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兰州故事:追忆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
作者:雷媛 房毅 @ 2009-01-03
兰州故事:追忆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
雷媛 房毅
讲述人:王崇生,58岁,现供职于某媒体。 《兰州青年报》是一张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的报
纸。
《兰州青年报》1980年初创刊,5年后停刊,现已改为机关内部交流资料,不再公开发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城,类似《兰州青年报》这样的都市报纸不多。或许是过去的时间有些久远,
这张在当时很是有些名气的报纸,现在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事实上,创刊不到半年,《兰州青年报》的发行量就超过了万份。而《兰州青年报》声名之鹊起,
则和一场不仅轰动了金城,甚至在北京城都产生了强烈反响的“陈世美报道”分不开。
20多年后,当年就在《兰州青年报》当记者的王崇生先生向我们追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世美事件”
(长久以来,“陈世美”已成了背信弃义的代名词,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陈世美”是遭世人唾弃
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兰州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见诸报端之后,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成了千夫所指的
“陈世美”。这个“现代陈世美”最终吞咽了苦果———他被学校开除了,寒窗多年考上的研究生就此
也再没有上下去。)
记得那是1980年初春,报纸创刊没多久,有一天报社编辑部接待了一女青年。女青年是来反映她爱
人考上研究生到北京学习后,因为地位发生了变化,开始看不起她,并千方百计要抛弃她。她认为这种
行为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研究生是为数不多、受人尊敬,而“陈世美”是最可
恨的。报社感到这是存在于年轻夫妇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于是,报社组织了一场大讨论,围绕着“婚
姻需要忠诚”的话题,刊登了二三十篇持有不同意见的稿件,其中,谴责那位“变质”研究生的稿件占
了较大篇幅。没想到,反响十分强烈。每天收到的讨论稿高达上百份。一时间“洛阳纸贵”,《兰州青
年报》成了“抢手货”,影响面之大,扩展到了京城。来自北京的稿件也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来
自那位研究生就读的学校的学生们发出的谴责声。就这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一篇篇的报道和一
声高过一声的谴责声中,那位研究生被学校开除了。
采访第一位“英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万物复苏,百废待兴。当时,也是舞剧《丝路花
雨》的名动天下之时,而由《兰州青年报》刊发的一篇采访“英娘”的报道,因为报道中的不少独家
“猛料”而被很多省外报纸转载。)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们这张只有4个版面的周报,因为发表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青年喜闻
乐见的文章,很快引起了众多年轻人的共鸣。在团市委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编辑室里,很快就云集起一
帮激情飞扬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要报酬,不带编制,编辑部一声令下,他们便以
“特约记者”的身份,奔走在各条战线,活跃在青年之中。一篇篇针砭时弊、呼唤真情、渴望变革、关
注民生的稿件均出自他们的笔下。
1981年的一天,我在采访《丝路花雨》的第一位“英娘”扮演者贺燕云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让人
沮丧的事,就在去采访的路上,我刚刚领到的全月工资被小偷“摸”走。后来,在和贺燕云聊天的时
候,无意中“英娘”听说了这事,她觉得很过意不去,算是作为一种补偿吧,她特别安排时间,给我提
供了许多独家“猛料”———比如她自从扮演“英娘”出名后,连走在路上都会被人“跟踪”,她只好
闭门谢客,失去了许多女孩子的乐趣;还有,每天她都会收到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爱慕信……我据此
撰写的通讯《“英娘”的苦恼》发表后,反响强烈,被好几家报刊转载。
还有一件事,到今天我还记得。因为那件事与我们兰州的形象有关。一次相声演员笑林、李国盛来
兰州演出,他们就住在当时的人民饭店,当我前去采访时,刚刚崭露头角的笑林正在为前一天晚上丢失
了相声手稿懊恼不已,他的话题就从这件事展开,说到了城市治安,后来,他还给我们这个城市的治安
提了不少意见呢!
记忆深刻的“名人”
(短短半年时间,这张小报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省内外广大读者的青睐,一些“发行志愿者”自费
跑遍了地州市。到1985年报纸停刊时,发行量超过了5万份。迅速扩大的影响力使当时的一些明星大腕也
对《兰州青年报》刮目相看。
谢晋、关牧村、蒋大为、姜昆等等当时的红人纷纷“露相”《兰州青年报》。)
东方歌舞团一个小分队在王昆团长带领下来到当时的陆军总医院慰问演出,恰逢我在这里采访。交
谈中我向演员们介绍了一个从南部边疆凯旋的小战士的英勇事迹,并转达了小战士想看东方歌舞团演出
的心愿。王昆老师听说后,立即带领远征、成方圆以及当时还是“小山妹”的郭蓉来到小战士的病榻
前,为他演唱。一时间,病房内外,热泪滚滚。此情此景至今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甘肃张掖人王星军一起来到兰州,
那年关牧村31岁,事业如日中天,我去采访她的时候,却看到她正在兰州剧院演出后台帮助工作人员装
台,她平易近人、侃侃而谈。反复强调艺术家一定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谈到她小时候和弟弟一起捡煤核的坎坷经历,关牧村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知道了生活的
艰难,才能更好地体味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善良。她深情地回忆起她走进工厂后,工人师傅们对她的无私
帮助,对她歌唱生涯的大力支持。看着她身穿猩红色裙服在台上演出,聆听她独具魅力的委婉歌声,我
不禁对她写给我“宠辱不惊”的赠言有了新的感悟,她的谦和及对生活的理解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几年后,她第二次来兰州,我因为出差在外,没能见到她,她还特意让王星军带给我一本《王星军
摄影作品集》,以示问候。
艺术大师谢晋及赫赫有名的作家李准到兰州研讨电影《牧马人》的剧本,我们一帮记者在他们下榻
的兰州饭店迎候。谢导亲切和蔼,他特别强调艺术作品一定要深入生活,塑造有思想内涵、有血有肉的
典型人物。他引用了电影中许灵均的一句台词“经历也是文化”,勉励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李准的一句开场白我至今难忘———“敦煌是产生梦的地方,我今天来到了她的家,圆了我好梦成真的
心愿”。两位艺术家在与我们合影时执意站在最后一排,风趣地说:“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
阳,理应冲锋在前,我们做你们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