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有眼光的陈宗烈
作者:乔木 @ 2000-12-02
11月27日 有眼光的陈宗烈
陈宗烈,江苏建湖人,生于1924年11月18日,历任县、地委书记,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副
市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第三检查室主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因病于11月18日
逝世,享年77岁,大前天,江苏省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以及生前友好到殡仪馆向陈宗烈--中共优
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作遗体告别。
余生也晚,等我到这个地方参加工作,陈宗烈已调外地工作,有一年在南京我跟着一个领导坐
着小车跑到他家,见过一面,但印象不深。只知是政协的一位领导,在某某地方当过一把手。
工作阅历渐深,我发现我在那幢办公楼工作了10年的楼竟是陈宗烈任上所砌,可以说是40年不
落后,楼至今还在用着。楼前的主街道成了市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道路40多年还不算落
后。但砌这座楼时,陈宗烈受到了不公正的组织对待,主要是超了计划,我在研究这段地方史的时
候调阅了当时的历史档案,他向上级作了书面检讨。
修这条路也颇受一些群众的指责。我们先看看这条路的历史。据史志记载,最初的这条路的中
段全长1682米,明清时为市区的东西大街,1929年重修时宽2米余,青砖铺面。1938年日军侵入时
街旁房屋被毁,后重建时拓宽到7米。陈宗烈在任上的1959年填平路南市河,后修成40米宽的街
道,路中为14米的快车道,两侧建有2.5米宽、20米长的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为5米宽。这在当时
有群众不理解地说,为什么要修这么宽的街道,我在街这边喊人那边都听不见了,这怎么行呢。作
为一个地方的领导这时多么需要有一点战略眼光。
想想现在我们一些地方的城市有规划但起点不高,设计者或是领导的眼力不够。并不是修路一
定得越宽越好,关键在于要研究问题,合理为好。我儿上学不愿意走那条车人流合流的10米宽的y
路,宁愿绕路。我曾经过这条路吃两个红灯。因为路不宽,上班人流高峰期,第一个红灯时,我刚
到这个人流的后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到我要过街时,这时红灯又亮了。我将这个真实的故事
说给朋友听时他们都笑了。
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发生在陈宗烈家乡的森达集团这几年到上海某地征地办厂,是3万元一
亩,因为批量置地,人家奖励100亩;有大集团到到广州办厂税收是一个月3万元的定额,决不多
收。山东黄河集团为何要海边一隅来办企业,那不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政策优惠吗。你可说我们干
部“不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大帽子,再准确一点是有要眼光。欠发达地区财源不足,若不收足日子
就过不下去,只得收尽刮净,这样容易形成外地企业不来了,越穷越刮,越刮越穷。若有一点眼
光,放水养鱼,有了鸡才有蛋。话又说回来,你政策优惠有可能就会有风险,还不如做个太平官
吧。这样下去,经济怎么能够搞得好呢。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我们很快就要进入新的千年了,新的千年多么需要有一点陈宗烈的
眼光、气魄和胆略。
以此文悼念陈宗烈先生!
乔木于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