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浦玉生博客: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作者:浦玉生 @ 2009-01-15
浦玉生博客
收藏: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浦玉生
45岁上下的人对京剧《沙家浜》并不陌生,像我有时兴起也会吼几句。小时候也知道她从沪剧《芦
荡火种》而来,但具体怎样就说不清楚,此次从古旧书摊淘到三本书---《芦荡火种》与《沙家浜》,从
而释了我的惑,圆了我的梦。
沪剧《芦荡火种》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1.8万册,字数6.9万
字,封面标注: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一书,北京京剧一团集体改编,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编,人民文
学出版社1967年第1版,1968年6月第4次印刷,字数4.3万字,印数94万册至274万册,可见该书流传之
广,影响之大。另一种版本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北京京剧团集体改编,1970年5月演出本),人
民出版社1970年9月第1版,彩色封面,未注印数。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这其中还有一段领袖、作家和战士联手打造艺术精品的佳话。1958
年二、三月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受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启发,打算写一部反映新四军坚持
抗日斗争的戏。因感到缺乏部队生活,于是邀请从20军文工团转业来的沪剧团副团长陈荣兰合作。他们
依托新四军老战士崔左夫写的《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最终创作出革命现代戏《碧
水红旗》,后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4年,《芦荡火种》晋京会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首长观看了演出。毛主席看了《芦》剧后,
提了如下几点意见:“兵的音乐形象不饱满;后面要正面打进去,现在后面是闹剧,戏是两截;改起来
不困难,不改,就这样演也可以,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遵照毛主席
的指示,北京京剧院剧作家汪曾祺对剧本进行了改编,把郭建光作为全剧一号人物,把刁得一由教官改
为参谋长,把新四军战士乔装参加胡传魁婚礼伺机歼敌,改为飞兵奇袭正面打入沙家浜,使原剧从以地
下斗争为主变为以武装斗争为主。至此,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成为新中国颇
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
这里要说说两个人:一是文牧,二是汪曾祺。据沈鸿鑫介绍,在《芦荡火种》创作中,执笔者文牧
原名王文爵,1919年出生于上海松江县。读小学时他就喜爱盛行于浦江两岸的申曲(即沪剧的前身),
小学毕业后,在一爿米行里当学徒。17岁上毅然离开米行,拜师学唱申曲。他做过演员,自己挑过戏
班,几乎跑遍了江南的城镇码头。解放以后,他才成为国家剧团的专职编剧。文牧对江南城镇十分熟
悉,接触过三教九流各式人物,又曾在日寇、伪军、流氓、乡保长鼻子下过过日子,加之又集中了集体
的智慧,因此剧本所塑造的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等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呼之欲出。“摆出八仙桌,
招接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把一位机智灵巧的茶馆老板娘刻画得栩栩如生。剧中还精心
设计了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的一段“三重唱”,充分运用戏曲传统手法,表现出尖锐的戏剧冲突和
人物的不同性格。陈天民看病时用的“藏头药方”也极有妙趣。剧中还充溢着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醇
厚的民俗风情,阳澄湖、芦苇荡、走坊郎中、大做亲等等。剧中的唱词既通俗又生动,象“芦苇疗养
院,一片好风光”等唱段,一经演出便不胫而走,到处传唱。因此当时沪剧团出外演出,所到之处,
《芦荡火种》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1963年,沪剧《芦荡火种》复演,通过文化部推荐给北京京剧团改编成京剧。京剧改编本初名《地
下联络员》,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汪曾祺,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早年师从沈从
文,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起在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汪曾祺、杨毓珉等创作人员煞费苦心,绞尽脑
汁,他们加强了郭建光的唱腔,充实了“坚持”一场,又把原本中阿庆嫂带人化装成送亲队伍,混进敌
巢,一举歼灭胡传奎的结尾忍痛割爱,改成郭建光等养好伤杀出芦荡、连夜奔袭、攻进胡府的“奔
袭”、“突破”、“聚歼”三场戏。于是出现了《芦荡火种》的另一版本。 1964年4月,刘少奇、周恩
来、朱德、邓小平等观看了演出,表示满意。1964年6月,此剧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的演出,得
到广泛好评。
艺术毕竟是艺术,胡传奎(魁)的原型胡肇汉,其实不是被郭建光的原型夏光消灭,而是胡肇汉潜
逃香港后,受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指示于1950年5月21日再次潜回大陆,未能重回阳澄湖,而是在上海浦东
联络站王桂生家中,被我公安部门一举擒获,1950年12月1日经当时的苏南人民法院审判,被处以死刑,
执行枪决。
收藏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她既是发现物品的过程,又是一个发掘自己的过程,是玩物增
智(知)的过程。收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发现和欣赏乃至陶醉的过程。
2009年1月15日上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