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盼古旧书业之崛起
作者:张恬 @ 2009-02-12
盼古旧书业之崛起
古旧书业是世界文化的窗口,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驿站
古旧书业,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旧日的东安市场,曾被称为远东最大的一家外文旧书市场。在这里,随时可以读到美国的每一期
《生活》周刊。现今中国书店的崇金明先生,就来自当日东安市场的中原书店。
崇先生是外文书刊专家,拿起一部书,不论是英文、法文,还是德文,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外文
书刊封面上常见的那种“花体字”,连在新华社工作多年的外文老编辑,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最终还要
请教崇先生。您说崇先生有多大学问?其实他总共也没念过两年书。
十五岁那年崇金明来中原书店学徒,进门一看,全是些曲里拐弯的洋字码,回家就对他爸说:
“我不干这个,中国字还认不了两个,学这外文字?”
“说不干就不干,找个饭碗那么容易?”
“啪!”一个巴掌打过来,他只好断了这个念头。从此一本字典拿在手,凭着年轻记性好,死记硬背
苦学苦练,几十年下来成了“专家”。
在崇金明先生这个位置上,说他是外文书刊见得最全的人,此话并不过分。
1976年那次在宣武区的街头流动收购旧书,一位中年妇女把他们领到家里。主人从床底下拖出一只
笨重的大箱子,满满的几乎都是外文书,其中有几册硬壳的精装书,黄色封面,格外显眼。打开来,作
者是“Burton”,就是英国那个著名的探险家伯顿。当年伯顿随东印度公司到阿拉伯、印度等地,作了
一次著名的旅游,他把收集到的一千多个民间故事,编成了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
夜》。1885年至1888年,伯顿私人印刷了一千部,床底下见到的这几册,正是这一千部之中的第646号,
书中还有一百多幅精美的插图,简直太珍贵了。所遗憾的是,这书并不是完整的一套,全套书应该是十
七册,一至十册是《一千零一夜》,十一至十七册是《增补夜》,这是这部名著最初的样子。此后的一
年多,崇先生他们照主人提供的线索,一处处问,一点点找,费了不少劲,终于拿到了整整齐齐的十七
大本原作。
1974年,崇先生和他的同事在东城一家四合院的廊子里,从常年堆放的那堆旧书中,愣拣出了一套
罕见的德文期刊《新时代》。这刊物的主编是大名鼎鼎的考茨基,恩格斯那篇脍炙人口的理论文章《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初稿,最先就是在这刊物的4、5两期连载的。这是德国社
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布满灰尘的《新时代》,从1883年创办到1922年停刊,一共三十五期,有头有尾
一本不少,真正是中国少有、世界稀见。我们国家以往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有最后的三期,中共中央
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曾高价向国外订购影印本,两三年了,没有回音。突然发现了一套原本的刊物,太
难得了,这一次是填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料的空白。当中国书店把这套刊物提供给编译局时,他们
会有多高兴!
古旧书业,是世界文化典籍的一个琳琅满目的窗口。中国书店几十年收购的珍秘外文书籍,连国外
的行家见了,也会目瞪口呆,欣羡不已。
那次中国书店收上一部金碧辉煌的俄文书,开本特别大,用布皮包着。打开来,里面是烫金封面、
彩色插页,装潢讲究极了,原来是俄国皇官里的“殿刻本”、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这书太漂亮
了,真让人爱不释手,巴金先生拄着拐杖来访书,知道他最喜欢外文书,这本精美绝伦的名著就让他给
买走了。
中国书店还收到过1595年瑞士日内瓦出版的《希波拉底传》,古希腊文与拉丁文对照本,8开羊皮精
装,五百页码,这在西方也算是难得的古代秘籍了。1729年出版的荷兰文《日本史》,是欧洲研究远东
的最早著作之一,其中五十余幅钢版刻印插图尤为珍贵。至于陆续收到的17世纪的法文译本《孙子兵
法》、一九零几年的法文译本《红楼梦》等书,真是闻所未闻,让人大开眼界。
古旧书业,是传播人类文化的最好的驿站。
凡发达国家古旧书业都很发达,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古旧书业曾经有过辉煌,可如今则面临着萎缩。偌大个中国,经营古旧书刊的书店,仅剩了可怜的
三十六家。古旧书业终于走到了尽头:谁干谁赔钱。莫非这古老的行业,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面前,真
该寿终正寝了?
走出京城的琉璃厂,走到世界各国的古旧书市场去转转,会发现那里的情形却截然相反:凡经济发
达的国家,古旧书业都必定发达。
美国有个古旧书商协会,有会员书店五百三十五家;日本的古书协会,在册的古旧书店多达两千
家。于是,就有了国际性的古旧书业组织“国际古旧书商联合会”(International League of Antiqua-
rian Booksellers),加拿大、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十八个成员国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
世界旧书的贸易中心,并非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城市中,它位于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交界处,这
个小镇叫海恩韦。从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收来的各种旧书,装满卡车,陆陆续续开进海恩韦
镇,在这里出售。交易好的图书,又被重新装上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来往的车辆与忙碌的
人群,使这小镇热闹了许多。
生意兴隆的旧书市场,遍及世界各国:前苏联到80年代末,开张的古旧书店仍有四千多家;法国塞
纳河畔的旧书市场,早就成为旅游者观光的一大景观……
古旧书业成了一种文明的标志。
一个国家古旧书业的繁荣与否,代表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下。
文化是一种更加巨大的财富,未来的中国绝不是满了钱袋、空了脑袋
在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努力加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与取舍,我们突
然面临了两难与尴尬。
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牺牲了自己的传统社会,这或许是一种积极的生存选择。然而,当你把
优秀的传统当做包袱扔掉的时候,人家却来拾了宝贝。
本世纪初,敦煌鸣沙山石窟里的唐人写经,被国人三文不值两文地卖给了外国人,致使今日外国人
的图书博物馆里,唐人经卷比你中国人收藏的还要多。同样,清末民初河南安阳的小屯出土了商代的甲
骨,外国人蜂拥而至,一片片运走收藏起来。我们的学者只得用留学的时间,坐在那里把甲骨文一字字
抄回来。日本人研究中国的戏曲、小说,比你自己还要强,因为他们占有第一手的资料。他们从世代相
传的山西商人手中买走几百年的旧账,对中国经济史作详尽的考证,使中国同行只有艳羡的份儿。不独
中国,英国藏书家也在写文章抱怨:不少稀世古书都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买走了……
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不是不要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人称珍贵的古籍文化,有一个很恰当
的词叫做“文化财”。文化的确是一种更加巨大的财富。每一个中国人都相信:未来的中国,绝不是满
了钱袋,空了脑袋!
盼,古旧书业之崛起!
张恬 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