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元末明初江苏沿海的水浒风物
作者:浦玉生 @ 2009-11-08
刚刚结束的中国水浒学会杭州会议因故未能参加,从会上发的二书来看现在关注施耐庵的人太少
了,马成生教授在写新的论文,令人敬佩,当然他的论文对施耐庵提出了六点疑问,并且三处点到了我
的论述,作为回应我先抛出一篇小文,欢迎海内外关注水浒与施耐庵问题的朋友批评(可在此发帖):
元末明初江苏沿海的水浒风物
224005盐城市委办公室浦玉生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与元末农民起义劲旅张士诚是
老乡。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也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
安分公司。由于这层关系,在苏北的施耐庵故里读《水浒传》,自有一番意义,我们可以从《水浒传》
中看出元末明初江苏沿海水浒风物和白驹施耐庵的“内证”。
1.范公堤与范仲淹
范公堤,为北宋范仲淹所筑。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
年至皇祐四年),字希文。与包拯同朝,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他刚
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天圣中,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
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4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
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拍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200余人。有人趁
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到泰州查勘实情。胡令仪系河
南开封人,曾于宋代淳化、至道年间(990-997)任如皋县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
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察看后,胡令仪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继续开工。后来人们不忘范仲淹的首
倡和实际促成之功,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自今范公堤(即204国
道)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
永载史册,流芳百世。在施耐庵的时代,范公堤巍然屹立,所以在《水浒传》楔子中就写到了范仲淹,
这是在家乡作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只是不在意说错了,嘉佑三年(1058)参知政事范仲淹,其实此时范
仲淹已经过世6年了,怎可再上朝奏事?
2.北极殿与张士诚
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上,原有一座古刹北极殿。此殿规摸宏大,山门前为飞檐琉瓦照壁,山门上嵌有
白玉石横额,上镌“北极天枢”四个贴金大字,相传为施耐庵所书,内供四大金刚塑像;穿过天井是正
殿,中间供奉北极真武大帝,东厢供雷祖,西厢为僧房,殿后为上下两层藏经楼。北极殿是吴王张士诚
的首义地,因而声名远播。今天当你走进大丰草堰省级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到元末盐民
领袖吴王张士诚当年与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
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把张士诚农民起义隐晦曲折地写入书中,书中
曾多次出现“小人姓张”“张大哥”等张姓细节,《水浒传》的武官除了张都监、张团练等几个人外,
很少描写。在《水浒传》楔子一回中更是将“北极殿”安插在龙虎山上。“北极殿”到底是一个什么词
