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互联网的中国智慧
作者:郑作时 @ 2007-05-07
互联网的中国智慧
--------------------------------------------------------------------------------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郑作时
一个三度参加高考最后被录取在本地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马云的英语才能显然是被他的努力放大了再放
大。在毕业的时候,愤世少年马云在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使他成为这个学校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毕业后可以到大学
去教书的人。
但是马云天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如果是,可能今天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但是这个马老师
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办法跟“阿里巴巴”的存在相比较。
1995年,因为“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当时的马老师被郊县的一家公司请去作为代表与美国合作
方谈判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网了。
马云这样回忆他的触网经过:“当时我在西雅图的一个大学里,有个老朋友对我说:‘给你看一样东西,它
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到的东西。’一开始当时我不敢碰电脑,因为我知道很贵,按键盘都怕把键盘弄坏了。在他
的帮助下我在搜索引擎上输了‘中国’,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接着我键入了英文的啤酒两个字,还真是,德国
的、英国的、美国的啤酒都出来了,可是没有中国的啤酒。于是我又在小伙子的帮助下把我在杭州搞的海博翻译
社做成一个特别简陋的网页放上去。接着就去逛街了。但到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去看,因为这个网页,我已
经在这几个小时里接到了五个电子邮件。五封电子邮件里都说我刚刚做的这个网页是他们所能搜索到的第一个中
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网面,他们有事情要与我合作。所以当时我就在想,哎,这个东西可能会有戏。”
从西雅图回来的马云沉浸在互联网给他带来的巨大激动中。他决定用远在天边的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开始创业
了,而作为一种类似创业宣言的方式,在决定创业之前,他找了二十四个朋友来做咨询。
但是对于互联网这个当时在省级城市杭州还根本没有出现的东西,一向口才极好的马云的描述也只能得“迷
迷糊糊”的,他的朋友们更听得“云里雾里”,这直接导致了他描述的结果是这二十四个朋友里除了一个人觉得
可以试试外,另外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他的这个决定。
但是这个咨询结果似乎并不能对马云的决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创业还是如期开始了。
马云的创业起家点是借来的二千美元外加自己家里的家俱——“公司开张的时候有三个人,我、我的创业伙
伴学自动控制的何一冰和我的妻子,我们在一座大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把自己家差不多所有家俱都搬过去
了。”此时的时间是1995年4月。
这家最初中国黄页虽然不是阿里巴巴的前身,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它为日后阿里巴巴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外人
很难想像马云和他的最初团队之间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正是从中国黄页开始起步的。这种感情的标志之一,就是
阿里巴巴最初时的十八个创业元老到现在一个也没有离开阿里巴巴。这里面不排除有马云的个人魅力所在,但更
重要的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要做自己的事业的梦想。
此后的马云和他的团队一路北上,两年之后重又回到杭州,对未来的阿里巴巴来说,他们在北京期间所做的
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生存,除了维持了马云的这一支基本团队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网站的初步构架和思想
已经成型并得到的初步的验证。
最终马云北上时从中国黄页公司挑选了八个伙伴一起出发,在他的印象中最值得自豪的是两年后这八个人一
个都不少地又跟着他从北京回到了杭州。除了马云是个人的创业冲动驱使之外,另外八个人必须要克服的因素在
旁人看来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他们必须越过类似新浪雅虎的高薪诱惑、继续在外经贸部干下去的前景诱惑和跟马
云回来前途迷茫的恐惧这样的障碍。而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作为一个团队,北京之行以外,未来阿里巴巴公司
的核心已经形成。而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几乎结识了所有在中国互联网中后来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在对
方心目中都留下了印象。
团队、创意、人脉,虽然这支从北京很不得意地回到杭州的创业团队此时好像已经走到了最令人气闷的一步
上,但实际上当他们把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就像那个阿拉伯青年看到强盗的马队一样,虽然气氛令人窒息,但
那个藏金洞却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以后,马云的名字将伴随着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最大限度
地被人所熟知,并且也给他带来了藏金洞的真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