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书屋
余秋雨的博客:西天梵音
作者:余秋雨 @ 2008-07-31
西天梵音
那么,中华文化承受得起佛教吗?
本来,作为民间传播的宗教,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不存在承受得起还是承受不起的问题。
因为承受以接受为前提,不接受也就不承受了。但是,中国自秦汉以来已经是君主集权大国,这个问题
与朝廷的态度连在一起,就变得相当复杂和尖锐。我们前面说到过的那位道安就明确表示,“不依国
主,则法事难立”,说明朝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佛教的兴衰。
开始,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多数统治者是欢迎佛教的,他们一旦掌权就会觉得如果让佛教感化百姓
静修向善,就可以天下太平。正如南朝宋文帝所说:“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
何事”(见《弘明集》)。其中,公元六世纪前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态度最为彻底,不仅大量修建佛
寺、佛像,而且四度脱下皇帝装,穿起僧侣衣,“舍身为奴”,在寺庙里服役。每次都要由大臣们出钱
从寺庙里把他“赎回”。而且正是他,规定了汉地佛教的素食传统。
与南朝相对峙的北朝,佛教场面做得更大。据《洛阳迦蓝记》等资料记载,到北魏末年,即公元五
三四年,全国佛寺多达三万余座,僧尼达二百余万人。光洛阳一地,寺庙就有一千三百多座。大家不妨
闭眼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繁密的景象啊。唐代杜牧写怀古诗时曾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人们读了已觉得感慨万千,但北朝的寺院,又比南朝多了几倍。
西天梵音
余秋雨
一
云冈石窟研究院长张焯先生来信,他们正在对“昙曜五窟”前的树荫广场进行拓建,决定在21窟以
西的坡道上放置两块巨石,并在其中一块巨石上镂刻“西天梵音”四个字。这四个字,他们希望由我来
书写。
我立即理纸磨墨,恭恭敬敬地握笔书写。写完,面北遐想,满脑都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万里黄沙。
“西天梵音”,当然是说佛教。站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的惊世石窟前,我想,中国文化的苦旅
步伐,再也躲不开僧侣们的深深脚印了。
二
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这件事,无论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对亚洲文明、世界文
明,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