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如何浮出水面的
作者:浦玉生 @ 2013-09-10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如何浮出水面的
浦玉生
《水浒传》已家喻户晓,世人皆知;作者施耐庵却记载甚少,鲜为人知,何耶?主要是因为施耐庵
写了一部鼓动造反的书,又是元明清三代官方焚毁的小说,以致施耐庵生前曾坐牢狱,死后其后裔“讳
不肯道”。直到民国以来,思想解禁,才有了施耐庵笔记资料的新发现,特别是1952年文化部的施耐庵
身世调查以来,并在江苏境内发现三处并被列为省、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耐庵与《水浒》的传说列
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耐庵才逐渐浮出水面。
施耐庵什么地方人?笼统地说,施耐庵即是施彦端,是江苏大丰、兴化市一带的人。但若科学表
述:施耐庵故里是泰州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这是因为他家的门牌号码在白驹镇北街33号,也
是施氏宗祠所在地。如从籍贯上说,《辞海》解释“籍贯”有两层含意:出生地、祖籍地。施耐庵出生
地为大丰市白驹镇,祖籍地为兴化市。大丰、兴化是毗邻地区,现分属盐城、泰州两地级市,有的地
方,以串场河为界,仅隔一河,乡俗民风皆同,属苏北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有“锅底洼”之称。
关于施耐庵的文物发现:一是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大丰县大道公
社和瑞大队施俊杰献出《施氏家簿谱》,即《施氏长门谱》。全谱56页,是1918年施耐庵十八世孙满家
和尚的手抄本,记有“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家录,自明及清,相延不坠”等语。该谱明确记
载施彦端,字耐庵为苏迁施氏一世祖。内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施耐庵十四世孙施封撰写的《施氏
长门谱序》,证明了施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家谱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大丰市施耐庵
纪念馆。二是兴化市施耐庵墓,1957年、1982年两次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始建于明初,
重修于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三是施耐庵著书处,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局编《江苏省第
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105页古建筑专栏,有淮安施耐
庵著书处记载,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大香渠巷6号,始建于明代,现在此处有院落一座,房屋数十
间,均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证实了施耐庵在此写《水浒传》,且这些记载与明代
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有诸多吻合之处,特别是记载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也与施氏宗祠门联“吴兴
绵世泽,楚水封明禋”相呼应。
1982年施耐庵研究热,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邀请全国16位专家,对大丰发现的《施氏家簿谱》、兴化
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两件文物发表了鉴定性意见,形成《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报告对此作了细致记述: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1979年8月在江苏省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发现。墓志砖质,长29.5 厘
米,上宽28.5厘米,下宽30厘米,厚5.5厘米,制作粗糙,字体亦欠工整。正面为墓志,背面为墓铭。正
文19行,行21-23字不等。共约400余字。墓志铭砖出土后未及时征集保管,损伤严重,字多磨灭。与会
者除到出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外,还对铭文作了反复辨认,可辨认的大约有“处士施公廷佐墓志
铭……”等160余字。
《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承认它“对进一步研究《水浒
传》及其作者施耐庵具有重要价值。墓志铭表明元末明初在现江苏省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有
一位施以谦之父、施廷佐之曾祖的施彦端”,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我们发现文献记载、民间口碑、出土文物三者是互相印证的。1952年施耐庵(彦端)的调查见诸于
《文艺报》第21期,而从1958年在施耐庵墓南约80米又发现其儿子施让墓,1962年南京博物院派人清理
了施让残墓。1978年发现其曾孙《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出土文物,1981年在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五队
施俊杰献出《施氏长门谱》(国家二级文物),明代杨新《处士施公(以谦)墓志铭》,谱系起自始祖
“彦端公字耐庵”。从“地下史料”碑文佐证了家谱,与家谱所收的施以谦墓志铭日期为“景泰四年二
月”合;家谱所列始祖彦端公,二世祖以谦公和新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所述“曾祖彦端……
生祖以谦”也相符合,出土的文物互相印证,它对研究《水浒传》及其作者生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
料。《兴化县续志》载有施耐庵墓、小传、墓志等,为1952年、1982年、2012年参与施耐庵文物调查的
大多数专家认可。(原载《盐阜大众报》201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