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盐城十大女杰潘海燕
作者:张云 @ 2008-07-02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记盐城市十大杰出女性、盐城市维护稳定办公室民警潘海燕
对面,相貌平平的潘海燕朗朗大气地聊着,不加掩饰地笑着,说到动情处毫无顾忌地掉泪,分明一
个再普通不过、放在人堆里不扎眼的女人。我的第一印象,难以把她与盐城市十大杰出女性的光环对应
起来。
而随着话题的深入,我却渐渐被她吸引,因为和时下许多年轻女性相比,她几乎没有任何修饰、腼
腆和造作;面对她,无需任何琢磨和分析,你尽可以感受她那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如此的质朴无华,
真实明朗。一如她对能意外当选十大杰出女性的直白解释:“我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罢
了”。
【关键词】片警
从象牙塔走向主战场,在现实挑战中接受洗礼
片警,在公安机关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工作。1992年8月,从江苏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的潘海燕,被
派驻当时的城区公安分局东闸派出所锻炼时,就做了一名片警。整天与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打交道,过于
繁杂、琐碎的工作与她最初想象的警察着实差距很大。从象牙塔走进主战场,这一年对她来说无疑是一
种挑战。
那时的东闸派出所所辖一带出租屋、暂住人口多,治安情况复杂,潘海燕工作没几天就遇到了第一
个考验。辖区内的小旅社发生了一起卖淫嫖娼案件,卖淫、嫖娼人员交代的一个个作案细节,让纯真的
潘海燕实在难以面对,艰难地完成笔录。一件小事却着实让她深受触动,她开始认识到现实的纷繁复
杂,同时也在警醒自己,既然选择了警察这一职业,就要面对现实往前冲,当前不但要迅速适应,而且
要沉下心来埋头苦干。
当时,很多暂住人口没有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证的意识,作为户籍民警的潘海燕就挨家挨户上
门为群众登记办证。白天不少居民家中没人,就晚上去。那时的东闸新村还没有路灯,她高一脚低一脚
地在那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有一天晚上去登记,被居民家的狗追咬,她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可即便吃
了很多苦,仍有居民因不了解政策不愿配合工作,从一些人的冷眼中,潘海燕又意识到,要做好一名户
籍民警,首先要让群众信任自己,把警察当成自己人。
她想通了,也就这样做了。每到居民区遇到老年人,就 “爷爷”、“奶奶”叫着拉拉家常。脸上带
笑,嘴上带甜,手上带着民警记事本,谁有了事,就记下来,谁家有了困难,就到谁家里看一看,帮一
帮。很快,辖区人家,她差不多都能叫出户主的名字;在她建立的档案中,满满当当都是辖区内的细枝
末节。潘海燕说,正是自己以 “小辈”的姿态面对群众,切切实实为群众做事,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一年下来,只要她一走进小区,马上就会有群众围上来问长问短,像一家人似的。连居民家的狗对她也
熟悉了,一见到她就老远摇着尾巴跑过来。
【关键词】企业安保
从小辖区走向大天地,在风雨中摔打自己
自1993年后的11年时间,潘海燕致力于企事业单位安全防范工作。直到现在,只要她走进全市各企事
业单位,保卫人员都会尊称她为潘老师。这是由于她在工作中热忱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特别是为各企事业
单位组建护厂队、经济民警队,培训保卫人员的缘故。现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的保卫人员有80%在她手
上培训过,这支分散各地的强大的队伍在内部单位安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一方平安作出了
突出贡献。
在这段工作历程中让潘海燕现在回想起来仍惊心动魄的是,参与维护企业改制的安全稳定。90年代后
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大部分国有企业开始改制,不同群体的利益碰撞激烈,加之历史欠
帐较多,新旧问题相互交织,致使有些方面矛盾比较突出。潘海燕作为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工作人员,
先后参与了众想集团、江动集团、市印染厂、市水泥厂等30多家大型企业改制期间的安保工作。改制期
间,她和工作组的同志往往连续10多天甚至几个月深入车间、宿舍,不厌其烦宣传法规政策,面对面地
做说服教育工作。工作中,被人冷嘲热讽、不理解,甚至动粗,但潘海燕忍辱负重,不顾安危,始终坚
守在第一线。
2001年,市直某大型企业改制,几百名职工因对改制方案不满,上访静坐、罢工闹事,情绪异常激
动。为防止打、砸、哄、抢等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潘海燕和同事们连续16天留
守在改制单位,宣传发动、巡逻守护。在单位领导和职工对话时,一情绪失控的职工更是乘着场面混
乱,从后面将尖尖的伞头猛地戳向领导的头部,站在一边警卫的潘海燕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身体挡了上
去,并死死抓住伞柄,成功避免了一起人身伤害案件的发生。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任务面前不讲价。”这是市公安局领导对潘海燕的评价,要获得这样的评价
