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岛
一种人格的生长
作者:李洁非 @ 2000-11-30
一种人格的生长
□李洁非
偶然得读《吉普骑士》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此系吴苏宁的自传性长篇纪实作品,详细录述了他传奇式的经历。
大抵在中国,还是像我这样的人居多,而冒险家、旅行家之流历
史上非常的少,我能够想起的,便是张骞、郦道元、玄奘、鉴真、郑
和、徐霞客这么几位。在这方面,欧美民族的热情,显然高于我们。
为什么如此?到过长城的人都清楚,在崇山峻岭上建成那样延绵不绝
的巨大城墙的民族,不可能在体力上输与任何民族,至于吃苦的精神,
恐怕更无可比。但是,中国人却不大肯如哥伦布、巴尔沃亚、库特船
长那样,怀着发现和征服的渴望,新拓世界。这是一种生命价值和文
化伦理的差别。
近十数年,与上述中国传统人格相悖的人和事增多起来,长江漂
流、徒步或骑车纵贯南北、驾车飞越黄河、沙漠冒险、考察雅鲁藏布
江大峡谷……即便一贯养尊处优的城市里面,蹦极和攀岩等极限运动
也大众化地风靡起来。这种悄悄的改变,可能要比表示经济高速增长
的指标和数字,更说明中国卷入全球化时代之后人们的意识和整个社
会精神,是在脱胎换骨着的。
不过,中国文化遗传给我们的性格,终究还是比较缺乏生气的。
我自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人,从小规规矩矩读书,如今按部就班
地工作和生活,很少冒出别的念头,其懒在骨。我以为,至今的学校
教育,仍在这样培养着人,孩子们完全在制度化的过程和环境里成长、
上学、做人、思想……无论什么都亦步亦趋,身心之中没什么玩性和
野性,行动上也就极难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说到这一点,不由想起几年前读过的史蒂文生的《驱驴旅行记》,
那里面记述了史蒂文生从勒普伊小城启程,策一头毛驴,只身前往法
国南部塞文山区探幽的经历。史蒂文生的文笔是清丽可爱的,加之他
天性乐观幽默,书中到处是有趣的故事。史蒂文生不是什么探险家,
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文人,他驱驴旅行的过程,其实也不可能如
他的笔调那般轻松优雅,相反,肯定要吃很多的苦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然而他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这样的旅途中有他想得到的东西——那
种身心解放的感觉。
这也是我在读吴苏宁的书时所提醒自己的:勿被“吉普骑士”这
个字眼表面上的浪漫所误导,以为坐在方向盘前,操纵着现代化交通
工具天南地北地遨游,是何其简单而且享受的事情。自然,享受的价
值不单有,而且很高,但那是来自于征服了什么并证明了什么的一种
精神的满足。至于实际的过程,毋宁说,是一种磨难,一种放逐,一
种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其严峻性难以预料的重大考验。
具有超强的毅力,不必说是应付这种考验的重要品质。此外,从
吴苏宁的叙述里我还得到一个领悟:从事这样的活动,单有激情是远
远不够的,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的理性素质。他必须足够聪明,
必须具备应有的知识,必须有一颗善于辨别和思考、在事态来临之际
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置的头脑,必须能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意志和
计划贯彻到底……坦言之,以往我多多少少惯于用“匹夫之勇”来猜
度冒险家们。当然,他们中大约不乏徒具匹夫之勇的人,但这样的人
显然不可能取得成功。一个成功的冒险家,必须是在身体、头脑和性
格上有着全面的卓异品质的人。由此我想到,几百年前开始的基督教
文明向世界的扩张,除了得之于强权、暴力、血腥等野蛮力量外,也
的确跟他们中一批最优秀的人才献身于开拓世界的使命,有着密切关
系。而回想一下当时中国的所谓“精英”们又在做什么呢?在谈道学、
欣赏女人小脚、做八股文章、炼服丹丸……几个世纪后,我们终于看
明白了:彼强我弱,不是弱在火炮兵舰上,而是弱在心上哀莫大于心
死。
中国古代,做人的成功,是死读书、读死书、头悬梁、锥刺股,
然后金榜题名,现在,则是从学士一直念到博士后,然后去当白领金
领、买洋房汽车……这两者间,我以为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的。
好在新旧世纪又一次相交之际,我们民间到底自发地涌现了一些
吴苏宁这样的人,虽然数量不很多,事迹不如哥伦布们那样惊心动魄,
可这究竟还是表现了一种精神的变迁,表现了一种新人格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