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智慧通俗化:也为易中天一辩
作者: @ 2006-08-28
也为易中天一辩
2006-08-03
一
中国历来都有"文人相轻"的说法。近几日,这一说法好象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因为在电视上"品三国"而出名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最近出版了他的又一本准畅销书《易中天品三
国》。这部书稿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260万的价格拍得,据出版方称他们准备把这本书至少卖到75万本以
上。有了以前几本书的业绩,这目标应该不难:据悉,易中天的作品《品人录》、《读城记》、《中国的
男人和女人》、《帝国的惆怅》等,总销量已经达到数十万册以上。难怪有人把易先生称为"超女时代的
超级学者"。
孰料,正当如日中天的易教授忙着全国各地签名卖书的时候,上海大学著名的人文学者葛红兵出来发
话了。他毫不留情地指责这本书"庸俗、粗鄙、娱乐化",玷污了他心爱的名著。为了得出这个结论,葛教
授作了点考据的工夫,寻章摘句地挑了若干毛病,比如说批评他不该把诸葛亮说成"帅哥",不该把诸葛亮
出于"大义"而追随刘备说成是"傍政治大款"等。
葛教授批评《品三国》的理由,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对《三国演义》太热爱了"。但有的网友就直言说
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不是呢?不可否认,至少看起来有点象。
《品三国》一本书,易中天所得的版税至少200万。于是有人说:"难怪会引发各方议论"。为什么"难
怪"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中国的出版界,一本书卖200万本来就是是很稀罕的;第二,更重要的是,这
本书的作者是个教授。为什么教授的书就不应该卖这么多钱呢?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教授写的应该
是"学术著作",而学术著作都应该是"严谨的、科学的",应该是充满了别人看都看不懂的术语名词的。这
才够学术。既然别人看不懂,谁还会买你的书?所以,学术著作卖不出去、赔本是正常的,卖出去了就不
正常了;象《品三国》这样一来不但卖出去了而且一下子能挣200万,那就更不正常了。肯定有毛病。挑
一挑。
这个动机是我自己揣测的,不一定准,也不一定是葛教授的想法。
二
"庸俗化",是葛红兵对易中天《品三国》最主要的批评。这个庸俗化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易中天把
《三国》中的"大义",如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天地人神"观念,等等,都完全个人化了:
他把各种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把"以高深的政治动机和信仰"来维系的主与
臣变成了老板与雇工。在葛教授看来,这不是在哗众取宠,就是低估了"大众的理解能力"。
那么葛教授以为大众会怎样理解他所讲的"国家"、"忠义"?在小说里,刘备算是个"忠义之人"了吧,
可是别忘了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什么"明主",骗人罢
了。再比如,因为怕曹操加害,明知道自己的皇帝"侄子"随时可能遭到毒手,刘备却弃之不顾,扯个慌带
着自己的人马撒腿就跑,这叫忠吗?因为无处安身,刘备、诸葛亮一伙人巧取豪夺占着人家东吴的荆州不
还,这叫义吗?老百姓的眼睛最亮了,他们知道在这"国家"、"忠义"背后隐藏着什么。还真以为大家都是
靠"高深的信仰"活着的?
真正的历史早就被所谓的历史学家用满纸的胡话大话给掩埋了。
记得有句电影台词说(注意,可能不大"雅"),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有两样:政治,和女人的阴道。
真的有什么"大义"可言吗?什么忠义,什么君子,这些骗人的鬼话已经说了几千年。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
了,还有人在装腔作势地地重弹这些老调,不累吗?
真不如像易中天这样,放下架子,讲点真话。
三
出于良好的目的,葛教授劝大家多读点原著,少读这些着三不着两的评论,因为这些东西不一定符合
原著的精神,小心被人牵着鼻子走。
这话固然中肯,却有点不合时宜。
读原著固然是好,可是人类的历史和思想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留下来的各种著作何止千万。除非你有
条件、有心思做个专门的书虫,否则累死也读不过来;再说了,就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为生计奔波,满
脑子想的都是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那些衣食无忧的闲人学者们,谁有心情坐在屋子里去读什么原著?
当然,话又说回来,那些大部头的著作毕竟包含了人类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如果不读书,就难谈上
有健全的思想。没有思想,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古代,制定规则、发表言论的权力掌握在一小撮
人手里,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去读书认字,因而他们缺乏思想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
的命运被一小撮人掌握着。而今,每个人都能够接至少是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能力,就不能
再让话语权被一小撮人霸占了,就不能听任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摆布了。正因为如此,知识需要普及,需要
大众化,需要通俗化。这是历史的趋势。黑格尔固然伟大,但他已不属于这个时代,因为普通人谁都没空
正襟危坐地去重温他那些累死人不偿命的、深奥晦涩的逻辑推论;相比之下,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是尼采,
他那只言片语间所蕴藏的智慧可以让你在片刻之间体会茅塞顿开的乐趣。
然而尼采只是少数。古往今来的智者,多数都有家有业,他们不象我们这样需要为生计奔波,于是完
全可以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之后给我们留下"大笔大笔"的精神财富。现代人的肚子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
美食、营养、维生素,哪里还放得下这么许多的"食粮"。因而,需要有人出来,把这大笔大笔的食粮压
缩、简化,既保持其营养,又易于消化,岂不美哉?
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智慧的通俗化"。它要做的是把人类以往复杂的智慧和经验以对现代人有益且容
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重新进行表达。这或者也可以说是"简单的智慧",即适合于普通人的智
慧,而非少数精英人物所垄断的智慧。让所有人都拥有简单而正确的智慧,恐怕要比让一小撮人拥有垄断
性的智慧要好得多。
这种智慧通俗化的过程,在西方其实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了。它催生了大批知识渊博而又富有洞见的人
文和社科类畅销书作家,最有名的比如房龙等等。
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易中天是承担这样任务的一个人。
四
教授易中天用他所赚取的大把钞票,给中国的学术界上了一课,也给中国的出版界上了一课:看来象
牙塔里的教授不都是些书呆子,也有具有商业价值的。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可以相信,从此,学术写
作的商业化必然愈演愈烈。
学术写作的商业化,易中天绝非始作蛹者。据报道,在近几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历史类书籍一直是
主流之一。比如2004年中华书局的"正说"系列,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明朝十六帝》、《正说
宋朝十八帝》等等,都销量不俗。此外,一些叙述个别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书籍,如唐德纲的《袁氏当
国》,史景迁的《追寻现中国》、《王氏之死》、《皇帝与秀才》等作品,都十分畅销。
这些半学术半通俗的作品之所以畅销,首先得益于其讨巧的立意:以生动、简明的文字介绍不为大部
分人所知的有趣而且可以让人思考的历史事实,里面多数还带着漂亮的插图。
这些书的主要读者,肯定是那些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充满了求知欲,需要知识、需要
智慧。但他们讨厌枯燥的说教、乏味的罗陈,他们希望以生动的形式接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不难想
象,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只
会越来越大。
那些抱着"学术规范"、"仁义道德"的大旗不放的学院派的教授们,若是不愿意或没办法放弃,那就只
能挽起裤腿站在岸边看着那些下海的同行们自由地游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