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黄书胜:林湖古文化的守望者
作者:李 全 史学会 @ 2011-06-18
黄书胜:林湖古文化的守望者
李 全 史学会
他是中国水浒学会会员、市历史学会理事,他热爱林湖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热爱这里的古文
化。他为林湖古文化的丰富多彩而神往,为她似乎渐行渐远而焦虑,为挖掘和弘扬她那独特的魅力而忙
碌。他就是林湖中心校的黄书胜。
黄书胜对林湖古文化的热爱和缘分源于一件小事。8年前,一位学生家长送来一幅古画请他鉴别。他
告诉来人,这幅画是清代扬州著名画家王素的真迹,5000元的价位太低了,不能卖!后来这位家长将画
带到上海请专家估价,果真价值10多万元。此事传开后,黄书胜似乎成了一个大忙人,隔三差五就有人
带上“古董”上门求教。这让他从考证中学到不少知识,也加深了他对家乡古文化的认识。
2006年7月的一天,林湖乡魏西村施松寿老人送来一只类似村民熬草药的普通陶罐,敏感的他立即追
问陶罐的出处。得知陶罐是老人从承包地里掘得的,他当即与老人一起到现场查看,最终发现了江淮东
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影山头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认可,将兴化的人文历史再次向前
推进了2000多年,并于今年初被评为2009年江苏省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目前该遗址已申
报了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的祖籍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话题。2005年10月,黄书胜从其发现的湖东口村的水浒港古
遗址入手,结合文献资料得出结论:耐庵先生的祖居地在得胜湖边的某一小渔村。此说公开后,得到中
国水浒学会副会长、盐城市水浒学会会长浦玉生等学者的认同,并引起国内水浒学界的重视。
去年暑假期间,一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网友告诉他,她从本单位馆藏资料中得到信息,兴化是江苏
省提线木偶戏的发源地,急需可靠的资料进一步佐证。他便与学生一起走村踏巷查访,终于在林湖乡戴
家舍村发现了清末民初“徐氏庆云堂”提线木偶戏班所用的戏文30多本和200多支、2000余板的“提戏”
场景音乐工尺谱等实物,为相关学者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07年,市政府申报兴化大米、红皮小麦中国地理标识时,因兴化历史上“一片片水田白茫茫”的
成因,兴化大米、红皮小麦的历史底蕴被评审专家一票否决。翌年仲夏,市有关部门约黄书胜修改申报
书,补充文献资料和实物图片,他只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事后有人问及其中的奥秘,他笑称:想不
到自己平时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的作用这么大。去年板桥节前,市博物馆新设《楚水流长》展厅
时,他将个人收藏的274件出土文物无偿捐赠出来。
林湖民歌是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一段时期,媒体总是一味地向外推介林湖的特色
民歌——“林湖秧歌”,黄书胜对此既赞同又费解。他认为,“林湖秧歌”只是林湖民歌的一部分,与
早已被国内学者所认可、号称民间“活化石”、且载入中国音乐史的林湖民间小调、打硪号子等特色民
歌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艺术魅力各有千秋。为此,他收集整理了包括小调、渔歌、号子、叫卖唱、摇
篮曲等不同格调的林湖民歌100多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单位收为馆藏资料。2005年他结合
教学需要,率先在全市将民歌引进校园,邀请老民歌手到学校教学生学唱家乡民歌,《扬子晚报》、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1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该活动信息。2008年3月,他参与编辑的
《兴化民歌校园传习本》,成为全市中小学生的新读本。
黄书胜常说:“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因历史的流逝而湮没,它应该为老人重拾梦幻,帮年轻人激发对
家乡的自豪感。”为实现这一愿望,每每有了新发现,他总会如醉如痴地悉心加以整理、研究,并以文
字、图片的形式见诸报刊,让更多的人从《林湖钩沉》等系列文章中认识林湖及其古文化。许多人从中
也读出了这位家乡古文化守望者执着而又痴迷的质朴心境。(兴化市新闻信息中心2010.12.19)
本报记者 李 全
本报通讯员 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