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网络文学:新文明的号角
作者:王俊秀 @ 2000-11-27
网络文学:新文明的号角
王俊秀
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学是语言的家。网络是文学的家。
----题记
网络新一代正汲取着网络文学的营养而迅速崛起,网络文学也正日益成为现代文化景观中璀灿
的一页。
每有社会变革,必有文学革命。从先秦诸子到唐宋诗篇、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文学,思想和激情
一次次突破语言的外表,为中华民族写就一部起伏宕荡的心灵史。而今,伴随着信息文明浪潮的冲
击,中华文化将面临又一次大冲击和大洗礼。在这场全球性的文化融合中,我们能找到我们自己的
声音吗?我们能为新的文明贡献我们应有的智慧和才能吗?这是我们自觉发出的询问,也是时代对
我们的拷问。
在网络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性的标志,早已超出了网络本身,甚至也不能单纯以网民的数
量作简单评估。而是要求我们的网络新生代,发出自己有重量的声音。要求我们以一种前倾性的姿
态诠释一个民族文明再造的决心。作为人学的文学在网络大潮下,必须意识到自己新的使命和责
任。
过去几年,网络文学在自发和无序状况下,以强大的生命力成长起来,成为网络文化的"布道
者"。如今,网络已全面深入社会生活,必然要求网络文学重新审视自己,确立新的使命感,使网
络文学步入更加自觉、自信和自主的发展阶段,成为时代新文化的先声。
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无疑,汉语世界的网络文学将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通过对网络文学的观察,我们可以初
步把握网络时代"新青年"的心性结构、价值取向和文化气质,甚至可以感受到网络"新人"们的脉动
和呼吸。
那么,倒底什么是网络文学呢?
网络文学只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运到网上吗?网络文学只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吗?显然不能!真正的网络文学必须是包含网
络文化特质的个人化文字。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有别于散文气味的现实,它的使命在
表现理想的世界情况。"网络文学同样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这
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从网络文化的角
度,以人的本体为出发点,去考察网络未来,也许达不到技术推论般的精确,可往往更接近于事
实。
本质上讲,网络文学是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存在,是一项作为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
的特殊"知识"和特定"营养"。我们只有破译它的文化代码,才能真正步入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
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为什么网络文学会成为当今社会的精神坐标呢?这不能不谈及到现实文学在90年代以来的集体
失语和整体下滑。毫无疑问,我们的"文学家"们在当今社会,开始沦为一个日益尴尬的角色。那种
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写作"和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绝对隐私",使我们的当代文学与时代趋势发生了
严重的偏离和脱轨。
时代有大悲剧,而我们的作家和诗人们竟无动于衷,我们的"作家们"只能靠读书和仿写进行创
作,对具体历史语境缺少研究和省察,丧失了对生存--语言--个体生命严酷关系的进一步质询,使
得整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严重蜕化甚至空壳化。一句话,我们曾经寄希望的"社会良心"们
已然丧失对生存/生命的特殊"命名权"。更令我们困惑的是,我们的多数作家们对信息社会的到来
采取了一种近乎反动的态度。众所周知,在中文网络世界,在所谓古人经典和今人的信手之作之
间,留下了相当大的空白。本来,我们的作家们应该开拓一块现代性十足的中间地带。但不幸的
是,他们却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将一些刊载他们作品的网站诉诸于法庭,充当了网络文学初创
时期的障碍力量。
有趣的是,如果说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与网络有所关联的话,那仅仅是由于能指链的无穷游动
而表现出一种"超现实滑行"的特征。这种与现实的脱离,自然产生了寂寞。于是,在1999年,为
了"振兴"诗坛,圈内人甚至不惜"恶语相向"、"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场"平谷诗会"的闹剧。这些
人又哪里是在讨论问题,分明是向大众"作秀"。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因其自由和新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网络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
网络文学超越了制度化的樊篱。很难想像,在网络世界还存在什么"职业作家"?网络文学也超越了