语?《辞海》未收此辞条,倒是出现在大丰市草堰镇。《水浒》的故事明写宋江,实写张士诚。首先,
《水浒》上有造反英雄占据山寨15处,揭阳岭的李俊,十字坡的张青,二龙山的鲁智深……元末农民起
义,哨聚造反的英雄也是15处,金陵的朱元璋,九江的陈友谅,泰州白驹场的张士诚……。其次宋江起
义并没有《水浒》上的十四年,实际仅一年多,张士诚从起义到失败是十四年,与《水浒》中宋江起义
时间正好一样。张士诚两个女婿潘元明、潘元绍,在起义事业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张士诚,施耐庵是站在
同情张士诚起义的立场上写《水浒》的,所以在《水浒》第25、45回中对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淫妇的结
局都是被“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何以对两个潘氏女人如此狠毒,此处是施耐庵影射潘氏二兄弟
也。白驹镇耆老中流传一对联:“紫石街前新世泽,翠屏山下旧家风”。说明家乡人民对施耐庵塑造的
艺术形象的含义有所领会,而以对联形式对二潘加以鞭挞。
3.白驹与水浒港
“白驹”与“水浒”同出于《诗经》;兴化的东西浒垛与大丰的白驹,同属天下掉下来的虎和驹,
令人寻味。范公堤旁的大丰市白驹镇境域早在隋唐以前即已成陆,唐代李承主持建筑捍海堰而言,可溯
千年以上,宋代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后称范公堤从此经过。大丰与兴化的界河是范公堤旁的串场河,串
场河两岸有许多水浒本事。白驹地区,宋代乃有历史记载,范仲淹有《白驹关帝庙碑记》。清代扬州八
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白驹卖画、坐馆,在《诗赠白驹老友》的诗中,他说:白菜青盐米见(合一字)
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考白驹与水浒竟与《诗经》有关。白驹的文化底蕴可追溯至《诗经》,《诗
经》上说:“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藿场”等等(《白驹》)。盐城乡镇的地名出
处与《诗经》结缘的也仅为大丰白驹一名。白驹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周洄港汊数千条,四方周
围八百里”(水浒传78回)。由《水浒》的书名中“水”字,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的就是所谓的“江
湖”。“事业集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水浒传81回)。对“江湖”一词的解释,起码有两个意
义指向。一是语义学的,是江河湖海等的自然存在,一是社会学的,就是所谓“身在江湖,心在魏
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来朝走
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朝古公亶父迁于岐山,奠定了周王业的基础,使国家渐具规模;此处暗
合张士诚农民起义,建国号大周政权的历史。难怪《水浒传》第17回有:“直教红巾传千古,青史功业
播万年”。红巾军当指元末农民起义的红巾军。施耐庵《水浒传》描写梁山水泊及一群首领的悲剧与白
驹一带的大纵湖、得胜湖起义张士诚一群首领的悲剧有相同点,都经历了起义、招安、各路起义军互相
残杀、被害、惨遭死的过程。可见,施耐庵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浒”(hǔ),水边。《诗
经.王风.葛(艹字头下三个田字)》:“绵绵葛(艹字头下三个田字),在河之浒。”“浒”(xǔ)
地名用字。江苏吴县有浒墅关;江西有浒湾。以上是《辞海》的解释。应该说,“浒”是一个较为冷僻
的字。然而研究《兴化县地名录》发现,“浒”(hǔ)作地名的自然村屡见不鲜,发音同水浒的浒(h
ǔ)。如:刘陆乡有西浒垛,分设西浒南、西浒中、西浒北3村;竹泓镇有东浒垛;周庄镇有浒西、浒
南、浒东3村由西浒垛分设;边城镇有东浒垛一二三3村由东浒垛分设等等。相传天降二虎,一在东,一
在西,故名东浒垛、西浒垛。《大丰县地名录》介绍,白驹也是相传天降黑白两驹形石块,分置地砖桥
两头,后来桥西黑驹移至兴化驹家庄,仅存白驹,故名。还有今天在车路河与兴化得胜湖交界处的湖
