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王立 @ 2011-06-18
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会议综述
2011-6-18
王 立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2010年10月16日到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会在山东
省梁山县组织召开了天下水浒论坛,来自国内外的水浒研究者和学者齐聚一堂就水浒研究的成果和新的
发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水浒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理解和应用
宋培宪提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浒传》做出过新意迭出的解读,尤其是晚
年评水浒,值得从从文学的视点去品评、认真反思。董志新指出就思想和人生经历看,毛泽东喜欢看金
圣叹批《水浒传》,他推究了原因,分析了不同时期毛泽东这部小说的态度。佘大平就金本《水浒传》
陪伴毛泽东一生并且获得的积极评价,探讨了金本《水浒传》的思想、艺术魅力和价值。单长江认为研
究毛泽东对水浒的评价,应从纯学术的层面去看问题,毛泽东评《水浒传》仍不失为一家之言。闫宪民
认为毛泽东早期到梁山故地的经历和水浒故事对其今后思想、革命道路很有影响,毛泽东上井冈山的革
命斗争也是其对水浒精神理解的产物。张庆建等就水浒英雄故事对毛泽东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毛泽
东在《水浒传》启发下,结合自己对当时中国革命出路的深思熟虑,上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这是毛泽
东对《水浒传》中占山为王,割据一方意识的翻版移植,赵德岷也从这方面探讨了毛泽东上山的心路历
程及与其革命实践关系。王振星通过毛泽东一生对《水浒传》的态度进行分析,认为应从深层次了解新
旧交替时代中国人对水浒故事的认识。
二、《水浒传》版本、作者和成书背景的讨论
刘世德先生以现收藏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全像水浒》残叶为例,认为研究古代名著版本问题时,既要重
视对完整的版本的研究,也要重视对残叶、残本的研究,强调残叶在作品版本演变史研究上有重要地
位。他指出阿姆斯特丹等欧洲一些城市收藏《水浒传》残本,收藏者多作为版画美术品,有上图下文的
残页基本上收藏在海外。李永祜先生就两次南北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对《水浒传》成书的影响进行了探
讨。齐裕焜先生比较了《水浒传》不同繁本系统,指出分清两种版本系统对版本研究、认识《水浒传》
的价值很有意义。日本中川渝对比了上海图书馆藏《京本忠义传》和繁本的容与堂本、和简评的评林
本,认为《京本忠义传》是简略的繁本,而不是“繁本与简本共同的祖本”。周文业统计了五大名著
1980一2009年版本研究情况,,他用了12种版本统计了《水浒传》版本研究的状况,特别是对日本《水
浒传》版本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还对上图残页与其他版本究属“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版本分析。夏薇认为“林九兵卫刊本”《忠义水
浒传》的底本肯定不是百回本,也不可能是百二十回本,而应该是我们没有发现的一种本子。该本和百
二十回本关系较近,和百回本关系较远。
纪德君认为《水浒传》与民间说唱词话的关系甚为密切,明人文献已披露了“水浒词话”存在的信息,
而《水浒传》文本中诗词韵语的因袭,重复以及人物,情节描写的程式化等,则证明了《水浒传》确实
得到过民间说唱词话的孕育,其前身应是一部词话。张同胜认为石昌渝用明初朱有燉二种“偷儿传奇”
没有受到《水浒传》影响,来论证明初并不存在《水浒传》,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和推理。张振萍认为
南宋杭州“说话”这一文艺形式非常发达,水浒故事自然也就在这个特别优越的社会环境里孕育和发展
起来。马成生先生就近数十年来有关《水浒传》作者讨论,认为对作者的认定考证既重“外证”,即宗
谱、墓志铭之类考证,更应重“内证”,内外结合。浦玉生通过对出土文物等考证,提出施耐庵的故里
是在江苏。许勇强等指出施耐庵“托名说”与“集体创作说”这两种假说的缺陷,认为要客观辩证地认
识民间口传文学的重要性和出土文献的科学性,找出合理的一面为我所用,要提倡实事求是。应守岩考
证施彦端是否为施耐庵问题,认为不符,提出应理性正确地看待当今“争抢名人故里热”,少一些功利
化。莫其康从宗谱和墓志铭方面取证,认为《水浒传》作者是兴化人。傅承洲认为《忠义水浒全传》中
“征田虎、王庆”二传是冯梦龙增补的,增补修订者应为一人。何红梅综述了近十年来《水浒传》作
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认为“老”中有“新”,总体上仍有进步。
三、《水浒传》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源流研究
袁世硕先生指出以前过于把《水浒传》看成是完美的,而小说牵涉的是不同时代的思想,子母炮只
能说明最后成书时代的东西,《水浒传》各个部分前后是不统一的。至于人肉馒头等是灾害习俗,不当
视为残忍。
杜贵晨提出《水浒传》实际是托于“石头”意象为叙事总构的一部放大展开的“石碣天文”,一部绿林
江湖故事的“石碣记”。周锡山认为《水浒传》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和重大影
响,作品对中国历史上重大问题都有正确反映。王立、刘囝妮考论了《水浒传》神行术母题源流,认为
在古代侠义文学和文学与野史传闻中的侠义描写中,英雄侠士的特殊禀赋和技艺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亮
点,这之中也每多凝结渗透着相关的文化心理和具体信奉,实则有着西域与印度文化渊源。关四平对比
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爱民思想的差异性,认为《水浒传》爱民旗号与作品描写之间既有统一性,
也有矛盾性,还有作者主观命意本身的自相矛盾在其中。伊永文重申了《水浒传》是市民阶层利益的作
品,强调通过《水浒传》进一步开展市民文学研究。张红波提出《水浒传》中的五种人物设置,认为其
