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晓惠散文:我想去澳门
作者:张晓惠 @ 2007-01-20
我想去澳门
张晓惠
想去澳门,源于那首“七子之歌”,着黑色学生装的小女孩神情凝重地站在大三巴牌坊前:“你可知
MACAN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一说已是七、八年。真的想去,去看一看那一片漂泊流
浪终回到祖国怀抱的土地,去看一看那宏伟壮观的大三巴牌坊,去看一看那据说是能神奇地保佑渔民平安
归来的妈阁庙;还想去看一看那中心广场的那朵巨大的金莲花。
去了澳门,去了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伫立于高坡之上,古朴典雅精美绝伦;去了传说中神
奇无比的妈阁庙,依山傍海人流络绎不绝;去了当地人极力推荐的渔人码头,远望灯火璀璨走进方知也是
一个大型娱乐休闲集中区;当然,更去朝拜了1999年矗立的象征澳门回归的那朵意义非同寻常的金莲花,
宽阔的广场,秀丽大气的莲花在艳阳下灼灼金光,自豪又得意洋洋地拍了照留了影。然而在心中挥之不去
的却不是这些,不是大三巴,不是妈阁庙,不是繁华的娱乐场所,也不是这啊那的,在心中盘桓不已的却
是澳门那无处不在四处皆具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欧陆风格相依相融的别样风情。
人口只有四十来万面积仅为二十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澳门,弹丸之地上却有着几十座教堂又有几十座寺
庙,不止一处是古庙挨着教堂,天主教与佛教是各行其道了。就说大三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奠基到竣
工历时三十余年建成的圣保罗教堂,毁于大火后仅剩一面前壁,被叫做了“大三巴牌坊”,挺中国化的名
字。它的身旁就是一座小小的庙宇,与教堂一起见证着澳门的沧桑巨变。
人群川流不息香火极盛的妈阁庙也是有趣,小小的庙宇立在半山坡上,许多人都在导游的鼓动下买了
香去敬妈祖娘娘了。对这些原本无大兴致就四处走来晃去,却发现这妈阁庙边竟还有一个小小的庙,不一
样的是这里竟有一用葡萄牙式样的彩色碎石铺起的小小广场。这脚下若教堂装饰的色彩斑斓,使挺东方庙
宇呈现着欧式风情,佛祖也不知有无意见?
澳门有一名景说是望海观音,第一天晚在车中曾经远眺过她,第二日早,走近她身边,细细瞧着不免
宛尔:立在巨大的莲花座上的观音娘娘应该叫观音圣母才是。你看这位观音着的是东方的观音服饰,那面
庞、神态却是和教堂中的圣母玛丽亚一模一样,低眉顺眼,少了几分法力无边,多着一份慈爱和圣洁。这
观音“异化”了“洋化”了!阿利路亚阿门!
澳门的青石板的小巷极多,小巷里那些小店铺酒店什么的,供奉着各路财神和土地爷,,但这些小巷
却又有许多是安东尼、圣保罗之类的洋名字;同样也有些小巷铺着彩色的葡萄牙石子,却又叫着“小贩
巷”、“工匠街”的。有的“手信店”里既做杏仁饼又做洋蛋挞。说是还有小吃店比萨和烧饼粽子一起卖
的,不过我没见着。
现代与历史重叠,庙宇与教堂同在。富贵又优雅,宁静又从容。作为被葡萄牙占领几百年的殖民地,
小小的澳门是那么坚强地坚守自己的文化与传统,清明中秋端午重阳的一个节也不少过。走在小巷中感受
到浓郁的乡土韵味,好似走在我们家乡哪座富庶的小镇,遇到的澳门居民热情地笑但不会说普通话,英语
很顺溜。澳门又是大气和包容的,几百年遗留下来的“洋玩意”,澳门人都精心保护,据说那随处可见的
用黑白石砖或是红白石砖铺就的呈海浪纹的路面,竟是回归后向葡萄牙买来的石块铺就。想想这是澳门的
聪明所在,文化的多样与民族的包容令这座小城魅力无穷。
短短的一个半天满足不了对澳门的探寻,时间太短了,短到我没来得及去老城区的小巷四处转悠,也
没来得及找一个澳门的当地人说说谈谈,那晚在渔人码头倒有一个说普通话和男子,他是中葡混血儿,裹
着阿拉伯人的包头巾在那儿守门,可时间不对。短到著名的黑沙滩都没见着,还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以至于回来,我还是心心念念地想着澳门,回忆着澳门,什么时候,我要再去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