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谁破译了施耐庵密码?浦玉生
作者:怀斌 @ 2007-03-27
报告文学:
谁破译了施耐庵密码?浦玉生
怀斌
第三章 密码破译
由于施耐庵生活于六七百年前元末明初的历史苍茫处,加之写就"倡乱之书",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十分
有限,自施耐庵悲惨地离开人世后,水学家们就对谁是《水浒传》作者问题引发了诸多猜测和争论,具有
代表性的比如: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较为盛行------世
传施号耐庵,名,字竟不可考。"
而田汝成、王圻结合贾仲明在《续录鬼薄》中的论述,以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并"足证确有
罗贯中其人其事"。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中更是荒诞不经地宣称,罗贯中"因著《水浒传》
子孙三代皆哑"。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即作过研究:"案罗贯中子孙三代皆哑之说始 见于此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之所谓'说者',殆即指田叔禾"。
清人周亮工也不相信《水浒传》的著者为施耐庵,提出"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的质问。
以罗尔纲、王晓家为代表的近代水学家,主张把《水浒传》创作的功劳记在罗贯中的名下。罗尔纲先生在
《水浒真义考》一文中通过将《水浒》与其它罗著小说进行比较,联系明清史料中对罗贯中生平的记述,
从而分析得出《水浒》为罗贯中所著的论断。
"争来争去,说白了,就是施著还是罗著的问题。你说施著,证据是什么?你说罗著,那么证据又是
什么?证据不足,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证据,用证据来填补历史遗留下来的空
白,证明谁是谁非,作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为了寻找证据,浦玉生开始行动了。他跑的第一站就是浙江省文成县。浦玉生搭乘妻子单位的公务车
到浙江考察学习"温州经验"。
温州考察学习一结束,浦玉生马不停蹄前往文成县武阳村。文成县过去叫青田县,是刘伯温的故乡。
据清代顾丹午《消夏闲记》记述,施耐庵与刘伯温是挚友、至交,传说元顺帝至元年间,也就是1341年,
施耐庵到过青田,那年施耐庵46岁,刘伯温31岁,这年刘伯温已辞去江西高安县丞等职,开始力学三年,
写作《百战奇略》等。浦玉生在武阳村,寻访了刘伯温后代,又去了刘基庙及墓地。刘伯温24代孙刘荣亮
听说浦玉生是从江苏盐城来的,是施耐庵的同乡,千里来寻访刘伯温,十分高兴,说:"施耐庵和刘伯温
是师兄弟,同从一'行过万里程,看透万人事'的老师,是老师的两个得意门生。施耐庵年长刘伯温十多
岁,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精彩。刘伯温十分机灵,一步三计,计计闪光。后来朱元璋为建立明王
朝,遍搜天下可助军国大计之人时,刘伯温想起师兄施耐庵,就向朱元璋举荐,朱元璋求才若渴,亲自与
刘伯温登门拜访。这时候,施耐庵小说《水浒传》刚刚完稿,刘伯温接过来细读几章,便悄悄地拉着朱元
璋出了院门,说:'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用之何益!'后访得徐达,聘至军中,自成一统!"
