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文舟 @ 2006-10-26
鲁史之恋(三篇)
许文舟
一
反反复复走在鲁史古镇的青石板街面,总觉得每一块石头上的马蹄印都是我书写关于鲁史文字的砚
台,总也有添不干的墨汁,让我把对鲁史多年的暗恋,落笔成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鲁史读书,也是这么走在鲁史古镇的老街,鲁史留给我的是清晨饮马泉边的担
水者湿漉漉的脚印写着日常生活,黄昏时分归来的马帮铃重重复复地演译着茶马古道经典的一幕,是没有
钱消费的特色小吃扑向鼻孔的诱惑……
我坐在鲁史中学临窗的一个位置,一坐就是三年。每每从纷繁复杂的方程式中抬起头,便会看到一幢
幢古老的房子栖落着无数小鸟,轻轻伸张腰身的饮烟说着什么。五天一赶的集日到来的时候,母亲一定把
地里的芋头背到古镇的四方街,为我凑齐一星期的吃饭钱,饿着肚子的中学时代,无法有剩余的精力构思
关于古镇的诗篇。
许多年后上网查寻关于鲁史古镇的资料,才发现不论是百度还是新浪搜索,都有鲁史酱油的芳香,鲁
史锅粑的美味,鲁史烧豆腐的诱惑。随便一理,就理出古镇七百年历史长河荣与衰、哀或愁。
我重先回到古镇,审视着退役在某一户四合院的压面机,生锈的摇把上是主人印在上面细细的指纹,
掉齿的齿轮上还粘着死去的麦香。天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印染工具依然陈列在路边,当作孩子们打
战的坐骑。从楼梯街往下走,进入古镇的内部,随着街面的延伸,有点象回到电影情节中的清朝。这一条
象楼梯一样的街道,实际是当年茶马古道进入鲁史的要塞,是大马帮驮着顺宁府(现为凤庆县)的“凤山
春尖”与被徐霞客作为滇游日记重要内容的太华茶运往下关的道路。那时,古镇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能饮
马的地方,唯一能住人的地方,栓马桩老了,饮马泉险些枯干,但大马帮的传说依然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口
中留传。马踏青石板留下斟酒的杯子一样的脚窝,每一位游人都细细观看过,都说不出到底是马蹄踏出的
记忆还是岁月铭刻的绝句。而楼梯街两边的极具白族风味的三坊一照壁的庭院里,传统品种的兰穗,正抄
送着春天的消息。
二
鲁史是藏在深闺的美女,终于被无意间前来鲁史的游人发现,有些陈旧感的老屋子,居然流溢着普洱
茶醉人的芳香,上了年纪的火塘,烘烤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味道。由于宣传跟不上,至今很少有人在导游词
中找到对它的颂扬,无法在旅游地图上看到它的坐标。只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鲁史的魅力才开始吸引人
们的眼球,并有一些玩腻了名山大川的游人前来真诚地拜访。当他们发现阿库露山半腰的鲁史古镇居然潜
藏着一种迷人的魅力的时候,就把消息告诉朋友,于是,一些精明且挑剔的游客来了,一幅不屑一顾的脸
色,只是才走了几条古街,他们就都被一眼古泉、一块古碑、一片残瓦虏掳了感情。
鲁史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但主要还是宜人的气侯与古老的民居与风俗。地处阿库露山脉的半腰,四季
都有鲜花灿烂,原始森林里充满神密,五道河水不时弹响优美的旋律。除了这些,还由于鲁史古镇距凤庆
县城80公里的路途,而经过黑惠江便踏上大理州巍山县地域的通道,更是让人马上就联想到有名的茶马古
道“顺下线”,即是顺宁(今凤庆县)到下关的一段古驿道。于是慕名而来的人多起来了,美食者喜欢鲁
史的特色小吃,毛豆腐毛越长越香,水豆食水越多越有滋味,泡猪肝独具特色,小蒸酒让你回味无穷,大
山茶泡制的是纯天然饮料。喜欢古玩可以在七百年历史的老宅前的地摊,寻找到明清时期的古钱币,藏在
民间的玉器,从中源流传到鲁史的名画。喜欢玩的可以到离鲁史57公里具有3200年历史的香竹箐茶王面前
一睹世界茶树王的风采,测不出年轮的原始森林,你可以在花的海洋里迷失,当然四方街的古戏台也是让
人怀古思幽的地方,民间的唢呐还在古镇吹凑着贺喜调,或者正有一出戏在四方街彩排。
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鲁史镇历史悠久,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巡检司,
辟为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澜沧江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澜
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住宿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和信息经过这里,从而促进