口,几百来活在群众口头上的称水浒港。因此,在兴化得胜湖和盐城大纵湖宋元时期出现水浒寨也就不
足为奇了。
5.山神庙与草料场
《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
西泠印社社员韩焕峰说,沧州无山,故无山神庙。在距大丰市白驹镇南十五里,有一庙称十五里庙;白
驹镇北洼村也有十五庙,这是山神庙的原型。串场河西即兴化市合陈镇界牌村因驻地是界牌头得名,传
说穆桂英在此镇守海关,即界牌关,故名。离此不远的东西两侧,为大丰、兴化境内均有马家舍,是草
料场的原型。兴化境内的马家舍传说此处为唐朝薛仁贵东征时的扣马之地,大丰境内的白驹镇马家村马
家舍无一马姓人家,倒是施氏聚集地。元末明初的江苏沿海马草料比比皆是,兴化、大丰的地名与养马
关系密切,比如:昌荣镇马场基相传是宋朝时是杨六郎养马之地;边城镇腾马庄相传古为养马、驯马、
比武之地;严家镇刘良村以驻地刘良马得名,是刘姓把一只流落的病马养成良马,故名;大邹镇赦马
村,传说是将官丢马,被群众捉住要杀,后主人得到未杀,故名。《兴化县志》介绍税赋时除了夏秋粮
外,还有马草等。在界牌头村附近有陆谦村地名,陆谦是兴化的实有人物《兴化县志》有记载。任祖镛
认为,陆谦与施耐庵同时代,曾任杭州治中,后张士诚部下攻占杭州,看来他是投降了张士诚;后李文
忠进兵浙江,潘元明请降,他也投降朱元璋。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的,所以林冲
用刀杀死了与已自幼相交却卖友求荣的陆谦。白驹镇的再南侧东台有富安地名,唐代即有富安盐场,取
既富且安之意,但在那个逼上梁山、乱自上作的年代,林冲只能用枪戳倒富安。
6.施氏宗祠与耐庵墓
施氏宗祠遗址位于大丰市白驹镇北街,是全球唯一的祭祀施耐庵(彦端)为一世祖的地方,施耐庵
后裔施文灿等于清乾隆戊申(1788年)将施公故居改建而成,咸丰壬子(1852年)施岑重修,供奉施耐
庵为始祖的祖先牌位42座,楹联有“圣徒世系三千岁,才子家声六百年”,门联是“吴兴绵世泽,楚水
封明湮”。现施耐庵纪念馆就是仿施氏宗祠所建,为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陈列着国家二级文物
的国贻堂《施氏家簿谱》(长门谱)、《故处士施公让墓志》、《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铭》等珍
贵文物史料。大丰市白驹镇狮子口村施家舍(石桥之后聚集地)、三里树村施家院子、刘庄镇龙心村施
家墩等均是施耐庵后裔所在地,抗战时期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狮子口相传此处施氏墓前有一石狮,面
朝河口,故名狮子口。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施耐庵墓地处狮子地,与白驹狮子口遥遥相对,位于兴化市
新垛镇施家桥村。以境内自然村命名,施家西桥原称柳桥、施家前桥原称奉桥,或枫桥。施家后桥原称
板桥。合塔镇胜利村施家舍(隆桥之后聚集地),合陈镇五合村有施院家、大营镇施童村有均有施氏后
裔。柳桥、奉桥、板桥、隆桥、石桥,均是施耐庵九世孙。此处的施氏后人春秋两季均在一起祭祀施耐
庵始祖。
7.彦才后裔聚集地
1983年第4期《江海学刊》刊载刘冬先生《施耐庵文物史料辩证》一文,提到兴化施家桥北约八公里
的施家庄施姓人家,并非施耐庵的后裔,而是施耐庵的三弟施彦才的后裔。一河之隔的大冈镇大施家
舍,是自然形成的村庄,所以也称施家庄。《古盐大冈施氏家谱》世德堂“施氏谱序”记载:“始祖自
姑苏迁至白驹场而后又分支大冈乡者曰施家舍……”清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六日十一世孙施成章偕
施梦熊谨序。“重修支谱序”说:“我族自白驹分支大冈相近十世未有谱系……”序者是清同治九年
(1870年)十三世孙施兰田等谨识。第三次修谱时是民国八年(1919年)十三世孙施兰亭等人。该谱还
介绍始祖仲实公为避株连,隐于大冈。始祖遗像背面有书法家宋曹(1620-1701年)题词:“吴兴旧派,
鲁惠遗宗,隐居避世,沧海之东” 。仲实公卒于明宣德戊申年(1428年)。通过研读大冈施氏家谱,与
兴化《施氏族谱》和大丰白驹镇国贻堂《施氏家簿谱》(长门谱)比较研究,长门谱:一世彦端,字耐
庵(1296-1370年);二世让,字以谦(1373-1421年);三世文昱,字景胧,又字述元;四世芸曙;五
世孟兰;六世咏棋;七世德润……。大冈施氏始祖施仲实约与施耐庵孙施文昱同时代。这些资料很重
要,此处施氏后裔每年兴化施家桥施耐庵墓和大丰白驹施氏宗祠的春秋两季祭祀活动,兴化、大丰的施
