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走向成功-李泽成先生为我治印
作者:施金根 @ 2006-11-05
走向成功
——李泽成先生为我治印
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系与我交往十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之间,从未相互吹捧,相互利用;有的是以诚
相待,相互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感情日深。虽则如此,我和韩先生还未谋面呢!迫切地能与韩
先生相聚长叙,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机会终于来了,几经通信联系,韩先生答应来我处作客。那是今年四
月底的一天晚上,韩先生给我打来电话,约好后天到,同行的还有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李泽成先生,这真
使我喜出望外。
韩、李二位社长到我处,在施耐庵纪念馆,赞文物史料,瞻施公塑像;在大丰港,观黄海大潮,看远
景规划;在麋鹿保护区,与麋鹿合影,尝海鲜野味;在便仓枯枝牡丹园,赏满园盛花,听神奇传说;……
然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识李泽成先生并得他赐我的珍贵礼品——一方印章。
这是一方闲章,印面内容为“白驹过隙”。“白驹过隙”是一个成语,白驹指骏马(白色的小马
驹),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象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越过一样。《庄子·知北游》:“人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吾得泽成先生印章,其有三乐:我是白驹人,历史上这里曾出
现过伟大的文学家施耐庵,农民起义领袖张士成,画家、文学家颜秋水、陆西楼;现当代,这里又出现了
海洋生物学家喻兆琪,世界闻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他们为白驹增添了光彩,赢得了骄傲,他们亦无时无
刻不在激励着我。而“白驹过隙”一印,则促我警醒,催我奋进,此其一乐也;经过一阶段的筹备,本人
于去年出版了散文集《驹隙拾遗》,正是用成语“白驹过隙”意,这次泽成先生所赐印作与本人拙著书名
暗合,此其二乐也;该印作为李泽成先生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获奖作品,印面取古玺印,
呈∪形构图形式,运用写意手法,单刀直入,一气呵成;笔画较少的“白”、“隙”与笔画较多的
“驹”、“过”对角互应,构思精妙,气韵豪迈。特别是用那写意笔法刻出的“驹”字,似乎让人们看到
了那飞奔的骏马,扬起的滚滚烟尘……喜得该精品力作,此其三乐也!
过去,我看过李泽成先生的简介,知道他是军人出生,中校军衔,至于他是怎样爱上篆刻艺术这一行
就不得而知了。这次相聚、相交乃至相知,李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军人,但却有着艺术家的
气质;他是沧海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但却十分谦逊、平和;他是北方人,但却十分斯文儒雅……,我为
交到这样的好朋友而暗自欢愉、庆幸!
“白驹过隙”,警示人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它,决不能让它白白地流逝!确实在历史的长
河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亦不过三万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如果再减去童稚和垂老
的一段,则时日就更有限了。如何利用好这这有限的时日,多干点事业,多做点奉献,多给后代留点财富
(精神的和物质的),这些是我和李泽成先生谈得最多的话题。人生的相同感悟把我们拉得很近,我们十
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临别,泽成先生答应再给我治一方印:“不虚时日”,以作我们对人生共同
感悟的纪念,亦为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相互勉励。
时隔不久,泽成先生即给我寄来了“不虚时日”一印,并附大札一通,略谓:目前,他正在帮助建设
沧州大运河碑廊(刻碑),甚忙。这方印是放弃了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为我赶刻的。阅毕,我不禁为之动
容,进而感奋:李泽成先生在干着他的大事业!李泽成先生言而有信,十分重友情!细观此印,是为圆朱
文印,结体稳重,线条灵动,于简洁中涵深情,于平易中寓追求,再对照《沧海印社篆刻精品集》中泽成
先生的其他印作,“不虚时日”一印堪称体现他印风的代表性作品。
“白驹过隙”为白文印,写意风格,以大胆的构图,坚实的冲刀,如骤雨打芭蕉,挥洒着豪放的心
态。“不虚时日”为细圆朱文印,以工稳见长,印面典雅洗练,用刀秀美灵动,若春风拂杨柳,抒发着平
和的性情。半年之内,即得泽成先生两方风格迥异的印章,喜极!
近来,大丰电视台为我制作了一档专题节目,题目是“一个文化人的追求”。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之
路,感慨颇多,再细细赏析李泽成先生所赐两方印章,更觉韵味无穷。由此,我又想到李泽成先生在艺术
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攀登,他的这种精神,我是十分赞赏的,愿他在艺术的殿堂里走向成功,走向
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