浦玉生听了,十分高兴。能在千里之外,听到这样的故事,不能不说施耐庵著《水浒传》在民间根之
深厚。另外,他还搜集到施耐庵和刘伯温游览鹿城胜地江心寺挥笔写下"虫二"两字,让惠月长老省悟半天
才猜出是"风月天边"意思的故事和步秦少游千古名篇《千秋岁》原韵,举笔挥毫在栖霞寺写下了又一绝代
佳作《千秋岁 和秦淮海》的故事,为进一步研究施耐庵增添了精彩的素材。
在返回的路上,浦玉生在江阴市下了车。从顾山镇出来,已是午后,肌肠辘辘的他,买了几个蛋糕,
权作"烧饼",喝着俊仕纯蒸馏水就在去江阴祝塘的中巴车上打发了午饭。
施耐庵晚年曾在江阴祝塘大宅里徐家坐馆教书,一边写作《水浒传》,当时徐麒还未成年,只是一个正值
开蒙的学童。根据徐氏家谱记载,徐麒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卒于明正统十一
年(1446年),享年85岁。遗憾的是,徐家大宅如今仅存八块石头,徐麒的后人徐国平很热心地用铁铲子
铲掉泥土,让浦玉生拍照。问起施耐庵隐居著水浒之传说,徐国平告诉他,施耐庵写作的《水浒传》中很
多地名取材于祝塘,如有名的"三打祝家庄",指的是祝塘镇;夜打曾头市,其实就是祝塘附近的曾家村。
在祝塘和长寿之间,两河交汇处,有一条坝叫"十字坝"。坝头路口开的一爿夫妻小酒店,店老板秦阿大胆
小怕事,老板娘孙二娘办事泼辣。一天,施耐庵步行至十字坝,忽听酒店门口一片吵闹声,走近一看,原
来一个民女被恶棍欺侮,孙二娘拔拳相助,三拳二脚,打得恶棍落荒而逃。施耐庵回到书房,就把秦家夫
妇写进书里,还把十字坝写成了"十字坡"。
徐国平是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从他口中说出诸多关于水浒与施耐庵的故事尽管未必确实,但浦玉生
一路问来,有那么多群众参与相传,且热情之高,使他深感此非其他地方所能类比。
应该说,浦玉生这次温州、江阴之行收获不小,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他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不到穷尽
施耐庵相关资料,他决不罢休。1995年10月份,他到"全国第一镇"苏州盛泽考察学习,回来的路上,他在
苏州停留了一天,在苏州市委办公室的同志陪同下,他寻访了苏州施子祠遗址,查阅了地方志,收集了民
间传说,特别是清代邱炜萱在《菽园赘谈》中一段记载:"相传耐庵撰《水浒传》时,凭空画三十六人于
壁,老少男女,不一其状,每日对之吮毫,务求刻画尽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经他考证,这
段文字记载和他这次在苏州施家桥一带收集到的民间流传的醉汉画像有异曲同工之处:
醉汉画像说的是宋末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此画当时已经失传,只留下《宋江三十六人
赞》诗:"浪里白条张顺: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花和尚鲁智深:有飞飞儿,出家
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拼命三郎石秀:石秀拼命,志在金宝,太似河(鱼屯为一字),腹果一饱--
----"施耐庵一边研读,一边心想,要是有诗有画,两相对照起来写,该有多顺手啊!正想间,忽听门外
有人大声吆喝:"专画人像,世上最好;画得不像,分文不要。"施耐庵赶忙跑到门口,一看原来是个醉
汉,其貌甚丑,衣衫褴褛,心里犹豫了一下,还是恭恭敬敬地请他到客厅上坐下,转身到书房里把《宋江
三十六人赞》诗,捧到醉汉面前,问道:"不知愿为此赞作画否?"
醉汉睁开朦朦胧胧的双眼,望了一下说:"不就是三十六天罡吗?为此赞作画有何难哉!只要你供应
我好酒菜,让我喝个醉,睡个酣,如此三日可成。"
当下施耐庵不敢怠慢,立即吩咐家人整理一间卧室,一间画室,请醉汉住下。一连三天,每天送进去
的酒菜都吃喝得精光,醉师吃醉了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夜里则房门紧闭,烛光通明直至清
晨。到第四天早上,家人端送酒菜进房,屋里空荡荡的,四处寻找,醉画师已不知去向,慌忙向主人报
告。施耐庵抢步跨入画室,不觉吃了一惊:原来墙壁四周挂着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画像,栩栩如生,神态各
异,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施耐庵心中欢喜万分,知道醉画师不同一般之人。自此以后,施耐庵就把醉画
师画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挂在书房里,写书时潜心揣摩,所以他写的《水浒传》人物,一个个都是活灵
活现的。
既然《水浒传》是施耐庵所撰,那么明代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称:施、罗二公传《水浒》呢?对于
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浦玉生在淮安寻访小方壶斋时,罗贯中及其后人冒死刻印《水浒传》的传说,使他
找到了这个答案。
那是明洪武初年,施耐庵为躲避朱元璋的迫害,从大丰白驹悄然来到淮安,隐居在好友王肇庆家书
