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浦玉生博客: 兰亭的记忆
作者:浦玉生 @ 2008-07-01
浦玉生博客: 兰亭的记忆
----青年书法家吴洪春印象
●浦玉生
人到中年,爱好之一是书法,去书法圣地的的浙江绍兴兰亭,看曲水流觞,寻右军遗迹,赏“天下
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天资卓绝的王羲之信笔挥就的《兰亭集序》如龙啸凤吟,清音绝响,妙超千
古,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河南信阳、江苏盐城,有这样一位年青人,他两度参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先后20多次参
加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大赛并有获奖,2005年底在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
“汾酒集团杯”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中现场创作中名列篆书组第4位,决赛实况向由央视向全国转
播。
这位年轻人叫吴洪春,别署吴听雨,听雨斋主人,1974年2月生于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现为中国书
法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因为同为老乡,同样客居盐城,我对他的为人和书
法有了初步的印象。
吴洪春出生于黄海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正值“文革”,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但当他在乡间
看到老者写春联,运笔走锋,挥洒自如,使他年幼的心田烙下印痕。那时的洪春,一天要写千余字,没
有墨汁刮锅底黑烟灰调和,没有纸张以地板代之,就这样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乡间
的练字他得到了当地著名的书法家黄飞霞的指点,使他的技艺有了飞快的提高。
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沸腾的军营生活,紧张而有趣,就在操枪弄炮之余,洪春没有忘记
习字练笔。枪杆子和笔杆子一起抓。在训练场上,他经常以木代笔,以箸画沙;在野外驻训时以指画
掌,照古帖之法,揣摩书法的结体和笔势。每夜常人静之时,战友们都入睡了,他铺开宣纸,研磨笔
墨,沉浸在黑白分明、龙飞凤舞的世界。秦篆、魏碑、汉隶、唐楷之法烂熟于心,真草隶篆,无不运用
自如。同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并顺利地取得了本科自学的文凭。
纵观洪春的书法,他以行草见长,于二王、苏轼、米 ,研习尤深。他取法乎上,从传统中走来,
却又能熔碑帖于一炉,化古为我,大有似曾识而不知何君的感觉。因为他临池用心,不是采用简单的集
古之法,而是借古人的精华,匠心独运地渗透到自己的情趣之中,他注重对笔性的把握,注重线条的厚
度、张力,以及变化多端的丰富性表现,时出新意而不怪诞,近来他又将触觉伸向甲骨文、钟鼎文,在
年轻的一代之中,能够将篆书写得中规中矩,自成一格,实属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习字之余,
遍览文史哲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与他毗邻一个居民小区而居,常有往来,熟悉他的情况,走进他的新
居,他的书房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读。他深知,读书多,则积理高,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宽,胸襟
扩。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非得读万卷书以益智、行万里路以增识不
可。近几年,我们不断看到洪春的书法作品屡屡见诸报端,他为《文汇报》题写“学林”,为《湖北日
报》题写“人与自然”,为《四川日报》题写“科教大视野”,为《水浒杂志》等题写刊名。在第二届
中国书法兰亭奖参展作品展览大厅里,他的篆书对联不仅写出了古朴典雅的金石韵味,且是自己撰写的
内容:“山河游遍情倾妙笔,经史读余思接奇峰”。由此可见,洪春不仅注重了书法艺术的修炼,更加
注重了让姊妹艺术与书法的融合。
二十多年的书法生涯,洪春经历了生---熟---生的境界,他的书法作品格调清新、雅致,气息纯
朴、自然,拙中藏巧,庄谐相生。实践证明,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通过努力学习和锐意创造以充分发展
其个性的必然逻辑是:生境---熟境---生境。正如盐城籍书法宗师宋曹《书法约言》所说:“书必先生
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这也是深刻地
揭示了“生---熟---生”的艺术辩证法。
艺术上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是,没有时间的积累,就难以攀登艺术的高峰。对于古代书家,虽然人
们津津乐道王献之三十几岁便享大名,但那只是极个别的特殊情况,更多的人是要倾注一生的努力。所
谓“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仲尼之学,七十之后而从心”。但愿30多岁的吴洪春正当青春勃发之
际,宜变革出新,更上层楼,向着艺术的巅峰攀登,再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