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作者:于海根 @ 2009-01-04
充分发掘方志资料资源 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于 海 根
地方志书是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某行政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的资料性文献。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强调,地方志“收录观美,将求其实用”的目的,决定了它的价值
就在于向社会提供科学的资料和准确的信息。因此,地方志的实用性,一方面着眼于资料的有效性,即
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应着重于信息的收取性,即社会的需求。地方志书如何服务当代,为地方三个文
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修志部门无法回避且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
确指出地方志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同时,《条例》还强调指出:“地方
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
拓社会用志途径,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历时13年编纂出版了480万字的《盐城市志》,填补了盐城历史上地(府)级志
书的空白。志书出版后,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市地方志办公室认真组织学习中指组及江苏省地方
志办公室有关文件,积极宣传、发行《盐城市志》,紧紧围绕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强化社会服务功
能,使盐城地方志在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盐城市志办充分发掘利
用方志资料来源,找准城市文化定位,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实力,做了大量
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挖掘海盐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第一张名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也日趋凸现和突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文化。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必
须立足这座城市文化之根。
盐城地处淮河下游的东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在这块“环城皆盐场”因盐置县的广袤盐
区,有着两千多年的产盐历史,盐城是“两淮盐税甲天下”的重要源区。聪慧勤奋、自强不息的盐城人
“煮海为盐”,更创造了粗犷朴实、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散落在盐阜大地上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海
盐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证明了盐城这个地域、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就是历千年而韵存、熠熠生辉的海
盐文化。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立足方志资料资源,不断发掘和研究地域文化资料,在打造海盐文化这个盐城
城市文化第一块“金”字招牌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该办研究人员撰写的“海盐文化与盐城”
等专题调研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听取研究人员关于海盐文化
课题研究的汇报。市志办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筹建市海盐文化研究会,主要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分别担任
该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为扩大海盐文化在全市社会各界的影响,该办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组织召集专家学者开展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举办“海盐文化苑”专题展览,对社会各界开放,市委、市
政府主要领导亲临观展并作重要指示。组织省内外书画家围绕海盐文化主题开展笔会,召集书画摄影家
赴海滨盐区采风,创作了一批内容丰富的海盐文化方面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并在全市首届海盐文
化学术研讨座谈会期间举办专题展览。主动配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走遍中国•盐城》大型专题片
并接受专题采访。为了扩大海盐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动员全社会关注海盐文化,该办与市海盐文化研究
会积极配合,组织举办“银宝杯”盐城市海盐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组织史志系统代表队参与竞赛并获
得三等奖,该办研究人员编撰大赛题库、主持人串场词以及领导现场讲话等,并亲任大赛总评委,此次
活动普及了海盐文化知识,引起社会各界反响并得到市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该办编辑的《海盐文化简
报》直送市委常委、市四套班子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时通报海盐文化研究动态。尤其是他们主
编的《全国盐文化品牌开发大观》特辑,将全国各地已经、正在以及即将开发盐文化品牌的成果和动态
情况进行汇总提炼,形成系统的专题资料集,报送市主要领导,为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盐城海盐文化
品牌提供决策依据,发挥了积极的参考作用。该办与关工委等部门联合编撰出版了《盐城旅游文化丛
书》,并单独编著了其中的单行本《东方盐文化》,社会反响很好。该办研究人员主动编撰题为《盐城
与盐》、《盐城盐垦业与地名》、《海盐文化与盐城精神》、《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学
术报告和演讲稿,先后在市区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以及人事局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等场合开设讲座10余次,
尤其是在盐城师范学院举行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较为精彩,引起现场300余名高校师生的共鸣。该办研究人
员参与主编的《海盐文化论丛》一书出版后,引起省内外专家以及市领导的关注,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海
盐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系统地发掘海盐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盐城人保护海盐文化的意识,提升
盐城人的文化品味,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盐城市志办与盐城师范学
院社会学院等单位联手,筹建成立了“中国海盐文化研究所”,通过组织专门科研团队进行方向明确的
高层资料科研攻关,既可以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使研究
人员在海盐文化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发挥理论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该办研究人员担任了该所副所长。为了能使盐城第一个“国”字号的“中国海盐博物馆”花落盐城,该
办与市内相关部门配合,自始自终参与了海盐博物馆项目的论证、申报以及方案设计,2006年初申报方
案得到国务院批准,2007年10月8日,总投资1.4亿元,占地85.5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中国海盐博
物馆在盐城市区串场河畔破土动工,该工程主体项目将于2008年10月竣工。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兴建,不
