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以创新思维建立产业模式
作者:郑千里 @ 2000-12-03
以创新思想建设产业模式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访谈录
蜚声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其“方正”和“紫光”集团喜人的业绩证明了中国高校产业
的一种成功模式。而被国人称之为“科学家摇篮”的中国科技大学,除坚持高质量的教学著称外,也
以自己创新的精神在探索高校办产业的独特模式。第二届高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率团到深圳参加
展会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记者:中国科技大学在我国高校中的综合实力毋须置疑,但
似乎校办产业远没有像北大和清华那样,有类似“方正”和“紫光”这样让人如雷贯耳的集团公司,同
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校办产业方面,中国科大是否比其它名牌大学略显落
后?
朱清时:我想,高校的主要功能和责任无非有3方面,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
推向社会去进行产业化。的确,产业化工作中国科技大学相比起其它名牌高校开展得比较迟,这里
有我们地理位置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思想观念的自身差异。其实,中国科技大学有许多可以值得
转化的成果,有许多加以孕育就可以形成产业的“青苗”,但是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
来,所以现状确是不尽如人意。我们现在正奋起直追,全力推进产业化的工作,参加这次高交会就
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姿态。这次我校参加高交会人员是上届的一倍,展位
也是中科院代表团中面积最大的。过去落后不意味着永远落后。中国科技大学要以创新精神,探寻
建立一种全新的高校产业模式,首先,就要对高校产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高校将新知识、
新技术推向社会去进行产业化,也就是进行成果的转化。我想,高校的成果转化有多种模式,产业
化也有多种模式。高校的长项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精通的是产业链中上游链条的锻造,而它的
短处是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等,弱项在整个产业链中直接与市场衔接的地方。高校
的这些弱项恰恰是地方民营企业的长项。我们不能苛求高校的教授们都能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开
拓。所以,高校成果转化一种较好的模式是产学研结合,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
期实现产业化。国内的人们经常在谈论硅谷,谈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发祥地、策源地,但实际上
人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硅谷创办公司的,大多只是斯坦福大学毕业和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以
及他们的老师,斯坦福大学本身在硅谷并没有创办任何一家公司。记者: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很
多人在谈论创建中国的硅谷时,的确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这个不该忽略的客观事实。朱清时:
如何将中国科技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今年初我带着这个问题到国外考察,走访了那些堪称世
界一流的大学如斯坦福,如加州理工等大学,这几所大学校长的回答都可谓是斩钉截铁:我们大学
把科技成果扩散出去,交由社会,交给公司去实现产业化,并从中获得知识产权,大学本身不办公
司。至于知识产权在公司入股的份额,校方和教授该各占多大比例,则以上两个大学的态度大不一
样,加州理工说校方至少要占70%以上才行,斯坦福校方相对比较开明,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一
定风险,企业要办起来而且能赢利不容易,所以教授个人拥有的知识产权份额可达70%甚至更多。
记者:在校方和教授的股权分配比例上,这两所大学可以说是存在两个极端。是不是因为它们
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之分?朱清时:没有。他们都认为,既然教授是在大学里拿工资的,
所获得的成果就应该是“职务发明”。但或许正是由于斯坦福校方长期执行的宽松政策、对教授们一
以贯之的“豁达大度”情怀,才有了风险投资者趋之若鹜的环境,这样,无形之中造就出了一个硅
谷,造就了一个让世界都感到吃惊的奇迹,真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由此可见,成果转化不一定
就要大学自己去办公司、形成产业。记者:以创新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和产业模式,中国科技大学准
备怎样做呢?
朱清时:有鉴于世界一流大学转化科技成果的做法,也有鉴于我们有的教授对市场经济一时难
以适应的现状,中国科技大学虽然重视教授向社会转让科技成果,但并不一定非要教授去独立创办
或经营公司不可。也就是说,中国科技大学不一定要自己办许多企业,而是要积极地把成果推广、
转移到社会,以期获得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成果转化工作应有所分工,如“产学研结合”就是种
既分工又合作的好形式。高校和企业可以、也必须在结合中取长补短。除了通过自主创办即将上市
的科大创新股份公司,目前,中国科技大学要把成果转化的侧重点放在“上山下乡”。前不久,我们
已经以学校的名义,组织力量与河南省漯河市及贵州省贵阳市政府签订协议,在我国经济还欠发达
的这两个地区城市,分别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贵阳市科技园区和漯河市科技园区。之所以选取这两
个城市,一是当地政府的确对科技有迫切需求,给了我们许多政策的优惠和支持,二是我们不愿凑
人们到东部发达地区合作办企业的“热闹”。美国的硅谷原来并不“热闹”,只是条甚至有点荒凉的峡
谷,但正因为如此,地价和房地产等就比较便宜,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孵化。我们也是看好了漯河和
贵阳科技创业的前景,这里,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有真正的渴望,完全给人以期盼甘霖般的感觉;这
里,创业的投入成本比沿海发达地区低廉很多,新兴的产业早期也容易启动。所以,我们“上山下
乡”或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两个科技园区的具体做法,是由当地政府负责的基础设施建
设,进行招商引资,提供成果进行转化的“温床”,中国科技大学则与入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和项目
的对接,将自己的成果入股到企业,和入园企业共同开拓市场。众所周知,“漯河双汇”的火腿肠单
纯就技术而言,不能说它有多高深的学问,但“漯河汇双”火腿肠的市场开拓能力却妇孺皆知,也是
我们许多教授自愧弗如的。记者:据我所知,有些高校不是没有科技成果和从事成果转化的人才,
只不过是没有形成合力,一盘散沙,要么是“富了和尚穷了庙”,要么干脆“和尚”和“庙”一起穷。
朱清时:的确,在高校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初级阶段,由于政策法规本身的不完善、人们对知
识产权认识的不到位,有种种科技成果或无端流失、或放任耗蚀等弊端。但随着高校对科技成果转
化工作所进行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这些弊端我们都会逐渐加以克服。中国科技大学目
前已在着手健全这些规章制度,一是清理和明晰公司的产权,二是鼓励发明人进行成果转化,三是
制订项目“上山下乡”的优惠政策,四是明确“事企分开”,不再用学校事业经费去投资办企业。我们
已经出台了相关的4个政策文件,相信它能行之有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郑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