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读柳生荣文集《笔痕心影》
作者:戴珩 @ 2006-09-09
读柳生荣文集《笔痕心影》
戴珩
《笔痕心影》,泰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泰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柳生荣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书是目前流行的大16开本,33万字,333页。精美,厚重,大气。
这是一本文集。收入的并非是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而是调查报告、论文、讲话稿、经
验总结。
这些文章都是柳生荣在团政治处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县级泰
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县级泰州市委研究室主任、泰州市海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以及现在的泰州市
文化局副局长、泰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等任上写下的。写这些文章时的柳生荣应该说算是个“官”,这
些文章也可以归入人们常说的“官样文章”之列,但是,柳生荣的文章却与人们印象中那些单调、枯燥、
味同嚼蜡、惹人生厌的“官样文章”迥异。
柳生荣认真、敬业。30多年来,他一直把写好调查报告、论文、讲话稿、经验总结等当成一名部队文
职人员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基本功”在练。他从不轻视写好这类文章。他知道一篇好的调查报告、论文、
讲话稿、经验总结,能够对某项工作起到很好和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也从不认为调查报告、论文、讲话
稿、经验总结这类文章就必然会存在说官话、说套话、说大话、说空话以及格式化、雷同化的毛病。他知
道《毛泽东选集》里的许多文章也都是调查报告、论文、讲话稿、经验总结,可那些文章生气贯注、大气
磅礴、文采斐然、妙趣横生。正因为如此,柳生荣写了30年所谓的“官样文章”,仍不厌不弃,乐此不
疲。
柳生荣的这些文章,无一篇是轻松、敷衍之作。每一篇,你在读完之后都能感觉到他当初在写作前是
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写作中是下了一番特别的苦功夫的。从文章中,你能感觉到他到基层采访时的深入和
细致,收集、整理素材时的专心和投入,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时的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还有下笔成文和
反复修改时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因为是用心用力去写的,故而,柳生荣的这些文章不虚造,不浮泛,不空洞。他的论文科学严谨,调
查报告翔实可信,讲话稿亲切生动,经验总结具体实在。他的许多文章,观点创新,理论深刻,材料鲜
活,论据充足,逻辑严密,结构谨严。尤其是他的语言,精练准确,生动活泼,事理结合,通俗易懂,不
但很能吸引人,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柳生荣的文章因为写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因而内容涉及的面很广,有关于部队建设的,
有关于经济建设的,有关于宣传工作的,有关于文化建设的。而这些文章又都写得很好,这从一个侧面可
以看出柳生荣的勤奋、好学以及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领导机关抓基层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是一
篇奉命专题调研文稿,是站在集团军领导的角度写的,后来成为集团军主要负责同志在集团军军、师、
旅、团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体内容。该文言之有物,切合实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
性。时隔20年,就是现在读来,内容仍未过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讲究授课艺术,增强学习效
果》、《谈心的形式》、《谈心的误区》等篇文章,当年都曾收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谈心的艺术》一
书,其说理之透彻,逻辑之严密,举例之生动,文字之深入浅出,着实让人受益。《洪灾的教训》问题抓
得准,内容写得实,具有典型意义和警醒作用,被《求是》杂志《内部文稿》录用。《浅谈泰州历史文化
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解读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
题,提出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具体设想和建议,该文在《江苏工人报》全文发表,并被中共
江苏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刊用,还获得了江苏省委党校调研系统(恒瑞杯)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和
泰州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通常,在“官样文章”中,是很难看清写作者的面目和个性的。但是,柳生荣的很多文章却有棱有
角,个性毕现。柳生荣有着很好的文学才华,再加上有正直、勇毅、智慧的精神气质和军人品格做文章的
人格底子,他的文章才显得很不一般。
柳生荣的这些文章有真情、真意、真知、真见。正因为此,他才敢于毫无愧色地用《笔痕心影》作为
自己的书名。是的,昔日之笔今天能够留下印痕,全因当时蘸的是心血。也正因为当时书写时蘸的是心
血,今天从昔日的笔痕中才能清晰地看出他生命和灵魂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