氏男女老少齐出动,而此处施氏人家从不参加,这说明白驹祭祖是施耐庵,而大冈祖先是施彦才、施仲
实。他们倒是泾渭分明,从不相混。这事实本身就是对那种持所谓白驹施氏“慕名认祖”论者的有力反
驳。
8.里下河梁山水泊
汪曾祺有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法国女汉学家安妮.居里安写过一篇研究汪曾
祺的文章:《笔下浸透了水意》。她发现,汪曾祺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江曾
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
响了我的作品和风格。”由汪曾祺作品的水意,想到施耐庵水浒中创造的梁山水泊,实在是水的文章做
得太好了。源于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作家,并浸透了作品。从苏北里下河的水使人联想到梁山
泊,处于水泊之中,必有水战。《水浒》中写较大水战的有十三次之多,如第一场水战序幕在石碣村湖
泊、在阮氏三雄与巡捕官兵之间拉开,“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水浒》紧
紧围绕“水”:钻入水、撞下水、打入水、撺出水……及凭借与水有关的河埠、港汊、划揪、樘叉、芦
苇、摇撸为背景和道具,再配以粗犷的渔歌,飞溅的水花,响亮的唿哨,飞串的小舟,把一场既有清新
苍朴渔家风光,又显得轻松激烈的水战写得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施耐庵才识淹博,堪称杂家,其
写水功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水浒》中成功塑造了李俊及张、阮、童氏兄弟等八位水军头领,特别是
张顺居然能“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夸张是免不了的,但其水功超越常人是肯定
的,因为他们身为渔民、艄公,生在“碧波深处”,长在“雪浪堆中”,长期实践使他们摸熟了水性,
掌握了水的规律,所以进入了水的自由王国,“撑舟、摇撸、串港、搪舟”,不但“伏得水”而且“驾
得船”。第38回“黑旋风斗浪里白跳”写张顺激得李逵登舟,立刻“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那
渔船一似狂风飘败叶,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那等轻快!船至江心,张顺“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
朝天”,“翻筋斗撞下江”,“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把个铁牛直变成水牛,水中鏖战表现
张顺“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的水功又何等独到!不但形象,而且颇符水战路数,当称写水功的上
乘。王资鑫《水浒与武打艺术》一书对水浒的水战有独到的研究和阐述。汪曾祺在《菰蒲深处》自序中
说:“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
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因此我截取了秦少游诗句(菰蒲深处疑天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中的
四个字‘菰蒲深处’作为这本小说的书名。”从《水浒》中我们也能感到,生于平原的施耐庵写水无与
伦比,而写山却似乎略逊一筹。
9.武松打虎与卞元亨
据明万历《盐城县志》与《卞氏谱·卞元亨传》记载,卞元亨(1325-1415),享年九十,少时能吟
诗作文,善吹鹤骨笛,“公有膂力,曾蹴虎至死”,元末客张士诚,张士诚跋扈,屡陈不听,辞去。居
隐于盐城之便仓,手植枯枝牡丹于庭,花开正盛。又《卞氏谱》载“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公怒
曰,昔周处射虎杀蛟,以除民害,吾当效之。人以为狂。公独往,无寸械,适虎当振威,公从容近之,
以足蹴其颔,虎立毙,其豪迈如此。”施耐庵与卞元亨为表兄弟,《水浒》书中武松打虎即以卞元亨打
虎为原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卞元亨因忍受不了盐监的勒索,随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杀死