房--小方壶斋,得以专心至志地续写《水浒传》,每成一稿,都与弟子罗贯中校对,以正亥鱼。直到洪武
三年,施耐庵离开人世,罗贯中在淮安城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作了一番整理,特别是后
五十回。他先后联系多家坊间想把它刻印出来,以了却老师的夙愿,无奈没有一家敢承印歌颂"强盗"的
书。
星转斗移,寒暑交迭。施耐庵死后的180多年,到明代嘉靖年间,兴化县有个进士叫宗臣(1525--1560
年),字子松,号方城山人,被誉为文坛"嘉靖七子"和"中原五子",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
态有所揭露,被收入《古文观止》。明朝廷派他到福建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抵抗倭寇。
此时,罗贯中的后裔带着书稿到当时的全国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去。当罗贯中的后人打听到宗臣是兴化人,
便以"乡谊"之情,去拜见宗臣。宗臣是一位对家乡有着深情挚爱之心的人,忙问罗贯中后人求见何事,罗
贯中后裔告诉他:"老祖宗罗贯中本是施耐庵门人,与施耐庵一起去过兴化,还在顾逖府上住过一段时
间。只因施耐庵临终,将《水浒》书稿托付老祖罗贯中,至今未能问世。"宗臣听了很高兴,他说:"我早
听说施、罗二公著书劝世,写了水浒、三国,只恨无缘得见,今日幸遇,真太好了!"他当即要罗贯中后
裔把家藏的几部书稿拿来,并请示朝廷,得以将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等书,在坊间刻
印问世,分发军民人手一册,以激励士气。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事
沧桑,现在仅剩一个五回残本藏于北京了。
后来浦玉生查考有关资料,上述传说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如明代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忠
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又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载:"今新安所刻《水
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还有与施耐庵同时代人、淮安王道生所写
《施耐庵墓志》中"先生之著作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
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更让他坚信不移。
浦玉生经过多年寻访考证研究,最后他在《横空出世》这篇文章末尾总结性写道:《水浒传》的作者
是谁?这个问题很平常,但回答这个问题可真不容易。多少水浒学家为此费尽精力与才华,还远远没有得
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水浒传》的作者,是一个在历史时空里迷失的天才。
可以这样说,是浦玉生设法缩短了与生活在700多年前历史苍茫处的施耐庵的视距,证实《水浒传》施耐
庵本、罗贯中编次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并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回答。
第四章 泽被后世
在浦玉生看来,破译施耐庵密码,就如同征服珠穆朗玛峰,只有勇敢顽强地爬到山顶,才知道它有多
高,才能弄清深藏在他背后的真实面貌。比如近几年一直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浒传》写的宋江还是
张士诚,是歌颂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还是宣扬投降?这些都需要通过研究来了解施耐庵的写作初
衷,清障明目。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99年9月,浦玉生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尽管他学习任务比较重,但北
大图书馆的众多图书,使他从中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填补了他研究领域里的空白。一些理论问题得
到了升华,但他仍不放弃实地踏访考察,那里有许多鲜活的东西,每跑一地,都能推动他研究施耐庵往前
跨一大步。这年寒假放假,他买了一张京九铁路火车票直奔梁山。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容不得这位南方
小伙子潇洒,厚厚的棉袄,外加一件银灰色的风衣,还冻得他一个劲地打哆嗦,时间又是那样的凑巧,车
到梁山才凌晨三点多钟,下车出了车站,眼前一片漆黑,一问才知道这里到县城还要步行十多里。浦玉生
头一回到梁山,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黑夜里,他不敢贸然坐车。去年他在江西贵溪考察《水浒传》第一回放