了鲁史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使鲁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
随着经济的发展,鲁史镇的居民们开始注意风水地脉,并仿效古城墙在集镇添建房屋,以四方街为经
纬线中心点,以此布局街巷,最终形成了现在“三街七巷”的格局。黄家巷的尽头是黄仁康家的风味小吃
店,烧豆腐价廉物美,一元钱的豆浆保你吃饱。曾家的老爷子们个个都是功夫茶好手,就是年过八旬的曾
大伯,还能亲自操起茶罐,为客人泡上鲜香味美的“百抖茶”。大水井边可以看当年大马店旧址,虽然已
圈为鲁史小学,仍能从锈迹斑斑斑的栓马桩,听到渐行渐远的马蹄。王家巷可以看到闲置的织布机,磨损
严重的转轴、束之高阁的线团,只是当年美丽的织女已经远走他乡,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让古老的织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让游人留影的道具。张家巷还能听到面条机的电动马达声,现代电
业的发展,早已让手擀面成为历史,但是古镇人善良,机声中成品的面条没掺工业的调味品,随处可见的
面店都可以吃到真正意义上的麦子。而每五天一赶的集日,古镇农民生产的玉米、豆类、水稻、小麦等,
经济作物有烤烟、泡核桃、茶叶等都聚集到街上,成为商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鲁史镇于1995年启动了鲁史镇新街建设工程,现在一条宽16米的
主大街已成为四山农民赶集的地方,从而彻底解决了农民赶集难的问题。街面平整洁净,两旁绿树成荫,
商、住两用的平顶房节邻毗次,成为古镇鲁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鲁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走在鲁史古镇的青石板街面,昔日的繁荣市场已向新开劈的街道转移,古镇静得有点象山里的寺宇。
此刻,惶然如梦回到明清时光,陈旧的红木窗子尽管上了一道又一道朱颜,岁月的苍桑还是时隐时现。书
香味道很浓的古镇就是商潮纷杳的现代,随便走进那一家老宅,都能看到放学回家的孩子面壁而读的情
形,抑或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会一边抚弄着银白的胡须一边翻动陈香的史书,在研读或者思考。
我不愿打扰读书的人,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学风,鲁史古镇才浸透书香,正是由于重视教育,古镇也才有
“护国军神”赵又新将军这样的人物从古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也才有骆英才这样的茶叶资本家,在上个世
纪30年代,就把发展茶叶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只是钢混楼与土木院落杂沓交织的古镇,虽然相衔相拥自成一格,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大对劲的感觉。
镜头的前方是密密麻麻的电话线构筑的大网,横七竖八的自来水管很难让人步行出幽深的意境,不时传出
的电焊机的燥声,突然打断正在构思的主题,负重的拖拉机轮辗啐的街面,一块块水泥补丁让人感觉不伦
不类。
重又踏上这青石故道,仿佛又看到了那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经大
丫口、金马村、骡马威坡,过青龙桥、穿过鸡街,到达凤庆,沿南丝绸之路直至蜀疆川地、东南亚诸国。
又仿佛看见,中原武官策马扬鞭从顺宁府星夜赶到鲁史的情形,马累得不能奋蹄,人乏得不能言语,是古
镇迎他们入怀,撑灯的店老板面善地热水驱乏。
如今踩着这光滑的青石路面,听着老马锅头的述说,不免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对云南茶史稍具常识的
人都知道,鲁史镇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
尚遗留有百株连片的古茶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更是生长着约3000多株野生茶
树。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便是鲁史镇上第一个人工种茶的先驱,并开设了“俊昌
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也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中的极品之
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成为了动荡年代的殉葬品,
成为云南茶叶史上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