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浦玉生博客: 恢弘大气的纪实散文
作者:浦玉生 @ 2009-01-31
浦玉生博客:
恢弘大气的纪实散文
——读李锦《盐阜家谱》
浦玉生
我国新疆沙漠里的胡杨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这是胡杨树的旺盛
生命力。一个男子汉站着是一棵树,独木成林;躺下是一本书,经久耐读。站着或躺下是一个人最主要
的两种方式。读着李锦的散文集《盐阜家谱》,不知怎么我嘣出这样的联想。
与李锦未曾谋面,他知道我是网络,我知道他是媒体。媒体这样介绍过他:
在新闻界26年,他无愧于“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发现者”:22年前,邓小平称赞他“你有发
言权”;10年前,胡锦涛对他说“记者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要深入群众,抓出有说服力的典型
”;4年前,范敬宜评价他的专著《大转折的瞬间》“能用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学者的头脑来思考,史
学家的立足点来回顾,用新闻文字和照片来表达,有不少独到见解”;近几年来,他的专著《马克思主
义的新发现》被很多高校列为“两课”教材,教师反映“学生读起来有兴趣,讨论下去有深度,教学效
果非常好”;今天,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发表了激情洋溢、理性迸发的演讲,有一句话最让人难忘“我相
信,真理来自下面,最先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真理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而被确认的”。……他就是
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
最近得到李锦先生寄赠黄河出版社出版的《盐阜家谱》,上下两册,84万字,该书展示的是我国著
名记者李锦的文化系列散文,这些散文恢弘大气、纵横捭阖。我说她是纪实散文,是因为曾出版《马克
思主义的新发现》、《大转折的瞬间》等11部著作的李锦,以思想家的眼光回顾盐阜地区的历史由来和
发展,特别是对1941年射阳建县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多有涉猎。以他20岁前在家乡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特
别是对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有生动而翔实的记录,对射阳河、黄沙河一带的民
情风俗有系统而翔实的记录,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盐阜文化家谱”。尤其珍贵的是,作者对盐阜文
化、射阳文化的探讨有独特的见解,其气势恢弘,意境深远,描写细腻,是外乡人了解盐阜地区地域文
化的优秀读本。
盐城有一批文坛打工簇,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独特风景线,当然由此成为大家的不多,射阳县
走出来的卞毓方、李锦走向了名人之列。李锦《盐阜家谱》对盐阜文化作了认真的归纳和深入的挖掘,
用记者的眼光、摄影家的镜头作了真实记录,图文并茂;他对父母的怀念、追述,他的刻苦读书、发奋
写稿的经历,也许是吾辈都有从军的经历和同在江苏、山东的工作生活阅历,工余时间都在孜孜 不懈
追求的生命体验,所以读《盐阜家谱》,引起我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有些篇章我是含着热泪读完的---套
用艾青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也有的篇章让人忍俊
不禁,比如有的乡下人将他的所在的“新华社”理解为“新华书店”等等。
我喜读纪实散文。散文的品格决定于人的品格。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窗口,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矫饰
。真的性灵、真的情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真知灼见,都蕴含于娓娓道来亲切动人的语调之中。
愿走南闯北的盐城人写盐城的文章多起来,愿吴韵楚风的盐城湖海文化发扬广大,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