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谁破译了施耐庵密码?之二
作者:怀斌 @ 2007-03-27
报告文学:谁破译了施耐庵密码?
怀斌
第二章 寻踪访迹
正当浦玉生信心百倍地忙着收集整理施耐庵的有关资料时,有位老同学突然友好地请他到饭店吃饭。
酒过三巡,这位老同学瘦削的脸上飞起了红晕,他借着酒力张开血红的双眼望着浦玉生,问:"听说你近
来忙一件大事:研究施耐庵,有没有这回事?"
浦玉生点点头,没有吱声。他不知道这位老同学的话是褒还是贬。
"这就叫我纳闷了!"老同学咂咂嘴,继续说:"你一个机关工作人员,成天忙于文字事务,不是起草
通知,下发文件,就是写领导讲话,搞调查研究,那有闲工夫做这件事。再说,施耐庵死了六七百年,许
多历史学家都没有搞清楚他这个人是怎么回事,你一个单枪匹马能搞清楚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史学工程
啊,需要多少人共同来做,你一个人能有这个时间、这个精力把他做成吗?你年纪轻轻,就在市委工作,
又成天围在领导身边,正是青云直上的时候,我不希望看到你为一个死人而牺牲你在仕途上的光明前程,
这个代价太大了,不值得了!"
浦玉生笑笑,依然没有吱声。他了解老同学这番好意,此刻就是向他解释,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况
且酒桌上话不投机还容易引起无谓的口舌战争。于是他满满斟了一杯酒,端起来,恭恭敬敬地对老同学
说:"你的美意我心领了。"一仰头,将酒倒进肚里,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也不是不知道自
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施耐庵,而是每当他想起明朝特务政治迫害下的一代文豪施耐庵在穷困潦
倒中悲剧凄凉地死去,他耗尽一生的心血撰写的巨著《水浒传》几百年传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他
本人却落得个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还被后人误为"托名",是"乌有先生",甚至遭到批判,就觉得
有一种责任驱使他决意要这样做。
"哈哈!哈哈!爽快!爽快!"老同学仰头大笑,声震四壁,把站在一旁斟酒的服务小姐吓了一
跳。"看来,这顿饭没有白吃,酒没有白喝,哈哈哈哈------"
过后不久,这位老同学发现,他算计错了。自从浦玉生发现《施氏家薄谱》后,他就确定了一个终生
奋斗的目标:攀登的路上不管多么艰难,我也要透过历史的雾障,穿越时空的隧道,把锁定施耐庵的密码
打开,复原历史本来的真实面目!
于是,浦玉生开始行动了。他白天忙工作,许多材料、文稿尽量在星期五完成,一到周末,只要上级
没有交待新的任务,他会推掉朋友们约请的钓鱼、打牌、洗澡、吃饭以及出席某个开业剪彩仪式等不必要
的应酬活动,玩起了失踪。一次,有个朋友工程上有个事情,火烧眉毛,急着找他帮助协调。到家里找、
办公室找、打电话找,几乎找遍了盐城,怎么也找不着他,气的把手机都砸了,说:"这个书呆子,莫非
又去研究施耐庵了?"