了白驹闸驻防守兵,火烧白驹场盐课司署,其后在草堰场招兵买马,起义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
义”。卞元亨为“张士诚将”,“曾任元帅”。这给施耐庵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以启发,也是蹴虎至死。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水浒》第22回)《卞氏谱》还载有《赠东海隐
者卞元亨》诗句:“刺虎昔闻林下勇,登龙今访海中君”。
10.江淮之间的海边特征
像江淮之间的海边特征是海盐和沙冈。先说海盐特征,盐城是以盐命名的中国唯一地级市,历史上
江苏的海盐以淮河为界分为淮南和淮北两个盐场(两淮盐场),统称淮盐或吴盐,李白有诗“吴盐如花
皎白雪”,杜甫则说“蜀麻吴盐自古通”。张士诚起义是盐民起义,而宋江起义是非盐民起义,但在
《水浒》第36回李俊与童威、童猛兄弟棹船到江西九江“赶些私盐”,不在意把张士诚贩私盐的情况给
暴露了。张横是扬子江边“小孤山下人氏”,今泰州下属靖江市内恰有一个小山,名叫“孤山”,原在
江中,现已在市中心。再说沙冈特征。12世纪以前,江苏海岸曾长期相对稳定于赣榆、板浦、阜宁、盐
城、海安一线,沿线至今仍留有数条沙堤,其中较著名的有东冈、中冈、西冈。在智取生辰纲一回中,
梁山英雄总是“上得冈子”、“唱上冈子来”、“走上冈子来”。其时的盐城北侧有上冈镇,上冈的得
名是海边的高冈子,海潮来时大家齐呼“上冈子勒”,“上冈”由此得名。盐城境内的海边沙冈还有大
冈镇、龙冈镇等,卞元亨家住盐城便仓、墓葬大冈镇,施耐庵弟彦才后裔一支也在大冈。龙冈原名冈
门,不雅,后改名龙冈。《水浒》第45回有:“山前有一座凛巍巍冈子,便唤做独龙冈”。
11.海州城东好汉茔
海州网疃庄、海州城东门遗址,是宋江农民起义军攻打海州城战事的遗迹。其时海州东门俯临海
面,网疃庄为海边渔村。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北宋宣和年三年(1211)二月,宋江率领义军南
下,进入沐阳县境内,遭到县尉王师心伏击,伤亡惨重。宋江放弃去楚州,率部乘10条船走海州,知州
张叔夜“募集一千多”禁军、厢军,分兵出动,既伏于近城,又出轻兵于海边诱敌,围剿义军。起义军
登岸后,不幸遭到伏击,巨舰被焚,副将被擒,宋江被迫出降。由于梁山义军伤亡惨重,所以这儿有
“梁山好汉茔”的口碑相传。施耐庵青壮年时曾任郓城县“训导”,熟悉宋江起义的事迹,宋江起义又
在苏北留下诸多足迹,不能不令人以宋江起义为背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写成《水浒传》。
12.白虎石题名刻石
被宋代朝野誉为“名将”的贵族后裔、开封人张叔夜于宣和二年第二次任海州知州,为防备宋江攻
打海州而加固城防,当年秋,他率领海州各级武官登上白虎山,并题名刻石“张叔夜登高碑”。此碑完
整地保存至今,为《水浒》研究家所珍视。“梁山好汉茔”有一处宋氏墓葬是宋昭的墓,宋昭是海州的
一位朝廷命官,死于任所。宋王朝赐谥“忠毅”,宋昭“编管海州”,恰好也是宣和年间 。加之宋昭
墓的石碑有“大宋左朝散大夫、奉旨赐谥忠毅、宋公讳昭墓”的铭文,有人以为是宋江墓,其实这是错
误的(李洪甫《连云港导游》)。
13.蓼儿洼与宋江墓
楚州区志介绍的风景点有蓼儿洼,位于楚州南门外城南村一带。每当秋季,此处长满红梗绿叶的蓼
草,枝蔓延伸,一棵、一簇,串串蓼穗上红白色小花次第开放,更有当年蓼儿洼“红瑟瑟满目蓼花”的
景象。蓼儿洼的东北部紧靠淮城巽关,那里人烟稀少,大片是贫瘠低洼的荒地,俗称“大洼子”。大洼
内,原为官家的坟地。坟地中有几座高大的坟墓。那里地势高爽,即使受淹,是一块“风水地”,相传
那几座高大的坟墓,就是宋江、李逵等四义士的冢穴。施耐庵流寓楚州城内的小方壶斋(镇淮楼西
侧),在《水浒传》中有意多次点出“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俨然似水浒寨一
般。”“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不以为意 与梁山泊无异。”这个小环境是今楚州区的南门,大
环境是楚水之南的兴化、大丰一带。这也是大丰市白驹镇施氏宗祠门联所说:“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
禋”。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