这些言论与行为仍然表现了较浓厚的忠义思想。金圣叹虽然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改动,但他无
法作太多的改动,更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改造。于是,他采用评点的办法,使用夹批、眉批、回前总评、以
及他写的三篇《序》和《读第五才子书法》等方式,对"金本"《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特别是宋江的忠
义思想进行批评和"解说",以竭尽最大的可能抹去"金本"《水浒传》的忠义思想的痕迹。
《水浒传》被金圣叹砍去了尾巴,又由他增写了回前总评和大量的评点文字之后,宋江和梁山投降朝
廷的情节没有了,由一支农民义军残酷地镇压另一支农民义军的情节也没有了;书中乞求招安投降的讨厌
气氛得到了有效的淡化,忠义思想的色彩褪去了不少。小说的造反起义主题更加明朗化了;尤其是宋江这
个人物,变成了一个新的形象,他再也不是那个整天招安不离嘴,最后把梁山事业断送干净的悲剧人物,
而从一个忠义君子变成了坚决进行反抗斗争的英雄。"金本"的这些功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抹杀的。
金圣叹对《水浒传》这一砍一批,从根本上来说,其矛头是针对小说的忠义思想的。这就是他在"金
本"《水浒传》序二中所说的"削忠义而仍《水浒》"。应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否定了《水浒传》的
忠义思想,把宋江改造成了真"强盗",这是"金本"《水浒传》长时期以来不断受到攻击的根本原因,也是
它几百年来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魅力所在。
"金本"《水浒传》是在明朝末年,即公元1641年开始出版发行的。这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100
回)大约已传播了100余年。另有一种在百回本《水浒传》的基础上扩充了20回故事的120回《水浒传》也
流行了约30余年。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纯是书商们为了谋利而出版的,文学价值很差的所谓"简
本"《水浒传》,也流行了一段时间。然而,自"金本"《水浒传》出版之后,很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
追捧,其它版本的《水浒传》都受到读者和书商的冷落,以至于逐渐被淘汰。也就是说,从1641年直至20
世纪50年代,在这300多年的时间里,在发行市场上一直是"金本"《水浒传》占据了最大份额。
清人王韬说:《水浒传》"初犹未甚知名,自经金圣叹评置之'第五才子'之列,而名乃大噪。"乾隆19
年御史胡定奏称:"阅坊刻《水浒》:以悖逆为奇能,以盗劫为义气;跳梁漏网,惩创蔑如。"他反对"金
本"《水浒传》以轰轰烈烈的大聚义结束全书,并指斥"恶薄轻狂,业经正法之金圣叹"不该对它"妄加赞
美",为此奏请清廷予以查禁。反动文人俞仲华就是畏惧"金本"《水浒传》深入人心,所以炮制了《荡寇
志》,宣称:"须知这部书乃是结耐庵之《前水浒传》"的;其子俞龙光也说:"是《荡寇志》,所以结
《水浒传》者也。"同治时丁日昌禁毁"小说淫词"即举《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在其禁毁书目中
并注明此两种书即"第五才子"、"六才子";还说这些书已是"家置一编,人怀一箧"。当时的阮葵生说,这
种"由吴人金圣叹横加评语的《水浒传》,流布浸广,遂至家有其书","盛行海内"。可见,"金本"《水浒
传》打倒了旧本而独为读者欢迎。清末具有民主思想的文人一致歌颂《水浒传》和宋江形象,无一不是指
的"金本"《水浒传》;梁启超称"《水浒传》读之使人有余怒",也正是针对"金本"《水浒传》而言。
直到"五四"时期,自称有"考据癖"的胡适为《水浒》作"考证"时,根本不知有100回《忠义水浒传》
和120回《忠义水浒全传》,因此他把"金本"《水浒传》"考证"成了明中叶的真正古本。后来鲁迅在日本
汉学家帮助下弄清了"金本"《水浒传》系删改100回《水浒传》的问题,但直到1924年,中国迄末发现100
回本,而120回本也总共才发现了三四部(见鲁迅书信1924年2月9日)。胡适虽购买了一部120回本,但未
公开。直到1929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于是"金本"《水浒传》的真相才为学术
界公认。但是在群众心目中却仍以"金本"《水浒传》为《水浒传》定本。商务本标题为《一百二十回的水
浒》,也就有明示它不同于流行的"金本"《水浒传》之意。因此学术界笼统地评论《水浒传》时也大都是
指的"金本"《水浒传》。例如茅盾同志在1951年分析《水浒传》人物时指出:"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
杨志的幻灭",正是根据"金本"《水浒传》正文并采用了金批的观点立论的。
由此可见,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这300余年的漫长时期中,大家所阅读的《水浒传》,都是"金
本"《水浒传》。100回本和120回本只在 很少的一部分人中流传,几近绝迹。100回本《水浒传》迄至20
世纪60年代我国大陆地区才有翻印本。120回本,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为商务印书馆重印,但读者极有
限,而且它的封面题署,也与"金本"《水浒传》不同。在群众心目中,它乃是《水浒传》版本群中早被淘
汰了的,并不适于阅读、欣赏的特殊的本子;甚至可以说,它们和通常说的《水浒传》根本不是一个概
念。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3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大陆地区给金圣
叹戴上了"封建反动文人"的帽子,对金圣叹加以口诛笔伐,对"金本"《水浒传》痛加批判,在这样的政治
