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藏馆
我从哪里来--讲述姓氏家谱的故事
作者: @ 2008-12-31
我从哪里来——讲述江阴人姓氏家谱的故事
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
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如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样的问题不再可笑,通过修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发现原来自己和遥远的某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回 家
陕西省艺术馆副馆长、《百花》杂志社主编延鸿飞生长在陕西,在西安参加工作后,一次出差途
中,他买了一本《百家姓》来打发旅途时光,一本书从头翻到尾,却找不到“延”这个姓氏。“我是
谁?”“我从哪里来?”于是,延鸿飞心中出现了一个个问号。之后,不甘心的延鸿飞又买了一本收集
了近千个姓氏的《百家姓》,可还是找不到“延”。
从此,延鸿飞开始了漫漫“姓氏寻根”之旅,最终,他在山西找到了延氏宗族。原来,延鸿飞的祖
辈是山西的一支延姓迁到陕西去的。特意去祭祖的延鸿飞在山西得到了一个更加让他吃惊的答案,延氏
的祖先竟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江苏江阴。
据说,延姓是江阴延陵季札的后人,本姓吴。后来因战乱,一支吴姓族人向北方逃去,为了避免招
来杀身之祸,他们决定隐姓埋名,但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延陵季札,因而改姓为“延”。
这个故事出自延鸿飞的散文集《回家》。
收集家谱把根留住
今年48岁的月城镇月城村村民顾玉生,至今已收集了65部家谱,其中有55部是江阴人的姓氏家谱,
尽管一部分家谱已有所残缺,但是,顾玉生仍是目前江阴收集家谱最多的人。
走进顾玉生的收藏室,满满一屋子的家谱让记者大开眼界,一些老谱的书页已泛黄。顾玉生告诉记
者,这些家谱里不仅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还可以告诉人们,他们的根在哪里。
顾玉生在常州经营古玩,他最初的愿望是收集各地的《地方志》,直到有一天,他去旧书市场淘
《地方志》时发现,有人在收集江阴的姓氏家谱。经打听,顾玉生才知道,这些人会把江阴姓氏家谱转
卖到浙江,甚至海外。“江阴人的家谱流到外地,太可惜了。”有着强烈地方观念的顾玉生内心被触动
了。顾玉生算了一笔账:全国有2700多个市县,按每本《地方志》100元来算,再加上路费等开销,从成
本上来看,收集全部的《地方志》要投入30多万元。如果把这笔钱用来收集江阴的家谱,应该更有意
义。
于是,顾玉生转向收集家谱。2002年,他收到了第一部家谱《陶城季氏宗谱》共16册,这是他花了
2000多元从旧书市场买来的。
走进了收集家谱的世界后,顾玉生渐渐成了一个研究家谱的行家。他告诉记者,老家谱往往都有
“扬善隐恶”、“重男轻女”、“攀附显贵”的弊端,不过,他收集了一部1948年修的《绮山徐氏家
谱》,“这部家谱中就体现出了新思想,开始讲究男女平等,妇女的姓名、照片也放到了家谱上。”
“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顾玉生说,江阴有100多个姓氏有家谱,这些老谱多散落在无锡、
上海和日本、美国等地。“没有了老谱,新谱就无法续修下去了。”顾玉生拿出一本《焦溪是氏宗谱》
告诉记者,“是姓”在全国一共只有4200多人,而在常州焦溪一带就生活着2800多人。是氏族人在续修
家谱时发现,老谱早已流落在美国。后来,族人通过上海图书馆馆长找到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名教授,从
美国索回了一张刻有老谱内容的光盘,是氏宗谱才得已续修下去。顾玉生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在江阴
有“六氏”,这也是在百家姓中比较少见的一个姓氏,据说他们是方孝孺的后裔,可惜六氏的老谱现在
美国,很难考证了。
虽然顾玉生在收集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乐趣,但是家里人对他收集家谱并不支持,“他们觉得
收别人的家谱没啥意义,不如收集瓷器、钱币等,还有升值空间。”顾玉生说,前几年他听说浙江的一
个藏家手里有《澄江冯氏家谱》20册,便想买下来,可是这个藏家提出:不卖,只肯交换,而且要用名
人家谱来换。顾玉生手中有一部顾宪成的家谱,虽然从收藏价值上来看,顾宪成家谱的价值要远高于
《澄江冯氏家谱》,“不过,这是江阴的家谱,我只好忍痛拿出来交换了。”
在收集过程中,顾玉生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江都司马镇第五氏宗谱》,“当时有光绪版和宣统版
共9册,但我不知道‘第五’这个姓氏,后来查阅资料发现,这是百家姓中的最后一个姓氏。没有收下很
可惜。”
现在,顾玉生正在着手写《江阴家谱提要》,记录下江阴的姓氏,及历代的进士、学政、知县,他
说,“修家谱是在继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纽带,只有民族团结了,
我们的国家才会昌盛。”
顾玉生收集家谱之最
年代最早的家谱:清道光十年(1830年)修的《顾氏宗谱》木活字本16册。此谱族人出了6个进士。