果真如此。1993年5月的这天早上,东方刚露出点鱼肚白,浦玉生就驱车出发了,到大丰市白驹镇,
他先寻访了施耐庵纪念馆,认真看了一些资料和实物,作了必要的笔寻,还拍了照,接着又去施氏宗祠,
史料记载,白驹镇施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戊申,也就是1788年,是施耐庵的第13世施文灿和施美如,以
及第12世施奠帮用施耐庵的故居改建而成的。因为当时施文灿和施奠帮,一个有了恩赐迪功郎的官衔,一
个有了邑庠生的学衔,建宗祠可以显示他们光宗耀祖的能耐。后来由于施文灿、施美如的相断去世,施奠
帮孤掌难鸣,直到第14世孙施 (音成)取得了国学生的学位后,继往开来,重建宗祠,直到1852年方
告竣工,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叫浦玉生去看看,他自己也有这个要求,因上级急令他回盐城准备市里一
个经济工作会议,而没有去成。
1983年他就开始施氏宗祠遗址的寻觅,白驹镇北大街据老人记忆中施氏宗祠,果然让他有点吃惊:前
后三进,共15间瓦房,头进5间,正中一间是宗祠门楼,门楼上镶嵌一块白矾石匾额,上面镌刻着刚劲有
力的"施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一副黑漆的大门上装配着一对金光闪烁镶金铜环,门上有一红纸黑字对
联:"吴兴锦世泽;楚水封明湮"。门西边装饰着一对白矾石户对,中间三间 ,雕梁画栋,室内东墙嵌着
四块石刻诗词。艺人说《水浒》均在此厅。后面是主堂5间,飞檐斗拱,巍峨庄严。祖堂悬有"圣徒世系三
千岁;才子家声六百年"楹联,祖神堂台上供奉着以施耐庵为始祖的施氏祖宗牌位,后来浦玉生经过对这
两幅楹联的多方求证,才得知施姓起源于鲁国,祖宗施父,系3000年前周代诸侯鲁惠公的后裔。望族居吴
兴郡,相传施耐庵是春秋时孔子高足施子常后代。
看过施氏宗祠遗址,浦玉生自己租了一条挂浆船,沿着海沟河往兴化施家桥方向驶去。这儿是苏北里
下河水网地区,用《水浒传》里的话说:"周洄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由于无正规的大路和通汽
车的桥梁,人们的交通工具通常依靠木船在水上来往,在村与村之间穿梭。过了九里港,太阳已挂到了头
顶上,沿河两岸一丛丛翠绿的芦苇和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散发出沁人肺俯的芳香。
到了施家桥,浦玉生拜访了族长、施氏十八世施锦福,又到了合陈镇,他首先来到了施启章家。这是
个古色古香的三间砖瓦房,房檐滴水瓦当上还有着"福禄寿禧"。屋内为网砖木质结构,梁柱上隐约可见两
幅对联:前面是"天开黄道日,地转青龙时";后面是"金龙盘玉柱,丹凤绕栋梁。"个儿不高、头发微白的
施启章听说盐城市委办的同志来寻踪施耐庵,十分高兴,说:"明清以来,《水浒传》屡遭笔伐,几度禁
绝,恶运不断。如今你们却要为他正名复位,树碑立传,实在是我们施氏后代的兴事!"立即让坐倒茶。
喊老伴准备中饭。
据施启章介绍,他是施耐庵后裔第18代,今年54岁,曾担任过生产队长,该村原有61户人家,208
人,其中施姓48户,这儿是施氏九世孙二房施隆桥的后裔居住地,祖辈相传,白驹施氏宗祠每年春秋两祭
(施耐庵的生日、忌日,即分别是三月初一,十月初二)香火极盛,都是男人们去,由族长读祭文,宗教
仪式极为隆重,需用猪羊鸭六只眼祭祀。施氏宗祠大门1938年被日寇烧毁,后宗祠在1946年为了苏中"七
战七捷"的需要,被解放军拆去军事上急用。"苏迁施氏宗"神主牌一直在施启章中珍藏着,当时其父施文
秀将其放在床铺里,后来怕抄家,又放在猪圈里,才得以保存下来。1952年文化部来调查,原件被聂绀弩
取走,留下复印件。现存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浦玉生来之前在纪念馆已看到了这件文物复印件。
施文秀死后一批家谱等文物史料传给了当地学校校长、侄孙施桂才,浦玉生来到施桂才家,不巧的是
施桂才不在家,只说有一个家谱世系表,有桌子大,但收藏起来了没有看到。辈份排列说是按照施耐庵一
本书,一说是《云清诗稿》,后来写到家谱上,已经排到了40代。浦玉生第二次约见施耐庵20世孙施桂
才,施桂才只记得这班辈是20个字:"年堂文启圣,才子发英贤,永远佳吉祥,福共海天长"。他说:"施
耐庵原配季氏,继为申氏。季氏生了两个女儿,申氏生了儿子施让,我们这一支就是施让--施隆桥的后
代!"
