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分析:日本首相为何“短寿”
作者:新华 @ 2011-08-26
分析:日本首相为何“短寿”
2011年08月26日
日本首相菅直人26日正式作出辞职表态,这距他上台不到一年三个月。即便如此,菅直人已是5年来
5名日本首相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在外界眼里,菅直人无非是近年来日本首相“短寿”魔咒中的又一人物。今年5月法国多维尔举行的
八国峰会期间,德国《时代》周报登出绘有八国领导人的素描像,其中,日本首相的“头像”并非出席
会议的菅直人,而是前首相麻生太郎。
这不是德国媒体第一次犯类似的低级错误。2007年德国海利根达姆八国峰会期间,当地报纸把日本
农相赤城德彦的照片当成了首相安倍晋三。这时安倍上台已有9个月。3个月后,安倍黯然辞职,揭开了
此后5年日本首相更换连续剧的序幕。
也难怪西方媒体犯晕,实在是日本首相换得太勤。安倍政权,366天。福田政权,365天。麻生政
权,358天。鸠山政权,266天。有媒体称,如果不是因为今年3月日本突发大地震,菅直人大概干不满一
年。
日本首相为什么成了易碎品?恐怕不仅仅是“材料”缺陷,更是“生产”首相的“流水线”出了问
题。
日本采用议会民主制,首相非直选产生,而是由在众议院选举胜出的政党主导推选。作为一种权力
制衡机制,日本宪法规定,首相拥有解散众议院的权力。解散权一直被视为日本首相的“杀手锏”,可
根据政局需要威慑在野党乃至执政党内的反对势力。众议院则能对首相提出不信任案。
在这一制度设计中,众议院的权限名义上凌驾于参议院。首相人选、政府预算案以及条约的批准,
均以众议院表决结果为最终议决。但是,预算案相关法案以及其他普通法案的通过,必须同时得到参议
院的支持,除非执政党在众议院拥有三分之二以上席位。更极端的情况下,即便执政党在众议院拥有绝
对多数地位,参议院可以利用最长拖延审议60天的规定,拖到当届国会闭会,法案自然“流产”。
因此,几乎与日本首相更迭剧相伴,近年频频见诸报端的一个名词就是“扭曲国会”,即执政党和
在野党分别控制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在这种背景下,2007年后的两年,安倍、福田、麻生三名自民党
首相先后黯然下台。到2009年,民主党赢得众议院选举,首次上台执政,并一举掌握了众参两院控制
权。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卷土重来,“扭曲国会”再现。此后,自民党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轮到鸠山、菅直人品尝“扭曲国会”之苦。
日本首相“生产线”的另一缺陷与党首选举制度有关。原则上,日本首相任期与4年一届的众议院同
步。首相中途辞职的话,除非同时宣布解散众议院,否则继任首相仍从执政党内产生。以这次民主党代
表选举为例,新的党首由民主党国会两院议员投票产生。这就意味着,不受首相解散权制约的参议员与
受到制约的众议员的选票分量一样。由于新党首即事实上的新首相,这就有悖众议院在首相人选中拥有
决定权的制度设计。
于是,日本的参议院和参议员因为不受首相解散权的制约,某种意义上成为日本政局“暴走”的重
要诱因。
这也带出了另外一个后果,即除了4年一次的众议院选举和3年一次的参议院半数改选外,日本选民
对政治的发言权被实质架空,政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各党职业政客争权夺利的游戏,这反过来导致普通
民众对政治的疏离和厌恶。
而从这种政治丛林中杀出来的新首相,为制衡国会和党内反对力量,容易倾向于依赖“人气”战术
博取政权支持,这在以往小泉执政时表现突出。
就此,日本《朝日新闻》评论主笔若宫启文等人指出,日本政治现状“极度劣化”,亟需对众参两
院的权力架构和现行选举制度进行根本改革。(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