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
作者: @ 2000-12-01
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
——访著名作家魏巍
陈辉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前夕,我来到风景秀丽的北京西郊,在西山上的一个小院,我见到了
北京军区政治部原顾问、著名作家魏危当我提起那场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提起他
那篇教育、影响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80高龄的魏老,陷入了沉思。我的提问把老人又引
向炮火纷飞的战场,引向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人物。
魏老是河南郑州人,1937年10月从郑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离家出走到山西前线参
加了八路军。开始在八路军军政干校学习,后来任过教育干事、部队小报编辑、教育科长、骑兵团
政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仅抗战时期就发表诗歌近百首。
“魏老,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许多人都以为您是朝鲜前线的军事记者?”我向魏老
提问。
“我不是记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我在骑兵第6师16团任政委,1950年5月从西北剿匪前线
奉命调到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任副科长。当年12月中旬,和新华社的同志一同赴朝鲜碧潼战俘营调
查美军战俘情况,完成调查任务后,我给总政写了一份报告。在志愿军里我目睹了许多惊天动地和
感人肺腑的事情,于是,我要求留下来进行了3个月的战地采访。”魏老说。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
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
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优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
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
松骨峰是敌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是112师335团一营三连,他们在这里打出了最悲壮的
一仗。
敌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步兵向三连进攻。阵地一片火海,三连伤
亡惨重,炊事员、通讯员都参加了战斗。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最
后三连阵地上仅剩下7个人。他们顽强地坚守了阵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师指挥所听到三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所有在场的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战斗结束
后,112师师长杨大易与魏巍来到了三连阵地,看到了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敌军
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了的三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
敌军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二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
着,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魏巍当时要找幸存的三连官兵采
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一营营长王
宿启,王营长对他说,三连的阵地就在营部下面,整个战斗他看得一清二楚,最后敌军飞机投下汽
油弹,他不忍目睹10多名战士像一条条火龙扑向敌军,滚下山崖。《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战斗场
面都是王营长流着泪向他述说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您在朝鲜完成的吗?”我问。
“不是。”魏老回答。
1951年2月,魏巍完成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开始抓
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始终在他心中闪现,激励着他不得不动
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从心里跳出来的,从情感的
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
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写作中,我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本质的典型
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时十分顺畅,一气呵成,一天多就完成了。”“稿子写好后,我交给《解
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他看后当即要求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
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全国产
生强烈反响。
朱总司令读了这篇文章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毛泽东主席读后,立即指示:“印发全军!”
后来,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
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
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颐蔷褪且袒庑┑湫腿宋锢赐贫缁崆敖苯驳秸饫铮
茏芾硗蝗煌6傧吕矗蛱ㄏ挛实?“魏巍同志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周
总理用目光扫视着会常魏巍没想到周总理会突然叫自己的名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你过去在哪里工作?”周总理亲切地问站起来的魏危魏巍做了回答后,周总理笑着说:“好,
请坐。”
几十年过去了,魏老提起这段往事,仍深情地说:“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推动
了后方人民的支前热潮。从此“最可爱的人”叫响了中华,深入到人民的心里,成为志愿军最亲切的
称呼。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誉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几十年后,却出现了“活烈士”的情况。
1990年8月的一天,原志愿军335团给魏巍打来电话,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
玉安还活着,来部队送小儿子参军,想见一见魏危听到这一消息,魏巍很吃惊,很想马上见到李玉
安同志,了解他的不平凡经历。8月17日新华社北京军区记者站的站长赵苏同志就陪李玉安同志来到
了魏巍家。
李玉安向魏老讲述了当年在朝鲜战场负伤后的情景。当时李玉安胸部负了重伤,昏迷六七个小
时后,被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司号员救下了阵地,3天后由友邻部队送往野战医院,做了开胸手术,
才幸免一死,后又转回国内治疗。伤愈后,因残复员到老家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当了一
名普通的工人,默默工作了几十年。
魏老对李玉安的奉献精神十分感慨,他说,李玉安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了,在解放四平、天津
和渡江作战中多次荣立战功,但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复员到地方近40
年,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那时他月薪不足100元,要维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艰
难。但他从没有向政府和老部队伸过手。他不仅在战场上是“最可爱的人”,在和平时期也是“最可
爱的人”。
采访结束时,魏老深情地对我说:“当年抗美援朝战争需要‘最可爱的人’,如今,振兴中华仍然
需要‘最可爱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
《时代潮》 (2000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