浦玉生用笔记下了这些既难得又珍贵的资料。
为了研究施耐庵,浦玉生踏遍大丰、兴化的施氏聚集地,施家桥施耐庵陵园也是他多次寻访之地,早
几年都是从白驹镇搭船而去,沿水路逶迤而行。此次他与施耐庵纪念馆馆长施金根一同前往施耐庵墓地。
施耐庵墓座落在施家桥村东北首,将要到施耐庵墓时,水草覆河,因怕水草缠了桂浆机,他们不得不系舟
上岸步行。
进得墓园,只见墓四周垂柳翠柏环抱,庄重森然。墓前立一牌坊:"耐庵公坊"四个隶体大字赫然显
目,进入牌坊,见一石碑,正面是当年苏中二分区专员陈同生所写:"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背面是
由兴化县县长蔡公杰所撰。浦玉生走近一看,单见碑文上写道:
夫稗官野史之流,传宇内者,莫不宣扬统治者丰功伟绩,其为民一伸积愫,而描写反抗情绪者,殊不
多见,有之惟《水浒传》一书而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人。余于癸未年春衔命来宰兴化,时国难方殷,倭寇陷境,县市城
镇,悉沦敌手,我政府乃于广大农村中坚持焉。
邑之东北隅有施家桥庄者,施氏之故庐也,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避张士诚之征而隐于此。施氏之墓
在庄之东北,已年久失修,一杯黄土,状殊冷落。余慕先生之才志,盖能寄情物外,其书中一百零八人之
忠贞豪迈,英风亮节,洁身于当时腐败政治,乃今世为一已利禄所趋,而出卖民族面颜事仇之汉奸,相去
悬殊。至若文词之隽妙,尤其余事也。
余酷爱《水浒传》之含义深刻,尤慕先生之萃励襟怀,爰重修其庐墓,以为后人风,或人为非乎?于
竣工之日,因题其颠末。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
浦玉生伫立在施耐庵墓前沉思良久,感慨万千:这里躺着的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啊!正是有了像
施耐庵这样伟人大家才使华夏文明不至于气息黯暗;洪武皇帝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位写就倡乱之书
的"疯子",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施耐庵墓地东首现有"施耐庵陵园陈列室",由沙孟海先生题写匾额,一进大门,有肖娴手书"一部野
史,千秋才人"的巨幅对联映入眼帘。这里陈列了在附近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史料;施耐庵儿子施让的"地
照"、曾孙施廷佐的"墓志铭"等。"地照"是1958年9月,施家桥村社员陈大祥等人在施耐庵墓前平整土地
时,挖到墓基一个,内有罗底砖一块,上镌耐庵之子施让(以谦)"地照"。"墓志铭"是1978年秋施家桥村
民施庆道、施庆满在施耐庵墓附近挖墒时,挖出施耐庵曾孙"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砖刻一方,系明代嘉靖
甲申仲冬壬申月,其中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见,云:"施公讳翔,字廷佐,祖籍姑苏,-------故迁兴化遂白
驹。生祖让,字以谦。生父文昱,字述元。-----"此碑出土后,曾被施庆满取去盖咸菜缸。
看到这儿,浦玉生高兴地笑了,他对施金根说:"这碑证明王道生对施耐庵生年之说有据;且能反证
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决非有人托名杜撰施耐庵原藉苏州之说亦成立。施耐庵恰生活在'元季兵
起'至'及世平'的元末明初之际亦有实证。"
施金根完全同意浦玉生的看法。
1999年10月份,浦玉生到淮安市开会,抽空寻访了小方壶斋。据当年87岁的老人、淮安市图书馆陈阳
介绍,施耐庵当年为躲避朱元璋迫害,从白驹举家来到淮安,隐居于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
门独院的知友王肇庆家中,这个知友是苏北地区一家最大的当铺,家中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
阁,据浦玉生查阅《淮安府志》等有关史志记载,王肇庆老板为人不俗,喜欢结交世上名流。施耐庵与王
肇庆交情甚厚,患难与共。他隐居在王家书房--小方壶斋,得以专心致志地完成巨著《水浒传》,最后,
他客死在淮安,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王肇庆的孙子和施耐庵长孙施文昱(字述元)将施耐庵墓
迁葬于兴化施家桥的"狮子地"。迁墓之前,与王肇庆一墙之隔的王道生爰其孙施文昱之请,为施耐庵写了
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又说:"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戍岁,享年
七十有五。"
浦玉生认为,王道生虽然没有与施耐庵见过面,感到十分遗憾,但从小在施耐庵呵护下长大的施文昱
应对祖父身世的述说,所写墓志内容应该不会有错。
通过对出土文物、文献资料、民间口碑综合起来进行全息思维,浦玉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施耐庵不
是"乌有先生",也不是"托名",历史上确有这样一位实实在在的伟大人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