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张云散文:关于宗教
作者:张云 @ 2006-08-14
关 于 宗 教
张云
人类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认识宗教世界也一样,一花一世界,一叶知春秋。这次“两会”与
几位宗教人士在一组,使我有机会走进他们,走进我们心中那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一)
爱因斯坦说:神秘,是世间最美丽的字眼儿。
宗教对于我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小时候,这种神秘带有一种未知和恐惧,这种恐惧更来源于对死亡
的惧怕。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触及东西方文化,这种神秘成了求知和向往,这种向往只源于对文化的
膜拜。
我倒没有有意识地去研究宗教,只是当步入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长廊,八面来风满溢的是宗教的气息。
就说我国,佛教思想根深蒂固,佛教艺术渊源流长。从南北朝起,佛教绘画、佛教雕塑,这些将佛教抽象
难懂的教义变得通俗浅显的艺术形式成为历史辉煌的一瞬,盛极一时,广为流传。举世闻名的以敦煌石窟
为代表的一些石窟壁画和声名显赫的顾恺之、吴道子等一大批画家,这些精品和大师,在传承佛教思想文
化高峰上熠熠生辉。再说被称为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文艺“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在
新兴资产阶级新思潮下,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以画面语言抨击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文思想破旧立
新。这才留下了划时代意义的,脱掉光环笼罩的、像普通市民一样的《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身怀拯救
人类之心,充满母爱,温柔、秀美的《圣母》系列……这些绘画作品震撼着一代代人。
但我知道,我对于绘画的研究仍是浅薄的,现实社会中浮躁的生活让我无从再探测其奥妙,而这些宗
教绘画才只是浩瀚的宗教文化海洋的一支细流。对于宗教,我更没资格也不敢多说,只是在仰望,好似仰
望浩淼深邃的星空。因为,它渊源流长,底蕴深厚,涉及太宽泛,种类太庞杂,实在是高深莫测。但这并
不是说宗教就虚无飘渺,它很现实,它的的确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同政治、经济、文化、
民族等方面紧密相联,应是意识形态范畴里最具影响力、最具渗透力的一种综合科学。所以,要了解当今
世界还就必须了解宗教。
(二)
这次开“两会”与几位宗教人士在一个组,使我有机会走进他们,走进那个我们眼中神秘而未知的世
界。
走在会场的人流中,仁祥和果宏,这头戴僧帽、身穿僧袍的一老一少两位佛教人士想必是最抢眼的。
仁祥师太今年已75岁,是盐城市佛教协会会长。仁祥这个名字远没有老人家驻守了近半个世纪的青龙庵的
名声响。半个月前,老人因痔疮动了手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我作为本组的组长,照顾她自己是份内的
事,更由于我的职业好奇心,我便有意识地接近她。老人沉默寡言,想必是长期吃斋念佛,练就了平和自
然、清心寡欲。会场上,很多人抱怨空调躁热,穿着棉袍的老人虽然赤红着脸、额上渗着汗,但依然一脸
的慈祥很平静地坐着;我在报纸上写了一段有关他们的花絮,当把报纸捧给她看时,仍然见到的还是一幅
从容慈祥的表情。虽不到500个字的文字,但老人足足看了半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
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里这句中看不中用的名句是传统文人的追求,可又能有几人达此
境界。可能也只有真正的出家无家之人才能进入如此佳境。
仁祥师太话不多,又有些孤僻,与她接近不容易。我便与她谈起弘一大师(李叔同)、盐城的茗山大
师,谈起书法(得知老人喜欢书法)。老人有些惊叹:你怎么也知道这些?我们俩的心理距离自然就近
了,谈的话也多了起来。老人的俗名叫徐爱华,从小生长的家庭就与青龙庵隔着一道墙,她与庵里一个十
个月就被家人送来的小尼姑亲如姐妹,经常在庵里玩。后来,她考到上海一家财经学校,毕业后在企业、
在上海同济大学都工作过。近三十岁时,出家为尼。老人平静地叙述着,依然是一脸的平静,仿佛讲述的
是别人的故事。我的心却阵阵酸痛,这仿佛只有在小说中出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主人公就是坐
在我对面的那位孤独的老人。有着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怎么甘心清苦一生?风华正茂的年龄怎么就会看
破红尘?一连串的问题在脑中盘旋,但我还是没再问下去,我不忍心再问,再去触及老人曾经的苦痛?只
要她能在她所选择的平静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安宁,让灵魂真正得以平静就够了。从谈话中,我深信老人是
并非俗人,她给我讲了许多为人之道,有些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是极有益的,我想不是大彻大悟的人,是不
可能有此高见的。
会议结束的那天,老人还送了本由她题写书名的《现代因果实录》一书给我。毛笔书写的几个字,兼
有唐代柳公权和宋代赵佶书体的清秀和骨力。我想盐城那些所谓的书家也许都得拜于仁祥师太的门下学学
书法才是,老人淡泊的心境和对佛家思想精髓的理解也许才是书法功力上升的原因。现代书生们太急功近
利,写了几天字,获了个奖,就自吹自擂、极尽商业炒作,那不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而是现代经济社
会廉价的商品。
从仁祥师太身上我还看到了她的许多难得的优点。我跟才二十出头的果宏半开玩笑,“现代社会对年
轻人的诱惑很多,就比方说服装,你就没想过穿时装吗?”一旁不太说话的仁祥师太这次主动开口了,她
很认真地说,佛家人形象不是想改就改的,僧袍表现着威仪之风,代表佛教的神圣、庄严、不可侵犯!一
席话让我对佛教、对老人肃然起敬。如果共产党的干部都能以这种坚定的信念自觉维护自身廉洁奉公的形
象,党风建设的难度要小得多;如果企业能自觉自愿以产品质量为生命、以消费者为上帝,打假就轻松得
多。现在机关、企业要打造诚信品牌,这也是需要有个长期的过程,正如佛教思想,正是历经风雨沧桑,
历经岁月打磨才能沿袭至今,既然已经成熟的理念和思想精髓当然不是说改就改的。所以,对于现在庵所
处的环境,老人不无忧虑,庵现在处于闹市,周围房产开发为居民区,影响了庵内安静的环境,有时做一
些佛事又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她对清龙庵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为了庵的今后,她还是希望能重新牵到
一块安静地,哪怕离市区远一些。
俗话说,出家人出家无家。可现代社会的浪潮冲击着每个人,哪怕是宗教人士。灵魂的信仰永无止
尽,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是“修行”一天,再清心寡欲也还要生存度日。对于这种生活上的苦,仁祥师太
说,你们别以为我是苦,我们就要这种苦,这是“修行”的内容之一;而果宏则不然,他说近来正忙着与
一位台商联系,希望能有人投资兴办旅游项目,发展寺院经济。
说话间,他手机又响起了悦耳的音乐。
写于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