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藏馆
张达定 独钟铜元的泉界高人
作者:杨宁筠 @ 2008-11-08
张达定 独钟铜元的泉界高人
杨宁筠
初见张达定,他正在广西钱币博物馆的工作室里专注地对他的“铜元家族”一一进行辨明“身
份”,建档“入户”。只见工作台上三五成叠地放置着数十枚中国铜元,期间散落着很多用来套放铜
元、其上注明钱币“身世”的纸片袋,台面一角还放着三大本已“分家到户”的铜元集册。张达定用特
制的放大镜仔细地扫描着一枚枚铜元的每一个细节,完全沉浸在他的“铜元世界”里。
从收藏爱好者到资深泉友
在广西最大的钱币博物馆里从事钱币研究工作,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藏品储量和深厚的收藏研究功
底,这并非一般的钱币收藏者所能胜任。而半路出家的老张却凭借自己十多年来对铜元收藏、研究积累
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做到了这一点。
“铜元是我们常说的铜板,最早出现在1900年的广东省,后来各地竞相发行,并且各地有各地的版
别和种类,到了20世纪30年代被逐步淘汰,使之在史上仅流通了30年。别看铜元的‘寿命’不长,但因
当时发行混乱,使得它的数量巨大、种类繁杂、版别众多。由于铜元的版别和变体存在多样性,要搞清
楚各个时期发行的铜元得花费很大的工夫,所以收藏难度很高,长期以来不少初级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多
是忍痛割爱、敬而远之。我起初涉足铜元收藏也是一窍不通,只因太喜爱才一发不可收拾……”老张谈
起了他“爱”上铜元的曲折史,当中他走了不少的弯路,吃了不少亏。
一次次教训中悟出收藏门道
老张在2007年退休前一直从事建筑行业,他与铜元“结缘”是在1988年。当时铜元在社会上存世量
很大,售价极低,大多称斤买卖,每斤(70枚)价格低至8至10元,单独买每枚也只需0.2元。在多数收
藏者看来,铜元升值空间小,因此市场上堆积如山的铜元少有人问津。老张却觉得铜元的投资潜力不
小,可以花很低的成本大量购进,兴许能从中淘到“宝贝”。于是,只要一有空闲,他便往朝阳溪古玩
市场(现交易场一带)里钻,从小贩手上成斤收购铜元,回来再对照图谱一个个筛选。初集铜元的他没
什么“眼力”,只以价低者为首选,为此还曾闹了个笑话:他一开始买币有个原则,就是“价值100元以
上的不要,100元以下的才要”,熟悉他的泉商(古钱币出卖者)有时收到好货想转手于他,但因想到他
的这个限制,只好转卖他人。他得知后哭笑不得,感叹自己因小小差价痛失精品。
“还有一件事,虽过去了很久的,但至今仍让我深感遗憾。”老张说。一次他在一古钱币摊点淘到
一枚品相不错的铜元,泉商开价800元,他还价780元,可泉商丝毫不让步,他赌气扭头就走。从那以
后,他再没找到一枚那样的铜元,由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收藏是讲究“币缘”的,该出手时就出
手,万不能因一时之气错过难得机遇。老张从一次次教训中悟出了一些收藏门道。
为了提高自身对铜元的鉴赏能力,老张一方面找资料钻研藏品不同版别的特征、出处、存世量等,
一方面经常参加南宁钱币学会(现已撤销)、广西钱币学会等专业协会举办的交流活动,与收藏界人士
探讨铜元收藏的知识与心得。通过十多年的系统研究,他发现了许多不同版别的铜元藏品,也为此对如
何划分不同年代的铜元提出了很多新观点,这使他在广西铜元界乃至中国铜元界里名声与日俱增,不时
有外地收藏爱好者找他作鉴别。
收藏为次,研究为重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北方最先禁用铜元,而广西、贵州、重庆等南方地区还在流通使用,其中贵
州、重庆等地使用的铜元以本地产的为主,所以北方无法使用的不同版别、种类的铜元大量流入广西。
就这样,各年代、各时期、不同产地的中国铜元最后大量遗留在广西,给本土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好的条
件,因此多年来,广西关于中国铜元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遗憾的是,经历多年的抗战,许
多关于铜元的历史资料都被销毁,我们的研究缺乏有力的文字参考。”老张说。
老张坚持一个观点:中国铜元记录了中国在一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也代表了当时工业兴衰的标志。
为此,他身体力行、尽己所能地收集铜元。1999年,他和其他几位铜元界专家学者呕心沥血4年多,研
究、分析铜元版式,终于在2003年编纂、出版了《中国十文铜元版式研究》,引起了国内铜元界的关
注,称该书为“桂谱”。在成绩面前,他仍持之以恒,不断收藏、研究。目前,他与其他广西钱币学会
的泉友组成了中国铜元研究课题小组,正紧锣密鼓地重新编纂、出版新的有关中国铜元版式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