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人生四韵:琴棋书画
作者:小旭 @ 2008-08-02
一家之说:
人生四韵:琴棋书画
中华文化韵深意远、瑰奇丰富、博大精蕴、相互涵摄,优秀的作品牛毛如栋,在这么深遂璀璨的文化
内容里,有被文人雅士视为必修课的“四艺”:琴、棋、书、画。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
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节目中体味这四大高尚生活元素。
·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琴居其首。虽在乐器史上最早出现的是打击和吹奏乐器,但琴素来颇令雅士淑女
所钟爱,“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韵意横生,琴牵系着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服为其著下不朽雅致
的诗词文画,李白亦有诗云“为我一挥手,如听为壑松”。我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
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故古人把琴称为瑶琴、绿绮、焦尾,而现
在我们惯称为古琴、七弦琴。
相传,琴最早创于伏羲氏,而成于黄帝,最早的“瑶琴”是伏羲取桐木中段和绳创制出来的,并谱了一
曲《驾辩》,伏羲还创造了瑟,至黄帝时期才开始有了丝弦,《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之后周文王为了纪念儿子伯邑考给五弦琴添加了一根弦,而周武王在讨伐商纣时为了
鼓舞势气又添加了一根弦,从此变成了七弦琴。又有一相传,琴源生于巴比伦文化。苏轼有首诗云: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写得精练而微妙,琴经人
之手,或吟、猱、绰、注、起,或托、擘、抹、挑、勾,显若行云流水,拟《高山流水》;婉约沉吟欲
泣,如《碣石调幽兰》;势追雷霆风雨,为《广陵散》,顿觉雅韵四起,体清心远,难怪乎有云“琴瑟
在御,莫不静好”。
琴之名家,古有师旷、孔子、伯牙、嵇康、郭亮、祝公望等,近有王燕卿、王露、张孔山、管平湖、张
鹤、吴景略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正因这些琴者知音,我国的琴文化始得源远流
长传延至今。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琴的润沉清远,是陶冶情操的奇
葩,故自黄帝之后,不管哪朝的皇帝乐均不离于琴。
琴的发展在古时候很多情况下是传承制的,由父辈记载着传承下来的琴谱或者琴律,再传承给子辈,在
当时琴也分律和词,所谓律就是旋律,抚琴之人的手法,神韵,等等,而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其实
对于词我们并不陌生,很多有名的词我们至今仍然朗朗上口,比如《西江月》、《满江红》,这些都是
琴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韵律方面,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琴学和中国古代的各种大家思想也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古琴是独特精微的低熵音乐:低频的律动,朴实的音质,能直接对人们的
心脑引发共振,以至可以直入人心感人至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琴学在古代不单纯只是音乐,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类思想上的交流和诠释。当年三国时期,刘备走访高人,觅得水镜先生,便有闻琴
而知的故事,可见琴学相比于今天的音乐而言,更多的是在于人们对于韵律的理解和融会,这也是“一
曲轻抚安民乐,二弹高歌富国强”的精华所在。
说起棋,当今世界上的棋的种类数不胜数,当然,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中的棋并不是包含着所有的棋
种,而仅仅是指代着围棋。
围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从尧舜之时便有了起源之说,围棋在时间长河中一步一步
地发展,一点一点地进步,就好像我们的社会一样,不断地得到完善。
围棋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战争方面得到了应用,还有天文、人文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的
应用。像吴清源所说,围棋本不是胜负之争的游戏,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这就是围棋在天文气象
当中的一种应用,他认为棋盘代表着宇宙,中间的一点天元是太极,是宇宙的中心,而满盘其他的三百
六十个棋点代表着其他三百六十个天体,而三百六十这个目数在旧历当中恰恰代表了三百六十天。而四
个边就是作为一年的四季,黑白子不同的交替,作为白昼与黑夜的轮回,如此一来,宇宙天地的一切便
具象化在这个小小的棋盘当中。看过棋魂的朋友都知道,在主人公下棋的时候,通常会用宇宙和星体来
作为背景,衬托着棋盘中无限的空间。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
卧不足。”这便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智者诸葛孔明的围棋歌,从词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察世间万物于胸,
觉天地变化于前的气势,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在他举子落子之间产生影响。在三国时代,不仅
仅是诸葛亮,很多名师名将都是围棋高手,并不仅仅是因为棋盘上的排兵布阵,还可以借由一盘棋,来
观察一个人的秉性,当年姜维就是在不断地和孔明对局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最后使孔明倾囊相授,成为
了孔明的接班人。
在古时候,下至黎明百姓不学无术的赌徒,上至一国之君号称天下的皇帝,都对围棋有着不解的情缘,
可见围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此一来,围棋自古至今都保持着“一子定乾坤,全仗
两相然”的豪迈气势,也使得对弈的双方在对弈的过程中那复杂玄妙的思想变化,更加的神秘。
所谓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小说,散文之类,而是指书法,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书法大家数不胜
数,而字体也有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等,还有不同的刻文。
提到书法,就不能不说文字,文字的起源和我们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而从书写,工具,等方面都比较
完善的时候,也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商朝和周朝的时候,就有了金文,竹简文等书写形式。在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字体方面也迅速的发展起来,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也在这个时候开始
出现,书法大家也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开始不仅仅追求用字来记事,而且还开始把文字作为一种艺术来