背景之下,中国大陆地区基本上停止了"金本"《水浒传》的出版发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图书市场上,基
本上看不到"金本"《水浒传》的踪迹。
就这样,从明朝末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直流传了300余年,并且在这300余年中,基本上淘汰了其
它版本的"金本"《水浒传》,其风风光光的传播过程戛然而止。应该强调指出的是:"金本"《水浒传》风
风光光地传播了300余年,是由于广大读者喜爱它,是读者的自由选择,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选择,是
中国文学史的选择;而"金本"《水浒传》传播过程的中断,则是人为的,是运用行政的力量强行干预的结
果,是极左(实质是极右)的思想潮流胡作非为的结果。
当然,广大的读者是不能没有《水浒传》阅读的,于是,有关部门和当权人士就拍板出版发行了120回的
《水浒传》,60年代又出版发行100回的《水浒传》,以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对100回的
《忠义水浒传》进行了校勘,并改名《水浒全传》出版,商务印书馆也用旧纸型重印了《一百二十回的水
浒》。1961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横排标点插图本《水浒全传》,该书的编者说:"70回后包括有许多重要
的--其中也有异常精彩的--情节,同是属于"水浒"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它描写了水浒英雄以及整个起
义军的结局,更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部首尾完整的大书,一般读者会有阅读《全传》本的要
求。"但是,这两种《水浒传》都有一个宋江投降打方腊的尾巴,这同当时新中国的意识形态是格格不入
的。于是,几个权威学者站出来写文章为其辩护,打圆场。例如,当时的权威刊物《文艺报》连载了一篇
《回答关于<水浒>问题》的长文,断言:受招安的宋江无损于其为"辉煌的领袖和英雄"。还有人写了专文
附于书后,称"《水浒全传》是水浒故事最完全的一个本子","《水浒全传》是一本描写封建历史时代伟
大农民起义的小说",并颂扬其中的宋江"不可代替"的作用,又"爱人民",又有"军事家组织家的雄才大
略"。还说义军的失败"不能简单只归之于宋江的领导路线",而宋江的投降只是"反映了农民义军的软弱性
的一面";甚至歌颂《水浒全传》写了义军"生成、发展、失败的历史",这就使《水浒传》不仅具有思想
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而且有其巨大的历史价值云云。这些自相矛盾、强词夺理、逻辑混乱的奇怪理论,恐
怕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恐怕他们自己心里也是慌慌的。于是他们匆匆忙忙又搞了一个没有宋江投降打
方腊的《水浒传》,以掩饰他们工作中的失误。这个本子其实是以"金本"《水浒传》为基础,但完全删掉
了金圣叹的总评、夹评这些被他们斥之为"荒诞的反动的"东西,又将"金本"前面的"楔子"改为第一回,形
成了共71回的不伦不类的本子。这种本子虽然没有投降打方腊的尾巴,但是仍有浓厚的主张受招安的思想
原封未动。这种本子才是真正的"断尾巴蜻蜓"。这种本子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作正面教材印行,1954年又
发行了第二版。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印刷了9次,达数百万册,并成为大、中学教本选讲《水浒传》的依
据。这种本子,可以说是代替了原来广泛流行的"金本"《水浒传》,而成为了《水浒传》新的定本。根据
这种本子编绘的《水浒》连环画到1962年止,已发行了3200万册。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将100回本
《水浒传》作为"批判资料"大量出版发行。
就这样,那些被"金本"《水浒传》排斥,淘汰了300余年的版本,被一些权威人士从历史的尘封中扒
拉出来,强行推拥到读者面前,强迫读者阅读它们--要阅读就只有这种版本。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至今
已半个世纪了。在这50余年中,是那些被"金本"《水浒传》淘汰了300余年的版本,反过来"淘汰"了"金
本"《水浒传》,独占了出版,发行市场。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都喜欢阅读《水浒传》,他读的都是"金本",只有造反起义,没有招安投降。
在毛泽东的许多文章和讲话中,多次引用《水浒传》的故事说明革命道理或哲学思想,对"金本"《水浒
传》推崇备至。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100回本和120回本的所谓《水浒全传》大量出版发行,毛
泽东有机会读到了它们,于是,毛泽东对《水浒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标志事件就是1975年8
月13日他和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关于《水浒传》的谈话,其中有一段是:"《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
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这番话其实是对《水浒传》各
种版本孰优孰劣的评价,也是对排斥"金本"《水浒传》而推崇所谓《水浒全传》做法的讽刺。后来毛泽东
的这番谈话被人利用,掀起一场祸国殃民的政治运动,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地区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
