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浦玉生博客:淘书乐:淘到新四军文物
作者:浦玉生 @ 2008-11-18
2008年11月1日
浦玉生博客:
淘书乐:淘到新四军的革命文物
在我3万多册藏书中,有一些书是有一点故事的。比如这个双休日一早就
着便装,到通榆路旧书摊淘到一本不起眼的书《巴黎》,杨思瀛编,上海新生
命书局1935年出版印行。该书卷首有多幅照片,是介绍巴黎铁塔、凯旋门、众
议院、国家剧院、塞纳河边书摊的。书的内容共有七个方面,主要讲述巴黎的
轮廓画、巴黎的艺术、公园、郊外以及风俗人情等。
这是一本老书、旧书,说她是革命文物的原因在于,这本书上有“鲁迅艺
术学院华中分院图书室”的蓝印章,长方形,繁体字,木刻。还有一方同样是
长方形的红印章:“第五行政区?第?中学图书馆”。她让我联想到1941年新
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一批文化人以及上海等大都市的热血青年参加新四军
、汇聚到抗日洪流之中的景象。
鲁迅艺术学院校名出自周扬、成仿吾等人起草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
缘起》,显然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以后,为培养文化艺
术干部人才,以适应抗战救国的需要,刘少奇、陈毅决定在盐城创办鲁迅艺术
学院华中分院,地点在贫儿院,华中鲁艺分院1940年12月开始筹备,1941年2
月正式成立,到1941年8月解散分流,虽然仅仅存在近8个月的时间,但在我国
抗战文艺史上却写下了壮丽的篇章。鲁艺分院院长是刘少奇,早在分院筹备之
时,陈毅曾以“仲弘”署名给上海许广平写信,希望她到鲁艺分院当院长,当
时许广平正在编鲁迅全集,加之海婴生病,未能前来。
捧读这本饱经历史沧桑的小书,可以想像到在鲁艺分院图书室里肯定有不
少新四军的文化人读过。今天展读这本仅六七十页的小册子,发现个别地方还
用蓝黑水笔划了杠子。该书介绍卢森堡博物院专藏了彭本等艺术家的作品,彭
本是雕刻家,“年轻的时候做过石匠,石头到他手里就变成豆腐了”,引号部
分被划上了线。在该书的第36页书眉上盖了两枚“金华彬”的篆体朱文印,“
金华彬”何许人也?经网络检索和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出版的钱小惠、金华彬
、秦秋谷编《秦加林纪念文集》一书得知,秦加林(1919-2002年)1941年春
从宁波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金华彬1942年秋从盐城五区奉调
一区,时年18岁。秦加林曾任《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金华彬是该报资料室
编辑。秦加林建国后两度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担任驻叙利亚、丹麦、摩洛
哥三国大使等,是我国资深的外交家。
尽管仅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但她是浸染着抗战硝烟的新四军革命文物,
当年新四军一批文化人、儒将“书剑飘零走异乡”,今天这本书辗转流播到我
的手上,让人感受到她的沧桑和厚重,这无疑是一本革命战争年代红色记忆的
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