追求,这时的很多文字都和其他的艺术作品联系到了一起,比如壁画,碑文等,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
起,文字开始作为一种艺术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篆书发展的最早,而篆书主要分两类,大篆,小篆。大篆是最早的字体,也是甲骨文所用的字体,字
体线条很细,而且很有力度感。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发展而成的,也叫做秦篆,小篆的字体通
常看起来细细长长,无论横竖撇捺都是一般粗细,令人看起来感觉很整齐,也不繁琐。
在篆书之后发展起来的便是隶书了,隶书的发展是在东汉,隶书和篆书比起来差别很大,篆书细长,隶
书扁平,另外篆书的线条比较圆滑,没有直角,而隶书则显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而且在字体当中加
入了用笔的轻重力度,顿挫的劲道,让文字有了艺术的美感。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继承了隶书方正的特点,同时也由扁改成了方,所以楷书也称正书。楷书也比
隶书简化了许多,在书写方面,对于楷书而言,不像隶书那般过多的要求美感,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整体
效果。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单看一个字,楷书不如隶书好看,可是看整篇文,楷书就会好看的多。从比划
上看,楷书虽然也要求横平竖直,但是在个别应用当中,都加入了一定的角度,而不再是一味的横竖相
交,有了一定的倾斜,同时把轻重力度和顿挫的劲道都凸现出来。
草书,很多朋友可能小时候都有被老师训斥写字不好看,说写得和“狂草”一样的经历。的确,草书确
如其名,不受比划的约束,笔画能连就连,能勾就勾,虽然是如此,却也不是随着个人意愿随便瞎写,
也是有一定的规矩和气势。草书还可以细分为章草,狂草。章草的字体看起来很飘逸,笔画扭曲呈S型,
给人一种自由潇洒的情绪,但是尽管如此,章草看起来也并不是如狂草一般,那么“狂”,仍然还保有
方正的概念。狂草比起章草来说更加的嚣张,有的时候甚至几个字之间都不会断笔,一气呵成,乍看之
下狼藉一篇,狂乱无比,可是细看却可感觉出其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挥洒自如、飘逸豪迈的心情。
就现在而言,如果看到一份狂草,说实话,可能还是会有很多字认不出来,个别的能看出个模样,但是
那种气势和心情,仔细品品,还是会觉得很过瘾。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行书,行书和前面咱们聊得其他各种字体都不一样,行书就好像是融合了隶书,
楷书,草书的一种字体,说得明白点,就是行书比隶书要“楷”一点,比楷书要“草”一点,比草书要
“隶”一点,而行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可认读辨写的前提下提高书写速度。行书不像隶书和楷书那
般死板,也不像草书那般疯狂,感觉起来如同一个小巧玲珑,婀娜多姿的女子一般。行书也可以和楷书
草书等合并起来,比如“行楷”,“行草”,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行楷比行书还要“楷”一些,行草
比“行”也要草一些。
从古至今,大概比较重要的几种字体就是这些了,不过既然是说“书”,那就还要说几句关于写“书”
的人。
历史上很多书法大家,我们都很熟悉,流传下来的墨宝都是无价之宝,像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被世人
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很多人认为王羲之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超越,尽管有些人在某一方面似乎胜于王羲之,然而整体上看王羲之是
古今独秀。除了王羲之,还有很多名人,像欧阳询,被称作第一大楷书家,还有苏东坡等等,每朝每代
都有着书法大家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味道,如果大
家有机会,不妨仔细的品品,感受下“书”的心情。
我们今天所说的画种类很多,像素描,油画,等等,而在中国古代的四艺当中,画只是代表着中国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画。国画的起源据说已经不可考证了,没有人知道是怎么来的,所了解的只是国画
曾经在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中发展到了最高潮,很多世间珍宝般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出现,比如隋唐时
期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宋朝第8个皇帝宋徽宗,元代的“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明朝浙派名家
之一的朱端,还有清朝疯疯癫癫的八大山人,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
国画所用工具为文房四宝,也就是笔墨纸砚。国画从内容上来分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国画的形
式也有很多,比如在古时候人们通常喜欢在房间里或者客厅里挂上几幅国画,以显气派,挂在客厅正中
央的叫“中堂”,画成手册,便于携带的叫“册页”,还有扇面,屏风等,这些都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
现国画。
国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法和格局的布置上,其中不同技法所表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画家
们而言,他们并不会很过分的去追求相似程度,如同素描,写生一样,他们认为通过画来表达一种意
境、一种自己的主观情绪一种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技法当中,人的“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
用笔方面也很有讲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格局的布置,我们看国画往往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空白什么都没
有,这就是国画一种“似空非空”的意境,以一种间接性的表达方式传递的信息,让人们在想象中感受
到所画之物的一切。就像前面说的宋徽宗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出题作画,名为“山中藏古寺”,第一名的
一幅画,秃秃的一座山,也没画古寺,却画了一个和尚挑着水走在山路上,这样一来,整个画面的意境
就凸现出来了,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国画作为四艺当中唯一具有直观感效果的一门艺术,实在有太多深奥的东西。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一些我们的祖先和前辈所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财产的知识,去尝
试着体会其中那种人神合一,身心合体的境界。我们也应该使得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继续流传下去,并
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