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岛
探索生命之源
作者: @ 2000-12-03
探索生命之源
记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舒德干教授
本报记者杨文斌通讯员杨德生田明钢
在古生物学领域,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苦苦探求的一道难题,它往往因为缺乏可靠的早期
生命化石形态学证据而成为难解之谜。近年来,有一位长期致力于此研究的科学家相继发现了“云
南虫”、“华夏鱼”、“西大动物”、“昆明鱼”等奇特化石,频频撰文,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起源之
谜。他就是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这也是本
届“长江学者成就奖”唯一的获奖者。为此,10月12日西北大学召开科研成果表彰大会,庆贺舒德干
教授获此殊荣。舒教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20万元奖金,同时还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40万元的奖
励。
舒德干6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深造后留校
任教,从此就一头扎进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开始了他探索生命之源的春天。
从1981年开始,他先后多次前往云南澄江,采集回了大量的珍贵化石,最初是进行高肌虫的研
究,尔后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起源及相互演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云南澄江地区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保护区,它因保存有显生宙(地质学上把从寒武纪开始出现的大量无脊
椎动物等较高级生物以后的阶段称为显生宙)最早的、规模最大的软躯体动物化石群而闻名。1996
年,舒教授从采集到的大量化石中发现有一块距今约5.3亿年的、具有许多脊索动物基本特征的奇
特化石并将之命名为“华夏鱼”。并在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Nature》上撰文公布了这一重大
发现,澄清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疑虑,表明脊索动物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初就已出现,将脊索动
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整整推进了1000多万年。
1998年3月,舒德干和同事又在云南澄江发现一块距今约5.3亿年的早寒武世奇特皮鱼形动物
化石并将之命名为“西大动物”。“西大动物”的奇特之处在于其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后部分与原口动
物一致,而前部却与后口动物的咽腔接近,尤其是前端的“双环式”大口的独特构造与比它晚2.5亿
年的晚石炭纪被认为是无颚鱼类的“皮鱼”极为相似。“西大动物”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基本特
征,这一罕见的中间过渡类型化石的发现,为探索这两大类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一
重要科学发现被《Nature》刊登后,使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科学难题的解决渐露曙光。
长期以来,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的记录是4亿多年前的甲胄鱼骨片,但它们对脊椎动物的起源
不能提供有效信息。1999年11月4日,《Nature》以该杂志最高论文规格发表了舒德干教授等人关
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果———发现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昆明鱼”和“海口鱼”,
引起学术界的轰动。舒教授在高倍显微镜前向我们介绍说,“昆明鱼”和“海口鱼”这两种无颚类脊椎
动物形态相似,皆呈鱼形,长约3厘米。“昆明鱼”为活埋标本,保存形态极为完美,除前腹部清晰
的鳃囊构造和组成躯干的“之”字形肌节外,还完好地保存了原始偶鳍和围心腔。“海口鱼”在肌节、
原始偶鳍、围心腔构造上与“昆明鱼”极为相似,但咽腔中已出现了软骨型鳃篮,而且背鳍中也产生
了鳍条,表面它比“昆明鱼”更为高等。“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该成果被我国524位两院院士评选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名列第四;被科技
部评选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名列第三;被教育部评选为“199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
进展”,名列第二。
进化论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学术难题。其中有两个谜团最
为显眼,一是发生在5亿3千万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是人类的起源。而舒德干教授发现
的“云南虫”、“华夏鱼”、“西大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构成了一个系列成果,对于这些谜
团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是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概念的重大修正和对进化论的新发展,形成了前寒
武纪早期生命研究上的里程碑式的进展。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舒教授是个勤勉
型的学者。他说:一个人要有作为,必须有吃苦的决心,坚韧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他的
每项工作,从野外地质调查、化石采集,到实验室化石整修,从鉴定、查阅资料到撰写论文等等,
无一不是亲自动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从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一天十几个小时都
在实验室渡过,毫不起眼的化石,都是他的“宝贝”,化石上的每一细小特征,他都仔细研究,寻找
早期生命进化的真谛。“长江学者成就奖”的获得,使舒德干教授站到了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起点,
而他又在新的科研课题中开始了拼搏。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键环节———尾索动物已
被他发现,不久,一个完整的早期脊索动物演化序列将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