展,辉煌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为金圣叹翻案的问题上,经过以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40余年的
努力,终于将金圣叹的冤案翻了过来,再也没有人认为金圣叹是"封建反动文人"了,再也没有人对"金
本"《水浒传》口诛笔伐了。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人为地阻遏"金
本"《水浒传》传播的不正常现象却没有任何改变。虽然图书市场上那种不伦不类的71回本早已不见踪
影,但是,各种宣扬招安、投降的《水浒全传》大量出版,充斥图书市场,占满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书架。
在这期间,有两件事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件: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映了由他们耗资数千万元,精选近200名演员,费时三年多而拍成的43
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这部电视剧场面宏大,气势雄阔,人物众多,很有看头。当即就有传媒夸它
是"难得的精品"。但是剧中最主要的人物宋江却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形象。电视剧中的宋江,到处作揖、磕
头,带领梁山兄弟向朝廷投降,然后去镇压方腊的农民义军;两支农民的造反武装自相残杀,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最后同归于尽。许许多多的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有的越看
越气愤,大骂电视剧中的宋江"不是东西"。当时有传媒报道:有人气得砸烂了正在播映《水浒传》的电视
机。尽管当时的主流媒体都争着为这部电视剧说好话,但是剧中的宋江是一个不受观众欢迎的形象却是不
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电视剧所依据的底本是已被淘汰了300余年的《水浒全传》。
第二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地区陆续出版了几种重新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这几种《中国文
学史》在论述《水浒传》时,只谈《水浒全传》,而不谈"金本"《水浒传》,实在回避不了也只是一笔带
过或"简而言之"。这些新编的《中国文学史》将一种虽然流传了100余年,此后却被淘汰了300余年的《水
浒全传》版本当作"正宗"来论述,而将另一种独步发行市场,受到读者热烈追捧达300余年的《水浒传》
版本打入另类,这种论述方式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吗?这几种《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者,
为什么不愿意承认"金本"《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呢?为什么不肯承认它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地位呢?既是"文学史",就应该写出历史的真实;不按照历史事实来写,能叫"文学史"吗?
如果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停止出版发行"金本"《水浒传》,大量出版发行各种宣扬招安投降的《水
浒传》是用行政的力量,人为地阻遏"金本"《水浒传》的传播,那么,上面所述两件事则是利用"舆论"的
力量来阻遏"金本"《水浒传》的传播了。更为严重的是,上述两件事对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尤其是年轻的
学生后辈是严重的误导,误导他们只知有宣扬招安投降的《水浒传》,而不知还有删改了招安投降内容,
传播了300余年的"金本"《水浒传》,极大地降低了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不朽名著,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学
名著之林的《水浒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注意: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是"金本"《水浒传》),
贬低了古代文学名著的声誉。
"金本"《水浒传》在风风光光地传播了300余年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却被人为的力量"淘
汰"了。从那时至今,已有50余年了。现在,如果在13亿中国人中开展调查,问问有谁知道"金本"《水浒
传》,有谁知道"金本"《水浒传》曾经风风光光传播了300余年的故事,调查的结果恐怕是令人伤感的。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难道不应该按照文学作品自身的传播规律加以改变吗?
如果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得《水浒传》的传播进入正常状态,也就是基本恢复20世纪50年代以前
的状态,即广大读者自发地选择"金本"《水浒传》,自发地排斥那些强行推拥到他们面前的宣扬投降的令
人憎恶的《水浒传》,那么,"金本"《水浒传》将会拥有大约5000万以上的读者;这就是说,我们的文
化、出版事业将会得到发行5000万套以上"金本"《水浒传》的商机。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