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努力。也正是这样的工作作风,使得局里每每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特殊任务,需要
女同志时,领导们都会想到她。1998年日夜兼程的遣送越南妇女出境行动, 1999年的万里追逃行动,
2001年的人口“兜底翻”调查,以及震惊全国的“4.15”抢劫银行金库特大案件等行动,都可看到潘海
燕紧张忙碌工作的身影。
对人热忱、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这是同事们对潘海燕的一致看法。也有人疑问,她怎么干什么总
是劲头十足?采访中,面对笑容发自内心的潘海燕,我豁然感到,当一个人的内心贮满爱意,做任何事
都会甘之如饴。
【关键词】小区防范
从操作层面走向理性高度,在文阡字陌中思维跨越
2005年年初,我市市区部分小区接连发生居民财物被盗案件,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
注,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强势推进市区居民小区治安防范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为政府
2005年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程。潘海燕正是在此时被抽调到市小区办工作,并且,这项新工作也让
她实现了从操作层面向思考层面的提升。
为找出小区治安问题突出、侵财型案件高发、群众不满意的症结,潘海燕积极参与对市区627个居民
住宅小区治安防范现状的调查摸底,白天忙着进小区、访单位,晚上则查阅资料、思考对策建议,执笔
起草工作方案。尽管以前从未从事过文秘工作,但工作面前,潘海燕不讲条件,硬是凭着原有的文字功
底,从头开始学。很多方案和文件都是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潘海燕笑着说,她是把一辈子该写的字都
在那一年写完了,废旧材料积累起来比她还要高。办公室人手少,常常一个突击行动布置下来,她就要
通宵达旦地干,几天几夜不休息是常事。刚接手工作那阶段,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造成她生理失调,
满脸地冒疙瘩。所有这些困难,她已全然不顾,仍凭着一股韧劲和钻劲硬着头皮往前冲,一家家地跑,
一宿宿地熬,经常梦中都在思考小区防范问题。她感觉自己像行驶在高速路上,已停不下来,也不能停
下来,她的个性不允许她做逃兵。
如果这些还只是身体上的苦和累,那么对于潘海燕来说,要忍受精神上的委屈才是最大的考验。在
督促检查市区居民小区治安防范建设情况过程中,一些单位工作不配合、态度冷淡,少数人不理解、不
支持,给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阻力,看冷眼、吃闭门羹成了她和小区办同志们每天要体验的生活。
2005年8月,市永兴房产公司准备对其开发的某家园封闭围墙,但与之相邻的一单位宿舍区的少数职工为
出行方便,激烈反对,百般阻挠,建成的围墙多次被推倒。事件发生后,潘海燕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
开展教育疏导工作,但仍有个别居民出言不逊,甚至将吐液吐到她脸上,潘海燕忍着委屈,充分发挥女
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腻,继续开展教育疏导工作,直至围墙成功建成。类似这样的事件真是不胜枚举。但
潘海燕始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面对冲突,不气馁,不回避,直至相关小区整治到位。
如今,再回望这一年时光,潘海燕的眼里更多的是快乐和自信。因为一年来,在她所遍及的居民小
区的足迹中,在她灯下苦熬的字里行间,她的思维层次不知不觉中有了大跨越。她先后起草的《关于建
立市区居民小区治安防范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盐城市区居民小区治安防范建设验收标准及考
核办法》等多篇有质量的文稿,积极为小区治安防范长效机制建设献言献策,这些文稿都被市“两办”
采用下发,在小区治安防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多产权、改制破产企业等小区防范建设难等问
题,她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及时总结推广“三个一”工作模式,即赠送一本《居民安全防范知识手
册》、一只门磁报警器,组建一支治安志愿者队伍,促进改制破产企业的小区治安防范建设落到实处;
在小区治安防范建设最后30天的冲刺阶段,她针对安全防范仍未合格的老旧散小区,创新思维,创新举
措,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征询意见,总结多年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位按照最低保障要求,安
装路灯、消防栓等防范设施,政府组建专职保安巡逻队伍的方案,有效解决了老旧散小区的安全防范问
题。那一年,她白天挨家挨户调查,晚上研究思考,全身心投入小区治安防范建设,以至于后来的很长
一段时间,只要经过哪个小区,总会不经意地关注起该小区的治安防范。
耕耘越辛劳,收获越甜蜜。经过一年的努力,到2005年12月底,我市市区已建成达标和基本达标小
区508个,占总数的81.2%。当年8月到11月份,小区发案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4%。2005年,