出一百零八将的"伏魔殿"时,从火车站起就被两个小痞子跟踪,好不容易斗智斗勇才把他们甩掉。他不想
重复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背起沉重的一大包书,和青岛来梁山游览的一对新婚夫妇结伴往县城走去。到了
县城,天已大亮,随着血样的霞光日渐变浓,一轮朝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把高耸的梁山映得通红。
吃过早饭,浦玉生兴高采烈的登上了梁山,这是多年向往的地方。在考证施耐庵的许多文章里,他都曾提
到过梁山,可他就是没来过,梁山到底是怎么样?在他心目中只是个梦一样的影子。今天看到梁山,他心
里有说不出的快意,拍照、做笔录、收集资料,紧紧张张忙了一上午。梁山县委党史办的同志听说他是研
究施耐庵的,主动向他提供了有关资料。下午浦玉生又坐车赶往郓城。在北大图书馆,他曾读过明代周铎
《手抄本笔记》中一段话:"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刘
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在郓城做官的一两年中,施耐庵搜集了成百上千
的梁山英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口碑和业绩,浦玉生发现,郓城县黄堆集乡至今尚存桑林遗
址,群众称之为"施桑林"。明代有一位举人周文振,幼年在家读书时作五言诗,就有"晨起出东门,步出
施桑林,昂首摘桑葚,不忘施公恩"之句。梁山是英雄聚义的所在,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
城"之说。当年刘伯温和施耐庵一起到过梁山和郓城,有刘伯温《分赃台》诗为证:"突兀高台累土城,人
言暴客此分赢。饮泉清节今寥落,可但梁山独擅名。"
踏访考察过梁山、郓城,浦玉生满怀喜悦地回到盐城。此时已近年根,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货,忙得
不亦乐乎,浦玉生常年在外读书,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妻子一手操持,有心在寒假里帮助妻子做点家务,让
她好好休息休息。可妻子熟知浦玉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还是研究你的施耐庵吧,家里的事我忙得过
来。"
浦玉生望着妻子半晌说不出话来。妻子在单位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撑起了大半个天,不是她,这个
家就要塌下来,她是个了不起的女性啊!
是梁山、郓城的史料帮了浦玉生的大忙,他的研究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对比分
析,他写下了《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初探、再探两篇文章,在水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得到了许多
水浒专家的支持。有学者《施耐庵管锥编》等文章中对浦玉生这两篇文章作了充分的肯定。
浦玉生破译施耐庵以张士诚起义这生活原型进行《水浒传》创作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他从《宣和遗事》来说明张士诚与《水浒》密切相关。他在文章中是这样来论述这件事的:
《大宋宣和遗事》其起因由于朱(面力)之运花石纲。如杨志卖刀、吴学究劫生辰纲、宋江杀阎惜及受天
书等事并有之。而送生辰纲者,北京留守梁师宝,不是世杰,亦不是蔡京婿。押送者,县尉马安国,非杨
志也。称三十六人为天罡猛将,以宋江为帅,不在此数。三十六人中,有公孙胜、杜千(不作迁),无解
诊、解宝。其名号多与今本同,龚《赞》异。唯吴学究名加亮不名用,卢俊义姓李,杨雄姓王,二阮为阮
进、阮通,李俊为李海,关胜名必胜,张横为火船工张岑------
为什么《水浒》上的智多星叫吴用,这是由于施耐庵为张士诚做军事时,是在江北打开局面,还是到
苏州称王,施耐庵一直劝告张士诚。施耐庵的意思是以江北草堰一带为基地,然后用兵,夺取天下。然而
张士诚想的是占领江南,享乐心切,结果在苏州城住下来后,天下大势末定,就急于称起吴王来,偏安一
隅,不思进取。施耐庵的话他一点也听不下去,施耐庵看到张士诚如此腐败,叹了一口气说:"可惜当年
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今天我纵有满腹经纶,奈何不遇明主,又有什么用
呢?"后来施耐庵就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就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一直耿耿于怀,他
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后来在写《水浒传》时,特地把智多星写成"吴(无)用"。意即自己没有尽到一
份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军事无用啊。就这样,"梁山上的军师一一无(吴)用"成了一条人们口头常