最珍贵的家谱:1928年修的《苏氏宗谱》,当时只印四部,为存世孤本。苏东坡逝世后,其长子苏
迈、三子苏过的后裔定居常州,苏过七世孙耀宗曾把整个家族迁移至常州武进,清初苏家后人苏灿玉又
把家族迁到江阴。
册数最多的家谱:1944年修的《暨阳缪氏宗谱》32册。
找回我们的过去
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有“三十年
一修”传统的家谱更是缺失了两至三代人的记录。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度销声匿迹的家谱才开始
慢慢浮出水面。
江阴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江阴有100多个姓,计200多部家谱藏于
内外图书馆与家族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又形成了一股续修家谱的热潮,续修家谱意义何在?记者采
访了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汉章。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家族记忆密切相关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在我
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时修谱盛行。
编修家谱,对一个家族而言,是件大事。通常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来主持编撰。家谱的内容包括追
本溯源,按时间的顺序记录家族的繁衍、家族的迁徙,反映人口繁衍,在彰扬祖先的同时,对国家有贡
献、做出建树的家族杰出人物,更是多着笔墨。至于名人的家训、族训更是载于谱中,需要子孙们代代
牢记的。如诸葛氏家谱中收录的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还是诸葛后人记颂的励志文章。
给你一个位置,让人知道你曾经来过
司马迁说:“古来富贵且名灭者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凡人,不
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除了你身边最近的几个人,没有几个人能记住你,几十年后就更没有人知道
了,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就像没有存在过,而家谱的价值就在于有人会记住你的名字,让人知道你
曾经来过。对于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还有比有人能记住你的名字更令人安慰的吗?
家谱可补充正史的缺陷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在中国的历史
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它记录了很多历史资料,对研究历
史、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从当时所能见到的“谱牒”中获取许多宝贵资
料。“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研究徐霞客,我们找到了徐氏家谱,对我们的徐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唐汉章告诉记者。
家谱的述说
在江阴家谱续修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见经传”的史实和资料。
帮助徐学研究
1946年重修的《梧塍徐氏宗谱》较完整地保存了有关徐霞客的传记资料,还有直系先世的完整资料
和有关文献,据此,吕锡生教授整理出版了《徐霞客家传》,薛仲良整理出版了《徐霞客家集》,成为
研究徐霞客的重要文献。
重新评价潘美
文林潘氏在宗谱续修中,花了数年时间,辗转数千里,查对大量史志材料及文献,纠正了千余年来
对潘美的错案误传,为其正名,还其赫赫战功的名将本来面目。
包公书奏折“现身”
文林包氏在续修家谱中对清代光绪版52册和民国时期版58册宗族谱的整理中发现了包公的家训和奏
议。包公家谱中的“包孝肃公奏议”里包括表、奏、上书等三十类,有包公上奏皇帝的171篇奏章,内含
弹劾大臣、治国建议、纠正地方弊端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价值。包公的家训和奏议不仅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执政持家也有很强借鉴意义。
江阴有柳宗元后人
在申港镇发现的一部修订于1928年的《柳氏族谱》,记录了柳宗元的后人柳基,为避寇乱潜居江阴
申港,此后一直隐姓埋名,逐渐发展为柳宗元后代的江阴遗脉。北京柳氏寻根工作室柳择认为,宗谱记
载的,应是比较完整的可靠的家谱。据他们的家谱可证,他们是柳宗元的嫡传,是柳宗元大儿子线上繁
衍下来的一个分支。
江阴有一支蒙古族后裔
蒙古贵族八撒元朝时镇守江阴路,自此世代在江阴繁衍生息。目前,江阴蒙古族李氏的后人众多,
共形成了桐岐、砂山、邵岐、赤岸4支,宗谱分修为桐岐、砂山、赤岸3部。青阳树家村为桐岐支,而今
天的华士向阳村则是砂山支,向阳集团董事长李国良是砂山支派嫡系裔孙,在他的主持下,合修了《江
阴李氏合修统宗大谱》。江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