对全书的艺术成就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欧阳健先生研究了《水浒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认
为这种精神值得当今社会发扬,建立全新的人与人关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是《水浒
传》给我们的启迪。刘传秀认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表现了水浒英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精神,推动
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张玉生就指导的战役和一些措施,得
出宋江其实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结论。胡金望指出宋江形象的文化特质,认为他是一个被程
朱理学思想彻底异化的人物,是宋明理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背景下塑造出的人物。杨峰认为吴用
形象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其有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对自我价值的基本追求,表达了个人追求更加
自由、快乐的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石麟试图还原一些梁山好汉绰号的本意。任乾宇讨论了宋江悲剧缘
于自身性格的缺点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宋江其实是为“义”而“忠”的。耿庆芝认为节日特有的风俗活
动内容即是展现人物性格的载体,又是《水浒传》情节发展的重要辐射点。蔚然认为《水浒传》的英雄
主义在独特时代背景下和市民意识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体现出下层市民争取个人物质权利和精
神权利的倾向。张虹认为金圣叹水浒评点,在古代小说理论中是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其
理论构建也较为复杂。刘洪强提出金圣叹本《水浒传》结尾用“长人”来预示“天下太平”,不但有历
史根据且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理解“长人”意象可以更好地把握金圣叹心态和他腰斩《水浒传》的含
义。赵萍就《水浒传》反映的北宋婚嫁风俗做了总结与归纳。康建强结合古代意境理论对《水浒传》意
境进行了宏观视野下的综合考察。
四、《水浒传》人物、梁山遗迹考证及遗址的保护开发
吴兆路考证了梁山泊所在的确切地理位置,认为其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梁山县境内。许评考证了宋江遗迹
的真伪和位置。丁永林就历史上宋江等人起义的事件进行了还原,认为史上真有宋江其人和他带领起义
之事。孙玉平就“梁山泊遗址湿地”的保护开发要突破“有山无水论”,打造“东山西水”新格局;要
整合湿地资源,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要汲取经验教训坚持保护性开发,突出水浒文化特色,再现江湖
文化风貌。蒋铁生、范正生认为水泊梁山湿地的文化旅游建设要讲究水浒文化研究的开放性,要把水浒
文化旅游路线进行整合,形成水浒旅游文化的大格局。汤军提出梁山县发展旅游的结构方式要提升规划
境界,重新统筹三产规划;加大旅游投入,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旅游发展,支撑城市转型;要拓展
产业链条,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要策划文化活动,促进节庆经济繁荣。杜梦华考证了武松确有其
人,也的确发生过武松打虎,阳谷县就是武松故乡。曹先锋考证了水浒纸牌这种民间游戏的历史演变过
程。仓显就彰显水浒文化、塑造大丰形象提出了水浒文化建设的价值走向,提出要关注水浒文化的区域
特征、传承和发展。洪淳生指出《水浒传》描写的杭州战役对现代旅游景点建设、水浒文化旅游产品开
发有着广阔空间。沈庆漾谈了谈西溪的水浒文化遗存。王建要通过《水浒传》这个作品产生的影响和其
研究的影响把水浒家乡的刊物做大做好。
五、《水浒传》研究的新动向和对《水浒传》的贬抑
王平分析了历史上《水浒传》诠释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和人性文明价值取向,以为不同
的价值取向会做出不同评价,对认为当今否定《水浒传》的人和作品应更客观地看问题。陈文新指出
《水浒传》对英雄传奇影响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部分历史演义人物带有水浒气如《英烈传》等;二是
对水浒战争描写的传统加以发扬如几部水浒续书;三是侠义小说与侠义公案小说如《三侠五义》等。胡
小梅研究就了《水浒传》不同版本的读者定位,认为早期版本定位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精英和经济地
位较高的文士,“全像”《水浒传》主要面向粗通文墨的下层读者群;“出像”《水浒传》读者群集中
在文化水品较高、有一定艺术欣赏力的文人士子、官僚富商和普通市民;“绣像”的读者也应有较高文
艺修养。崔茂新就期对《水浒传》的一些否定批评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回击,强调要捍卫文学名著地
位,必须对文学经典做出超越前贤的哲学美学发掘和艺术人文阐释,才能使《水浒传》保持“与天地相
始终”永恒艺术生命力,源源不断地为现实美学生活构建新鲜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卢明提出不同时
代、不同的人对水浒的版本会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不同本子有哪些不同,这样看
问题就能更全面、更客观准确。康传忠认为43集电视剧《水浒传》宋江形象塑造偏离原著,把宋江塑造
的只是个一心接受招安的人物。刘倩认为民国时期冷佛《续水浒传》描写了一个匪祸猖獗、强邻虎视的
盗贼世界,实际是明初时世的现实隐喻,她还介绍了迄今未见著录的民国水浒续书《水浒还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