说的歇后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水浒传》是以张士诚的农民起义为背景的,但又不能明写,所以书中当出现张岑昱,这张岑与张士
诚有谐音之虞,因此施耐庵将其改为张横,而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张士德,正好《宣和遗事》中有张顺,
士信、士德的信、德最初起笔是三撇,与顺的前三笔是相似的。这是将张士诚起义事有意地写在书中。
更值得让人寻思的,《水浒》中施耐庵把《遗事》上宋江吟的反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
身者,梁山泊上寻。"改为"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反
映了《水浒》作者是有意要把宋江塑成为以反抗政府为已任的高大造反英雄形象。这其中隐晦曲折地点了
吴地发生的吴王张士诚的农民起义,类似黄巢的农民起义形象。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王仙芝、黄巢等
人都是私盐贩子出身,正与张士诚相同,张是以贩私盐起家的,也正是不堪受盘剥才揭竿而起的。《水浒
传》将童威、童猛安排在江西九江一带贩运私盐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而在宋江所在的北宋末年并没有爆
发以私盐为起因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宋史》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共有三处:《徽宗记》、《侯蒙传》、《张叔夜传》。《宋史.张叔夜
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说明宋江最早的起义地点是在黄河以北,而梁山泊却在黄河以南,宋江
起义时间很短,从宣和元年末到三年初,总共不过一年多。张士诚起义是十四年,这与《水浒传》基本相
符,说明《水浒传》是以张士诚农民起义为背景的。此外我们无法解释这一情况。
其次,他从《水浒传》石碣君与《集异记》石柜猴神二者的相似性来说明张士诚起义与《水浒》密切
相关。他在文中叙述:晚唐薛用弱写的《集异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州吴县汪凤家的住宅经常闹鬼怪,
准备贱价出售。同县官吏张励每次经过王家,总是看到有两股青气从中冲起,心想一定有宝藏在那里。便
出价百缗买下了汪家旧宅。买下后,他寻得青气冲出之处挖掘起来,掘地不到六、七寸,遇到一块大磐
石,搬去磐石,发现一个大柜,四周有铁索束缚,用铁汁固缝,又以石灰密封,而且每面各有朱印七颗,
印文像隶书篆文但又屈曲钩连。张励用钳锤极力开拆,打开石柜,发现里面有只破铜盘盖得严严实实的铜
锅,封口处用铅锡固缝,并以紫印九颗回旋印在上面,印文和石柜上的不同,像是古篆。张励不肯罢休,
又拆去铜盘,发现锅口被三层丝织物蒙首,揭开丝织物,忽然从中跳出一只大猴,霎时间跑得无影无踪。
张励再看铜锅,铜锅内有一段铭文:"祯明元年七月十五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
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张励发石柜是唐元宝二年十月,到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发动叛
乱,正好过了十二年,一年后张励家灭族。浦玉生从清代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石碣妖魔"条目下读到
这个故事。
写作《水浒传》的施耐庵应当读到过这一则故事,并由此而创作了一段石碣魔君的故事,这就是我们
在第一回中读到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洪太尉打开"伏魔之殿"后,"黑暗中不见一
物","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录,人皆不识。照那碑石时,
却是四个真书大字,凿着:遇洪而开"。在洪太尉执意掘开地面之后,终于放出了"恶魔"--"一百单八个魔
君,"这里借"荒唐之言"、"无端之辞"作为引子来结构这一宏篇巨著,此中寓意,底蕴深厚。
《集异记》的地点发生在苏州,当事人并且叫张励,是姓张,这与定都苏州的吴王张士诚是暗合的,张士
诚的起义兵败是在十四年,与水浒英雄从起兵到失败正吻合。
再次,他从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说明张士诚起义与《水浒》密切相关。他在文中这样举证,据史志记
载,张士诚"性情轻财好施,颇得人心";江南人民念念不忘张士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每年阴历七月三十
(张士诚的诞辰日),偷偷烧"久思香","久思"和"九四"谐音,"九四"是张士诚的乳名;苏北沿海人民在
每年的七月三十晚上,在门槛上放三只车鳌壳或蛤蜊壳,注入香油,放上灯草,叫作点"歪歪灯",烧香叩
拜,称为"地藏王菩萨过生日",以避免明朝官吏的注意。"地藏王"与"祭张王"谐音,实际上是纪念张士
诚。