被商业气息包围的困惑,在网上,作者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宽
容、理解、共享才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内在的精神。
网络新生代的崛起
网络新文化的背后崛起的是网络新生代。与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相比,网络新生代更多地体现
出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是自主性。极具个性的网络新生代通常拥有强烈的独立性及自主性。因为他们是积极的信
息寻求者,而非以往被动式的信息接收者。
第二是开放性。网络新生代一旦上网,就会暴露出自己,他们会按例行的日程上网,并在网页
或聊天室中将自己心中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一般而言,网页是连线(link)、软件、下载程度、
传记或资讯、艺术作品、创作的文章与内容等事物的混合体,这些都会使得公众及私人生活间的界
线日趋模糊。网络世代不仅将他们的作品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在沟通的过程中,也等于公开了他们
的工作、生活及网络上的识别特性,并接受各界的批评。
第三是包容性。目前网络新生代正积极地纳入科技观点,朝更大的社会包容性发展。这些虚拟
社群的作为及国际化人口特征,充分展现了他们搜寻资讯、活动及沟通的全球化倾向。
第四是多样性。我们遇到的网络新生代都宣称,网络可将他们暴露在更广大、更多样化的想
法、见解及争辩当中。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是无法体验到的。毫不意外地,网络新生代坚信这样
的多样性大有裨益,而且是网络吸引力的关键。因此,他们希望网络继续维持这种动作方式。绝大
多数的网络新生代对于沟通及年纪的层次,都没有预设任何立场,他们视信息的存取及意见的表达
为网络上的基本权利。
第五是创新性。网络世代在创新的环境中吐故纳新,不断寻找能将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离线
(下网)的世界无法提供你建立自己空间的机会。网络新生代的创新文化,通常比儿童信息网制作
者及软件开发厂商领先一步,这些新的发现包括:电子杂志或网络杂志的制作及其商业投资、家庭
聊天和好友俱乐部等数字空间的具体设计。由于网络新生代对于新媒体及新科技抱开放自然的态
度,使得他们成为首群接受并参与本身文化创作的族群。
网络文学的特性
著名网虫笨狸将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归结于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其中自由又分为技巧的自由
和内容的自由。写作技巧的自由表现为多媒体艺术展示,也表现在网络文化所特有的语句构成。如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大量应用了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当然,网络文学的起因不
仅仅是为了文学,而更是为了自身体验的表达,个体情感的渲泄,所以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
忌,内容的自由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在十多年前由朦胧诗引发而成
的现代主义诗潮中,远去海外的诗人现在已在网络上重新展示他们的风采。如朦胧诗代表人物北
岛、撒娇派代表京不特,以及《一行》主力严力等人都在《橄榄树》上发表作品,使热情的诗歌追
求得以在网络中延续下来。
此外,网络的浏览行为注定了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速食文化,而幽默作为一种吸引浏览的行
为,无论是大师式的笑中见泪,还是胡闹式的搞笑,都是网民所喜欢的。幽默和讽刺往往走到一
起,黑格尔说:"讽刺和史诗不相干,也不属于抒情诗,因为讽刺所表现的不是情感生活而是关于
善和本身必要的品质的一般概念。"因此,我们在衡量此类网络文学作品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功
效。金庸先生的小说在网络上几乎拥有100%的读者,他的《鹿鼎记》就是一部充满了现实主义批评
精神的幽默大作。网虫QMIGH把它改造成《文嚎版鹿鼎记》,使之成为了一部当代"官场现形记"的
寓言小说。
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不是网络文化的主流。即使是真正的黑客,其目的也不是摧毁,
而是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是一种以重构作为诉求的积极性的技术嘲弄。在网络文学方面也是一
样。在现实社会中,民众的不满情绪只是一种对于局部现状改革的诉求,而当这种情绪无处可说,
或者说了也没有人听时,网络这样的媒体作为跨时空的新社区,充当了现实社会矛盾的缓冲区。
在一个文明转型期,我们不仅需要网络,也需要网络文学。目前,科学主义和权力主义的结
盟,正成为我们所面对的最强大的意识形态。这对网络文学是一个考验。网络是没有摩擦的,但是
网络文学要与现实有摩擦。这已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问题,而是网络新生代面临的责任问题。中国
的网络新生代们应该彻底避免消闲遣兴式的物质放纵主义,坚持澄明真相,坚持人文关怀,坚持担
当历史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吹响新文明的号角,才能再一次振奋整个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