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国富散文:谢谢母校伍佑中学
作者:李国富 @ 2006-09-22
谢谢母校伍佑中学
李国富
外甥女也考进了母校,打个电话给母校吧!对学校的敬意油然而生。“学校升级为‘四星级’重点高
中啦!和‘盐城中学’、‘盐城市一中’一样……”电话的对方是卢富斌校长,他喜悦地告诉我——一个
离开学校十五年的学子。十五年来,“子”和“母”,“学生”和“学校”这最朴素的词组成的情节浮印
得更亲切。
我急切地打开“盐城市伍佑中学”的网站,像再一次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我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感
受到了学校这十多年来的发展,使我再次回忆起学校的一草一木。美丽的东、西小岛,西小岛上的图书
楼,那片樟木林,炸油多子的杨奶奶……一幕幕在记忆的深处响起来,震动我思想的风铃。
年青人总爱做梦,我也不例外。因为一首诗歌《透镜》被湖南省《散文诗》杂志录用了,就做起了作
家梦。那是一年级下学期,受语文老师司步华的熏陶,把十几首小诗投进了邮筒。那时见到用稿通知的劲
就甭提了,血液好像从脚底上直接猛涌上来,直抵头脑,晕乎乎的,时至今日,仍是心灵最纯美的愉悦!
办文学社,班主任王杰章定了“苦楝花”的报名,班主任还请校长武进甲题了字。几个同学也热情参
加,有刻钢板的,有插图的,有校对的,沈德林同学用橡皮刊刻了一个报头“苦楝花”,用砖头刊刻了插
图“尖尖小荷”, 印泥一盖就成了“套红版”,我的文章《第一次》就成了头版头条。同学们投稿十分
踊跃,把我这个“总编”不知所措,但在民主的前提下,还是有一点“偏爱”,特别记得是将同桌刘汉钧
的小诗也塞进了版面。那股狂热劲,简直是有点“不务学业”。著名评论家王干在为本人写的《乡村青春
由诗写就》一文中,这样评价我的关于文学社的诗歌:“这些诗句是很有一些穿透力的,李国富写出了生
活在里下河地区那一代青年的内心的苦涩和奋发的韧劲,虽然吹出的风也是苦的,但哪怕一口气也要吸劲
吸力。面对艰难的生存困境,并不怨天忧人,而是要‘向文学挑战’。 ”
做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特别值得一提,当时学校团委要求我们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每个班级的电视机收
发。一九九一年前后,能有一台21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挺“小康”的。那一阵子正是十一届亚运会,每
个班都迟迟不愿送还电视机,我们就一个班一个班的催,当时一共有24个班,走一圈下来,也像领导视察
一样,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当时,6班还有一位姓蔡的女同学是宣传部副部长,也跟着我们吃了不少
苦。时任校团委书记沈德成老师教导我许多为人处事之道。现在想来,学生会还是十分锻炼人的。
下午2节课后,到西北小岛的草坪上躺一躺,看看闲书,或者三二个好友,聚集在一起,谈谈人生,扯
扯文学,偶尔也触及到班级上的趣事,也挺浪漫的,如果奢侈一下,嗑嗑瓜子就更是了不得。
下了晚自习,饥肠辘辘,闻到杨奶奶炸油多子的浓香味,同学们都一涌而上围了过来,除了“油多
子”外,还有“糖饺子”,你可要悠着点吃,里面的糖是很烫人的,杨奶奶的笑容现在还在眼前闪现。
在樟木树林中,在东小岛的林间小道上,清晨就有人在读书。校门口两侧的橱窗前,中午或傍晚看报
纸的同学特别多。很多时候,我会到西小岛的图书馆里借文学类书籍看,或者,溜到伍佑文化站租文学类
期刊阅读,当时的图书管理员对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特别的关照!
2005年,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进修班的同学都羡慕我的作品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底蕴,那
一刻,我打心眼里感谢母校,因为母校就座落在郊区,也正是因为整整三年的校园生活的耳濡目染,和来
自农村的同学的深层次的交往、生活,我的作品才有浓厚的农村气息。这一点点成绩的取得,真的离不开
母校。
难忘古镇伍佑,难忘母校,难忘恩师,难忘同窗的情感,难忘校园走廊下飘香的紫藤,难忘校园四周
碧波的水面,用尽所有的字眼,都不能概括母校的精髓。正如在1999年出版的诗集《撞响生命的钟》中,
我是这样描述的“其实也正因为母校,才激励日后坚决走写作这条路子。今日想来,由衷的感谢,正是因
为她,我才有了今天这只谋生的饭碗”。
谢谢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