《水浒》中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人们"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
般。"(第18回)"楚人怜其忠义,葬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水浒》上写了两淫妇,两个人的下场都很惨,一个潘金莲被武松开膛斩首,一个潘巧云被杨雄割舌
分尸。施耐庵为什么把这两个淫妇都写成姓"潘"呢?张士诚家乡的群众中有一个传说,是"潘"家葬送了张
士诚和他的起义大业。原来,在张士诚的大将中有潘氏二兄弟,即潘元明和潘元绍,后者是张士诚的女
婿,这两个人都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背叛张士诚的。潘元明是与张士诚、李伯升,吕珍等十八条扁担
起义者之一,张士诚称王后封他为平章,镇守杭州城,当湖州被攻下,吓坏了潘元明,朱元璋的部将李文
忠的兵马刚到杭州城外,潘元明就派人请降。他的叛变使苏州腹背受敌。潘元绍是张士诚的猛将兼乘龙快
婿,在保卫苏州抢堵外城的危急时刻,潘元绍临阵降敌,出卖了故主。外城失守,以致朱元璋的部队"蚁
附登城",苏州就被攻破了。复旦大学教授喻蘅认为,施耐庵以张士诚的同情者的心情,对于潘氏兄弟那
种出卖故主、无耻叛变的行为,自然十分痛恨。因此,在《水浒》中描写了潘金莲和潘巧云这两个水性扬
花、出卖灵魂的形象,作为对潘元明、潘元绍兄弟的笔伐,看来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最后,他从书中指明的地理方位和《水浒》书取名来说明与张士诚起义密切相关。经过一番考证后,
他这样写道:《水浒》100回本和120回本最后一回中特地点明:"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着蓼儿
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梁山泊无异。虽然是个小去
处,其山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坡阶台砌,四周港汊,前后湖荡,俨然似水浒寨一般。"宋江
看后将此地作为他的阴宅(坟墓),梁山上的军师--吴用,也自缢于此。这与民间传说的施耐庵为张士诚
的幕僚,聘为参军,且客死淮安移柩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是大致吻合的。
《水浒》第11回、第35回写到:"自这南方有个去处,地唤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
洼,四下里都是茫茫烟水"。第78回写道:"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洄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
里。"浦玉生到兴化市施家桥去,当地的百姓告之蓼儿洼就是施耐庵墓附近的芦苇荡。
张士诚揭竿起义屯兵处是白驹场、芦苇荡的地理位置正是楚州(淮安)的南部。
然而,白驹场典出《诗经》"皎皎白驹,食我场藿",《水浒》的取名也典出《诗经》,《诗经·大雅
·绵》上说:"古公 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该诗歌咏周朝奠基者古公 父避狄去分,渡
漆沮两水,越梁山,到岐下,得到人民的拥戴,开基建国的历史。
金圣叹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的序中说"水浒"二字是"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
有'浒',远之也。"明代袁无涯《〈画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中说,传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
贼地,非贼人,故仅以《水浒》名之--"浒",水涯边,虚其辞也。盖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也。其
居海滨之思乎?罗氏之命名微矣!
浦玉生从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来证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张士诚农民起义,
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水浒传》。东都施耐庵和钱塘施耐庵是不矛盾的,扬州也曾叫东都,兴化、大丰一
带曾是扬州的属地,正因为施耐庵写的是"倡乱之书",才遭到明清两代查禁,何以宣扬投降?那不正合了
帝王的心意!
尾声
应该说,浦玉生是研究施耐庵及其《水浒传》最认真、最扎实、成效最明显的一位,他花了20多年的
心血,踏访了30多处施耐庵遗址和相关景点,撰写了80多篇研究考证文章,使许多争论不休的历史遗留问
题得到了破解。他是水学界吃苦最多、功劳最大的专家,是施耐庵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浦玉生是一个
永不满足的人,有人曾经问他:"你把施耐庵和《水浒传》都研究遍了,其他人还有什么事做呢?"
浦玉生笑笑,坚定地说:"有,而且奇迹一定会出现!"
