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春日最是杨柳绿 .盐城散文印象
作者:赵永生 @ 2009-08-06
春日最是杨柳绿
——盐城散文印象(上)
赵永生
盐阜大众报2009-06-27
一
《盐城文学专辑·散文卷》出版了,这是盐城文学之盛事,于是在人们的谈论中,又多了个话题,
关于盐城的散文创作,由此,使我想起了许多与其相关的事。首提的是首届丹顶鹤散文节,尽管之后没
有二届三届,但首届给人的印象真的很深刻,这个活动是由《文艺报》、江苏省作家协会与盐城市政府
联合举办,那是1987年10月。吴泰昌、吴强、袁鹰、艾煊、何为、白桦、陆文夫、海笑、石英等三十多
位知名作家与会,会议就如何繁荣我国散文创作,散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盐
城的散文创作寄予厚望。袁鹰曾赋诗一首:当年孤岛想盐城,长夜遥看北斗星。今日白头来圣地,涛声
鹤影意难平。那是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党中央为了保护文化群英,开始了艰难
的营救行动,目的地就是经上海到苏北,其实最后的落脚地就是盐城,华中工委还特地建起了“文化村
”,成立了“湖海艺文社”,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活动。这次文化群英的大迁徙,为盐城文化发展史留下
了浓重的一笔。到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盐城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之说,流传甚广,几乎家
喻户晓,盐城人以“文”为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长江日报》曾就盐城的创作现象做过调查,最
后作出这样的结论:盐城人如果停下笔来,全国60%的报纸副刊将出现稿荒。盐城的散文作者就是在这样
的氛围中成长与前行,一代又一代,用同样的文体记录着不同的时代变迁与人生感悟。
二
善于从历史入手,开始文化的追寻与反思,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成就了散文的大气磅礴。这样
的散文注重史实,但又不趋炎附势;强调说理,但又不盛气凌人;平等讨论,但又不漫无边际,最为可
贵的是有独到的见解,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历史解读人生,把历史的沧桑呈现给读者,把作者的思考留
给时代,凸现出散文的厚重与散文人的历史责任。
施建石的《小土冢,压着我的心》,从“一间丁字形茅屋前的一块桑园旁,一个圆而尖的土丘,谁
都可以任意去踏碎他的梦。”到“真正熠熠闪光的金玉终究是埋没不了的,即使有人想扼杀,结果也只
能是南柯一梦。”由施耐庵小土丘的寒碜到帝王寝陵的极度豪华,告诉人们,历史的丰碑其实是无形大
有的。同样写施耐庵,浦玉生的《寻访施耐庵》,则是寻着生活轨迹用不一样的理念告诉人们那个时代
的无奈与执着。洪承志从《资本论情结》简述着对“我们一百多年来对资本论的批判”与“市场经济的
理论依据”,这种对《资本论》及其研究者的崇敬,告诉人们“多少段落值得我们高声诵读!”管国颂那
《守岁的灯》,不只是苏阿姨的,他所关注的他所为之潸然泪下的也不仅仅是苏阿姨那守岁的灯,以及
那《手影的回忆》。姜桦《1976:断续的少年忆》,是一个怎样的难忘的倾诉,“所有的花都已经谢了
,连根都腐烂在了泥里,愈走愈远的日子啊!我的青春支离破碎。”吕解生的《惊叹乌镇西栅》惊叹出“
一片更加宁静的夜色西栅”与“在我心中却真的有了秋阳般的灿烂”。周湛军的《退思园之思》所思考
的并不是退思园,而是“藏锦绣于平淡之中,纳玄机于奇崛之内”的令人莫测。李秋生的《庄子生死观
》,解读着庄子所言,“出生入世,死亡结束,自然规律,不可抗衡……我们人生旅途中将会减少多少
痛苦与泪水”。张晓慧的《瓢城古韵》是生存的韵律,生命的韵律,“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就在
这千年古城泛起遍遍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激艳,风雅灵动起来。”吴中祥《圆明园的冬季》,使得苍凉
冬天不再是苍凉,更是一种春天的希冀,一切的存在与久远的历史,都将是一种收获。崔达龙的《我读
红岩》、徐恒足的《“咪咪佛”自述》、蔡树良的《天目湖山阴道上》、朱兆龙的《阿斯塔娜古墓里的
伏羲女娲像》,无一不是于历史与人的灵魂深处,从红尘中咀嚼人生。
三
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的转型,拓展了散文发展的空间,催生了游记类散文的丰富多彩。这类
散文的发展,是人口大量流动所显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北向南,从东到西,从内地到沿海,人流滚滚
,这些人尽管在择业上有些盲目,但毕竟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跨地域的远距离流动使他们有机会游
览自己居住地以外的山山水水,诱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里人的眷恋之情,更有一种淡淡的对前景
莫不可测的忧愁,这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需要渲泄,于是便有了相当数量的情感独特的游记类散
文,这类散文反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倾诉了个性化的情感,极易引起共鸣。
孙昕晨的《旋律中的密码》,说的是听歌,透过“熟悉的旋律在静静的夜里弥漫开来”与在“纷攘
的市声中,是它的旋律抓住了我,一下子把我的心给唱软了。”其实是总是忘不了的借住一个叫塘南的
地方的两年的情思,以及苦楚中的淡淡幽怨。宗崇茂的《烛光草原》,告诉人们“草原旷阔,我们却无
处可去。”一个人在追寻无限时,恰恰又是有限的收获,这就是极。而紧随的物事,“却让我汲取和分
享了许多内心的光明。”马连义的《雪域之幸福瞬间》却是一个久远的难忘,周为龙《太行包》、王立
辉《当兵的岁月》、张大勇的《凤凰散记》、谷爱成的《江南春雨》、胥加山的《隔河相望的树》、戴
石坚的《丹枫千载栖霞寺》,都是一种诗意的美丽,于美丽中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