仅为盐城人民增添了一个值得自豪的 “国”字号的文化旅游景点,更为盐城的海盐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
的承载平台。
二、依托新四军革命文物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盐城是革命老区,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英勇不屈的盐城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盐城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积聚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也是敌、顽
必争之地。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央军委
华中分会等华中我党我军高级领导机关相继迁驻或建立于盐城。特别是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中共
中央力挽狂澜,争锋相对,发布军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盐城一度成为瞩目的地方,并在全国形
成相当影响,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刘少奇、陈毅、黄克诚、李先念、粟裕、张
爱萍、洪学智、叶飞、曾山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生活过,盐
阜大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根据地文化,共同融合而
成盐城所独有的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大批标志性纪念设施,如全国规模最大、资料
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新四军与八路军两军会师纪念碑、新
四军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等,更积淀了深厚的老区精神,她与盐城历史悠久
的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白色文化”共同凝聚成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拼
搏,进位争先”的“盐城精神”,成为激励当代盐城人实现“两个率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料资源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的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围绕红色根据地的地域特点,该办发掘整理编辑
出版了《永存的英名》、《苏北有个盐城》、《盐城人民抗击日寇英雄事迹》、《红色狂飚——左联实
录》、《营救美国兵——敌后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实》、《董其明与盐阜抗战文艺》等一系列的
“红色文化”专著,为纪念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领导人在盐阜区战斗工作的经过,该办还
出版了《刘少奇与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在盐城》、《跃马挥戈——抗战时期的黄克诚》、《剑指
江淮——抗战时期的张爱萍》等纪念性著述。
为了弘扬“铁军精神”,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盐城市志办依托史志资料资源,积极投身文化盐
城建设,主动配合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反映抗日根据地以及新四军将领在盐城等方面的电视剧和纪
念性专题片的拍摄和创作活动,接受央视《红色丰碑》、《呼唤和平》、《罗生特》等红色文化纪实专
题片采访;配合广播电视局、盐阜大众报社联合策划组织评选《老区丰碑——盐城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
的十大历史事件》,并获市委“十佳创新工作”表彰;为市第一小学创建“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对
少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整合全市新四军史和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建立新四军研究基地,与盐城师范
学院社会学院联合创办新四军研究所,一批研究人员兼职该所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市建军路红色文化一
条街专家认证活动以及新四军纪念馆东扩陈列改版活动,为做大盐城红色文化特色品牌献计献策,倾力
投入,得到市委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充分利用湿地水绿文化资源,倾心打造水绿湿地文化品牌。
盐城地处江淮沿海平原,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广阔的滩涂、湿地和沙、湖、港、汊密布的
地理状况。盐城有着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湿地,总面积达93.3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
的55%,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东部海岸湿地范围南自弶港北至响水陈家港,总面积45.53万公顷,
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0%,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沿海泥沙淤质滩涂湿地。西部的大纵湖、
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为典型的潟湖型湖荡湿地,沟河纵横,水网密集,总面积达46.79万公顷,
这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誉为“金滩银荡”。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水乡特色显著。仅市区
河道就有111条之多,是名副其实的“百河之城”。为彰显“水绿盐城”、“湿地之都”的特色,全面提
升城市建设的形象和品味,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串场河景观带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串场河沿岸
已建成50米绿带、14米道路,并配套搞好节点、景点建设,两岸土地开发和商业、旅游、休闲等设施,
串场河成为“传承海盐文化,打造水绿盐城”的窗口和典范,成为一条绿色的河,一条文化的河,一条
繁华的河。在强势推进城市建设整治过程中,“湿地之都,水绿盐城”城市文化名片已然形成。
盐城市志办在打造水绿湿地文化名片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整合资源,为城市建设和“东方湿地之
都”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为了策应市政府串场河景观带建设,市志办组织研究人员与相关部门合作成立
了“串场河文化研究”课题组,并组织力量沿着串场河两岸实地勘察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形成“串
场河文化”专题考察报告,《盐阜大众报》开展“串场河•母亲河”征文大赛,市志办人员撰写的《枕河
而眠》、《古韵悠悠话串场》、《串场河,我的幸福河》3篇散文入围获奖。市政府组织湿地水绿盐城旅
游规划方案研讨,市志办积极介入,并派员参加,对打造全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发独特的水绿湿地
旅游项目献计献策,发挥地情信息专家作用。
盐城市志办在首轮修志结束后,一面为二轮修志积累资料,一面抓紧抓好读志用志工作。大胆创
新,努力开拓,充分发挥人才、资料、智力优势,积极介入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宣传打造活动,培养了一
支实力雄厚的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型队伍,积累了大批地域文化研究资料,逐步使市志办成为盐城地方文
化研究和地情信息研究中心,市及相关部门在开发城市建设以及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时,均首先想到请地
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们支招、献策,市志办专家队伍已经成为盐城三个文明建设大潮中的生力军、智囊
团,市志办所编著的各级志书以及地情书均成为市各部门领导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得到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