是的,他知道,学海无涯,研究无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施耐庵、《水浒传》的研究还会有新的突
破,还会在中国这块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出现奇迹,比如,某一史料的发现,某一文物的出土,这都有可
能,也是让人无法预料的,我们就是要搭建一个让这些奇迹出现的平台。
于是,他这样做了。2000年6月,一个专门用于研究施耐庵和《水浒传》的网站,他给它起一个很好
听的名字叫:"中国智慧城"。他要让全球潜心研究施耐庵的学者、专家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展现他们的智
慧。"中国智慧城"无疑是是加强与海内外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他的直通车就是通过这个窗口驶向全国名
地的。2005年中国水浒 与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通知、2006年《纪
念施耐庵诞辰710周年书画集》征稿启事,以及水浒文化对联征集、《水浒杂志》稿约等等,在"中国智慧
城"上发表后,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大家很高兴很热心地向这个中心聚拢而来,心甘情愿地为
她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就拿2005年10月18日在大丰市召开的中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来说,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秘
书长张虹《<水浒传>的创作与传播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水浒传>兄弟伦理与盟誓问题研
究》、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关四平《从女性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人物美学特征》、山东聊城大学颜廷
亮、宋培宪《传统的士人行道模式的批判--<水浒传>替天行道》、新疆师范大学胥惠民《代表中华民族脊
梁的艺术典型--试论鲁智深》、内蒙古大学赵延花在《<水浒传>中朝廷--梁山行为倒错现象探因》、广西
民族学院冯仲平《金圣叹<水浒>评点之理论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陈建平《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探折--
兼论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演变发展关系》、日本东京大学马场昭佳《在清代的七十回本<水
浒传>与征四寇故事》、山东济宁师专王振星《神话意识与水浒传》、江苏兴化市财政局莫其康《关于施
耐庵生平籍贯研究的几个问题--与刘世德先生商榷》、江苏大丰陆碧波、张袁祥《明清小说中的张士诚起
义对江浙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与《施耐庵文物古迹探源》、江苏兴化陈麟德《< 杌闲评>作者为李清证
说》、内蒙古大学马冀《也谈<水浒传>主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竺洪波《在共同的诱惑面前一一从武松
与燕青的比较看<水浒传>新旧价值取向的交织》等等。浦玉生《关于施耐庵生平的系统思考》重点发言,
同样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江苏省委原副书记、省文联主席顾浩先生特地为大会撰写联:"心系民众悲欢,书成国葬家瑰宝";江
苏省建委原副主任、诗人安迪光即席赋诗一首:
(一)
廿年未始自蹉跎,辛苦耕耘收获多。
倘使施翁能觉醒,续成《水浒》放声歌。
(二)
廿载韶华盛会多,幸逢文友共吟哦。
问君那得欣如许,为有机缘互切磋。
在这次研讨会上,浦玉生和各位与会的专家、教授发放了自己花了二十多年心血踏访考证写成的《施
耐庵小传》,著名作家峻青、复旦大学教授喻蘅分别为本书题了词。
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马成生是这样评价浦玉生的:"浦玉生同志,
年富力强,才华焕发。身处行政机关,事务不少,却挤出时间,编写了好几种经济方面的著作。今又跨入
文学行列,写就了《千秋才人--施耐庵小传》。条目整齐,方案美丽,可见用功不少。"
浦玉生在研究施耐庵上确实用功不少,最近他又将出版新著《施耐庵传》。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大学
教授祭大平为该书题写了:"旷世英才"四个大字。佘大平在给浦玉生的回信中说:"在施耐庵研究中你是
很执著的,这令我们这些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感到惭愧。"
佘会长太谦虚了,身为中国水浒学会的领军人物,有多部水浒和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出版,他的谦恭只
能激励浦玉生为振兴"水学"与"施学"而不懈努力!
还是让我们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凡仁的诗《观施耐庵文物史料展感赋》一诗结束全文:
山阳吊吴翁,海陵证施魂。
江湖豪气传,水泊景色新。
《水浒》著千古,耐庵名永存。
此行诚不虚,碑谱散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