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江蘇文壇呈現“四世同堂”盛景
作者:馮秋紅 @ 2008-12-30
江蘇文壇呈現“四世同堂”盛景
——專業作家數全國第一,老中青少都有
廣東省作協去年年底取消專業作家制曾引起文壇內外的軒然大波,而今年以來,各地省市專業作家
隊伍更日趨萎縮,趨于淡出、消亡。那麼向來給人“作家隊伍生氣勃勃”的印象江蘇的實際情況又怎
樣?江蘇省作協主席王臻中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江蘇目前僅省級作協文聯在編的專業作家就有
22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省份。前不久還發展了荊歌、羅望子兩名新成員。江蘇為何要“反其道而行
之”?王臻中解釋說:江蘇當前的文學創作之所以能取得全國性的影響和地位,與擁有一批產生了全國
影響又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專業作家是密不可分的,對這樣一支專業作家隊伍,是消極維持乃至促使其淡
出、消亡,還是熱情支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們認為,以文學事業為重,應該從江蘇實際出發,
採取後一種態度和做法。迄今為止,我們覺得這樣做效果是好的。”
他說,老中青少“四世同堂”是目前江蘇作家群最顯著的特色,這一點,得到了中國作協有關領導
及外省同行的普遍認可,“而且,這樣一個局面,不是一段時間裏的暫時現象,一茬一茬創作新秀不斷
涌現,竟已成為江蘇文學界長期以來的綿延景象。”
他如數家珍地列舉,從老一輩的陸文夫、海笑、梅汝愷、宋詞、沙白、憶明珠等,到中年的趙本
夫、朱蘇進、周梅森、范小青、黃蓓佳、葉兆言、儲福金、韓東,再到青年的蘇童、畢飛宇、魯羊、朱
文、荊歌、羅望子,再到勇奪“紫金山文學獎”的揚州中學生劉晴等,形成了一條源源不絕的“文學
鏈”。
正在主持“新時期江蘇小說家研究”課題的評論家汪政則向記者評點道:因為江蘇的作家群非常整
齊,又源遠流長,幾乎各種文學潮流都可以在江蘇找到典型范例,從“文革”前的“探求者”陸文夫、
高曉聲,延續到後來的“先鋒文學”“新生代寫作”“斷裂派”乃至于周潔茹的“身體寫作”等等,幾
乎囊括了新時期文學的各個流派,並且給全國的文學界提供了被模倣、被借鑒的范本,如陸文夫的“地
域文化小說”,味道醇厚悠遠的“蘇味小說”引出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味小說”;再如蘇童的“少年
血”係列、“楓楊樹”係列,開先鋒寫作先河;高曉聲對中國農民的描寫、黃蓓佳的兒童文學、周梅森
的政治小說,畢飛宇在嘗試先鋒小說後對傳統的回歸等,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借鑒意義。另
外,值得注意的是,江蘇是文學輸出最厲害的省份,作家活躍的區域早已突破一省一地,獲得了全國甚
至國際聲譽。不少作家還在影視界“長袖善舞”。所以,有人總結:完整性、多樣性、開放性,是江蘇
文學的特點。
據介紹,馮牧曾專門就江蘇文壇的“集體興旺”發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盛況?這同樣也是現在很
多人的疑問:何以不像別的省市往往只出一兩個特別冒尖的,江蘇卻是一個陣容異常整齊的文學群。對
此,王臻中向記者剖析:首先是江蘇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二十四史》中有傳者兩萬多
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蘇籍人,約佔1/3。清代114名狀元中有49人是江蘇人,佔40%以上。家喻戶曉的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有三部出自江蘇籍作家之手或與江蘇有關,其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江蘇
淮安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江蘇興化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據此,這樣的思維
邏輯應該可以成立:沒有古代名人的積累,就沒有現當代江蘇作家群的興起。其次,江蘇各級領導一貫
重視文學事業,單就近10年以來江蘇每年的文學經費投入而言,一直在全國位居中上遊,省委專項撥款
每年100萬文學活動基金,受到廣泛的稱道。三是歷屆江蘇省作協黨組和理事會,始終以“繁榮創作為中
心”,視之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各方各面都在珍惜愛護這樣一個“四世同堂”的局面。
馮秋紅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