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文化论坛:盐城提升地域文化促城市发展
作者: @ 2008-11-08
文化论坛:盐城提升地域文化促城市发展
转引自中国江苏网 2008-11-05
新华报业网电 参加“文化盐城建设”论坛的,包括市政协全体常委,政协新闻出版界、文艺界全
体委员,所有驻盐省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县(市、区)政协负责人,无
论在参加的人数、阶层、规模上,都为近年来所少有。
在论坛一开始,与会人员的话题,就迅速转变成了一种关于盐城文化定位的讨论。当然这种讨论是
符合逻辑的。既然要打造“文化盐城”,就必须搞清楚盐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市委、市政府早已
提出盐城文化“四张名片”的说法,但在提倡探讨的政协论坛上,仍然有许多位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市政协委员洪承志认为,四张“文化名片”中应该有“汽车文化”。汽车工业是盐城的新型产业,
汽车工业文化是工业文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必将成为文化盐城建设最具先锋性、前沿性,最
具现代化色彩的部分。
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昌远提出应凸现“三大色彩”,即红色文化——铁军文化,白色文化——海
盐之都,绿色文化——水绿盐城,凝练城市文化,点燃城市“亮点”,展现我市2000多年来的历史脉
络,充分挖掘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强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引力。
“水浒文化”则是政协委员浦玉生提出的。他认为,水浒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土壤的一部
分,水浒文化的力量,同样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快建设水浒文化家园,是盐
城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走向市场是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反观我市文化发展的现
状,几乎没有做好走向市场的准备。”与会的顾正岚认为,由于缺乏精英文化名人的带动,我市红色老
区、海盐文化、书画之乡的美名并没有在更大的空间得到开发和展现,地方文化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
品牌效应。“地方文化的静默”、“文化存在的自足”等因素制约了我市城市文化发展的速度。委员史
成明、唐伯平则直接提出应“盘活”盐城名人资源,打造城市名人文化,放大城市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
力。“名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可以留存和唤醒历史记忆,并转换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做大丹顶鹤文章”是政协射阳县委员会的此次发言主题。他们认为,作为有着丹顶鹤这种自然特
质资源的城市,盐城丹顶鹤文化具有和谐的人文色彩和时代色彩,挖掘出鹤文化的内涵,积极打造“南
鹤城”,将会使得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何展现地域特色成为委员们思考的重要方面,“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鲜明的盐城地域特点,但由于种种限制,我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金字招牌”未能得到深入挖
掘。市妇联副主席张晓惠认为可以借鉴哈尔滨市的文化展馆民办公助的四大模式,利用城市改造,扶持
民间办馆;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利用政府效应,政府参与办
馆等,多措并举为盐城“这块土地立下更好的生命记忆和精神家园”。
此外,“悦达文化”、“湖海文化”、“湿地文化”等地域文化命题也不断被提出。一时之间,盐
城的文化定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文化定位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盐城的文化定位如此重要?记者采访了我市地方文化专家、民盟盐城市委副主委梁建民。
梁建民认为,对盐城文化进行定位,是文化盐城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建设,是党的
十七大提出来的重要要求。这个要求在地方落实的时候,就意味着地方要围绕文化定位进行工作部署。
所有的工作,包括规划、城建等工作,都要符合这个文化定位。
“长期以来,盐城的地方特色,就是没有特色的特色。”梁建民说,经过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粗放
型发展,盐城的经济实力是明显上去了,但文化的“软实力”还处在发展初期。当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
阶段,光靠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了,必须打出“文化牌”,突出地方特色,吸引外资。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海盐文化”的定位。从1999年有人开始探讨“海盐文化”开始,到今天相应设
施的正式启动,已经快十个年头了。在几年前“海盐文化”的定位正式确立之后,全市随即开始有关盐
政水街、海盐博物馆、海盐风貌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目前,这些设施已接近竣工。海盐风貌区附近的
东进路美食街也开始实施,并开始招商。
“可以预想,海盐风貌区周边一旦全部建成,将带来巨大的商机。”梁建民说。而这些,只是文化
定位确定之后,带来的一个开始。
文化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定位准确,将带来发展;定位失败,将带来巨大的浪费。梁建民认
为,要定位准确,首先就要进行文化普及。文化这个概念,最近几年一直在变。因此,大家首先应该搞
清楚弄明白,盐城的文化是什么,并确立一个相应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很重要,它直接说明人们对这个城市核心价值的关注程度。”梁建民举例说,长期以
来,泰山庙一直是人们对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的俗称,民间甚至有出现去泰山庙烧香的事情发生。放
眼全国,泰山庙比比皆是。而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却只有盐城一家。
“这个资源,至少在观念上我们并没有用好。”很多市民对于新四军和红色文化,实际持了一种漠
不关心的态度。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政协论坛上,撇去关于盐城文化定位的讨论。政协委员们对盐城文化的发展现状,也有很多建设
性的想法。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全面,相应设施不配套,各个景点单兵作战,景区之间没有串联呈现,缺少
整体规划,无法形成合力……”民进盐城市委员会就“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认真做好整体规划。
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开发等原因,有不少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这也成了委员们“挑刺”的地方:如市区作为盐城“红色文化”见证之一的“江淮银行”——新四军在
盐城重建军部后惟一仍保存完整的遗址,即将面临被拆的困境;著名的“鲁艺”学校品牌没有得到很好
地利用、开发和保护。
市政协常委张晓惠则直接指出,“权力审美”是城市变丑的根源。对城市建设的不作为或乱作为,
今天建了拆、明天拆完再建,不但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整出许多“四不像”工程。这种行为,不但民
心尽失,也玷污了城市文化的形象。我们在实现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力避免这样的现象。
市政协常委顾旭民则对民间婚庆文化进行了抨击与反思,指出这种“铺张浪费、低俗下流、以丑为
美”的民间习俗,是传统文化劣根性的留存,是对整个城市形象的侮辱。对此,主流文化应该加以驳斥
和纠正。
“其实,讨论可以更激烈一些”,梁建民说,宪法赋予政协的责任,就是参政议政,对当下的社会
情况进行分析、建议,指出政府行为的不足,并加以督促。对于地方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进行沟
通、交流甚至辩论。“问题只会越辩越明”,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建设地域文化,才有可能
让我们的城市更具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梁建民总结说,对于盐城而言,文化建设上的工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