我市居民小区治安防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的充分肯定。淮安市、泰州市、苏州市以及
安徽省铜陵市的有关地区纷纷来人来函学习取经。这份收获对于为其倾注心血的潘海燕自然是最丰厚的
回报,因为自己和致力于这项事业领导、同志们的辛劳和奉献,换来了万家平安,这种收获让她倾刻间
把所有的艰辛和泪水都荡漾成了快乐和自信,凝成了对生命价值更深层的感悟。
【关键词】社会稳定
从治安管理走向关注社会稳定,在大爱中升华境界
交办各类矛盾纠纷270多件;参与30多件重大不安定因素的协调处置;起草各类文稿200多篇,其中
多篇以市“两办”和维稳领导小组名义下发,用以指导全市维稳工作……
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足以见证潘海燕被调入市维稳办工作的这两年多艰辛的付出和出色的业绩。
置身维稳办新岗位,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纷繁交错的大社会,首先让潘海燕感觉到的是自身知识容量的
不足。她一面死“啃”业务书籍,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细致掌握维稳业务,一面深入基层,与群众
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诉求。很快她就从外行变为内行,又从内行成为业务尖子,还被大家称作“活电
脑”,全市重大不安定事端、不稳定因素,她都能一一说出情况,指出问题所在。她坚持每月对全市维
稳形势分析研判,重要时期每日研判,实时上报研判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维稳办人手更少,但工作要求高,突击任务多,潘海燕不得不以一当十,干起事来雷厉风行,加班
加点,突击任务下来夜以继日都是常事。由于工作特质,使得她愈是节假日愈是繁忙。连续两年大年三
十,她坚守在办公室里收集维稳信息。2007年除夕,当居民楼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千家万户欢
聚一堂的时候,潘海燕正奔波在清冷的大街,前往市政府报送维稳信息的路上……
大浪奔腾,风雨洗礼,为潘海燕这只热情轻盈的海燕增添了成熟魅力,她闪电般地稳健穿行,海浪
挡不住她的行程,只是她前行的伴奏。她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
评,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期间因工作出色,被省信访联席会议表彰为全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从小家庭走向顾全大家,在奉献中艰难抉择
白天,精神抖擞地在岗位上奋勇拼搏;夜深人静,筋疲力尽回到家,看到儿子和衣靠在沙发上睡着
了。无数次,这样的画面让她眼睛湿润,心头酸楚:对家庭,对11岁的儿子亏欠得实在太多太多。
潘海燕的丈夫也是一名警察,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尽可能妥善处理工作和家庭
的矛盾,尽管这样还是力不从心。就在前几天那个暴雨袭来的下午,潘海燕丈夫正在外出差,而她正在
单位了解暴雨带来的影响,收集全市受灾情况,尽管下着倾盆大雨,尽管儿子没带雨具,但她已无暇顾
及。晚上,回到家,儿子已熟睡。看着儿子换下的被雨水湿透的衣服,潘海燕内心充满了愧疚。
这样的故事伴随着儿子的成长。潘海燕说,儿子很依恋她,幼年时,一天晚上她急着要到单位加
班,还不敢独自在家的儿子死死拉着她的衣服不让走,说什么也不听,潘海燕急得一个巴掌打下去,儿
子这才松了手。走在楼梯上,听着屋里儿子的哭声,她也成了泪人。这些年她和丈夫奔波事业,她更是
几乎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加班到深夜是常事,而无力顾及家庭却无形中铸就了儿子独立的性
格,儿子早已学会自己做饭,自己骑车上学。今年3月,当从电视上看到潘海燕被评为全市十大杰出女
性,这个坚强的小小男子汉扑在她怀里哭了,这哭声里有委屈,更饱含自豪。儿子是为有这样的母亲而
自豪,是为自己能独立承受重担而自豪。
【结束语】
“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听潘海燕谈事业,聊家庭,我的脑海里
又浮现出这个问题。潘海燕说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做事,只是个性使然“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好”。但这几年,当身边“你这样拼命工作何苦呢?”“你这个女人怎么还在工作,怎么还不
回家‘忙年’,真是‘不务正业’!”诸如此类的“玩笑话”有时在耳边出现;当职位竞争失利的那一瞬
间;当因为忙工作,家里乱成一团,儿子无人照应时,她也会不由思量:“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
然而,她始终没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她无论怎样无法排解对工作的那份依恋。当她挑灯夜战
后的方案得到推广,当一个又一个任务顺利完成,当不自觉中自己的阅历渐渐丰富思维渐渐成熟,这种
种的成就感让她充实,快乐,并化作强劲的动力让她在任务面前,又会不由分说冲锋在前。
“当我选择警察这一职业的时候,我就准备去流汗、流血!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潘海燕穿
上警服第一天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事隔16年,再看这朴实的话语,字字句句值得品味。
张云 200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