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晓惠散文:城市的记忆
作者:张晓惠 @ 2006-12-18
城市的记忆
张晓惠
陪朋友在我们这座办公楼的二十五层观光,塞外的朋友兴奋地指着流光溢彩的串场河图片,哪里是
“铁柱潮声”?何处是“杨楼翠蔼”?带我去看!这可问住了我难住了我,在哪里,是何处?
曾经,我不止一次地邀请我的同学和文友:春日到瓢城来,来看看呢,从西汉就建史的小城市。陪你
在青石板上走走,在静幽的古巷中穿行,看那摇曳的狗尾马草,看那有大铜环的木排子门,还有墙脚那深
绿色的苔藓,像极了枚枚暗绿色的古铜钱……走走就很容易就走进了岁月呢,沐一沐宋朝的雨拂一拂明代
的风。可是,可是我的那些朋友文友们还没来呢,什么就瞬间没有了。
那年,江苏卫视想拍我的散文《瓢城古韵》,朱先生在电话中反复问:你文章中的古巷子真的都在
吗?还有青石板和小青砖?还有粉墙黛瓦上的秋风中摇曳的狗尾巴草?真的有吗?当时一是有点忙,二是
也有点怕接待一些琐碎之事。就打招呼说有是有的,再等等吧,谁料这一等啊,就没有了古巷子没有了青
石板和小青砖!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一些雕梁画栋破拉拉地在七月的艳阳下破败着苍白的面庞,几个拾破烂
的在论斤两地买卖,至今还记得当时心中那一股漫溢的茫茫然,一种无所依傍的惆怅,怎地就堂而皇之地
拆了呢?!那行走过建安七子陈琳脚步的青石板,那承接过施耐庵先生叩击的木排门,那飘荡过“先天下
之忧而忧”呤哦声的古巷道呢?!战火没能毁灭的现今却毁灭了,硝烟没能迷糊的现今却觅不见踪影。
十多年前,我那离家近半个世纪的舅父从海外归来,母亲陪着他大街小巷地转,就在老电影院边的小
巷子向北再向剧场巷拐去,抚着那排列整齐有如图书馆书架上线装书的小青砖,舅舅忽地叫了一声小妹就
老泪纵横:一样一样地,和我梦中一样一样地啊!回故乡遂了心愿的舅父早已驾鹤西去。我不相信人有魂
灵之说,好多人说有。若有,暗想,我们的老祖宗再比如我的舅父一日随白云飘然而归,会不会,认不识
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的子孙在城市中一日日长大,一代又一代繁衍,会不会,终有一日寻不到自己的
根?!一座城市不能光有未来而没有过去,一如人哪,没有童年的回忆一下子就跳进成年那岂不是太大的
缺憾。那座商业街我至今没去过,是心理上的排斥还是怕勾起对古巷的殷殷回忆?!
春日里在射阳的特庸,懈逅那株近七百年历史的老银杏,八十多岁的老太倚在树干上目光遥向东方:
从前的从前,这树是海船归岸的风向标呢!沧海桑田,从盐渎到盐城,这座“飘浮于水永不沉没”的瓢
城,从西汉到明清再到今日,历经朝代更迭、饱饮战乱创伤、见证风云变幻,多少鲜活明了的人事,依托
着一条小巷、一面粉墙抑或是一片黛瓦而隐藏在今日之阳光与星空之下,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时光一
层一层地覆盖着它们。有一天,时光再一层层地将今人覆盖。今天站在昨日的墙垣上,现在续写着城市的
明天。城市不老的,现在两千多岁,将来还有多少年?他的记忆中有我们吗?我们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
盐工号子,新四军军歌,从宋曹故居到陆公祠,从忠字塔到新四军战士跃马扬刀的雕塑,就这么一转身看
见时间看见历史在蓝天白云间缓缓飘过。时代的进步也丧失着原始朴素的东西,铁柱潮声?登瀛远眺?扬
楼翠蔼?我找不到了,一些试图留住什么的人们在“做”,做一些景色,“做”,好不好呢?总比没有的
好吧?秀美典雅、风姿绰约的浠沧巷已经没有了。
从“盐渎”到“盐城”,曾经,明知县杨瑞云感怀并凭吊小城的变化,有诗为证:盐渎不堪问,萧萧
风苇间。绕城惟见水,临海不见山。今日之目睹诸多的不见,比如浠沧巷的青砖黛瓦庭院人家,有人为之
感怀和凭吊吗?
想起一城市旧城改造,一株几百年的大银杏挡住了轰隆隆的推土机。围绕着这棵树的去留政府召开了
听证会,许多市民涌到了听证会上,一致的意见是留下这棵老银杏,于是,华冠如盖叶丰果硕的老银杏立
在了商业街的中心,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
想起被国内外城市研究名家盛赞的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地段,浆声灯影,粉墙黛瓦,既有传统特色又有
现代文明更完好地反映了明清历史的建筑风貌。
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历史不能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