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超山 @ 2013-12-02
我 的 大 学
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只是自觉心里没有底气,因为这与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同名,所以一
直没有勇气拿起笔。犹豫之际,想上网再拜读一下高尔基的作品,又怕相形见绌,受其束缚,只好一次
又一次地打消念头,欲独立思考,不拾人牙慧,讲自己的故事,抒发一点属于自己的情思。
读大学,是我们这代人的梦想。年轻时流行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深,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可
命运却偏偏与我作对。第一年(1979)首次参加高考,我作为当时人人羡慕的阜中尖子班一员,排名前
十名学生,高考中却以距录取分数线相差几分而名落孙山,不甘心的我参加第二年中五过渡班复习,不
料还是以复制上年的结果名落孙山,那时的感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晕”呀!当年,混混沌沌
的我,除了纳闷是不会有其它想法的,多年后回想起来,感慨就是我在《天命之年随想》中写的一名
话:“本来我是不相信命的,现在信了”!
第二次高考失败后,恰逢社会全民大招工,家有兄弟姊妹七个的我,加之父母的意志,是绝对不能
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成人了得自力更生,不再给父母添麻烦,于是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县糖
果糕点厂。进厂后,虽自感“满腹经纶”,却做着只需读三年级书就能做的粗笨工作,但却没后诲过,
思忖着自己毕竟是全民固定工,一种工人阶级伟大的荣耀还常在心头闪烁呢。后来听说,我们中五过渡
班一位叫周国灿的同学,持志不渝复习五年,最终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心情真是复杂,转而一想感到
自己能为父母减负就是最大的快慰了,毕竟自己下面还有几个弟妹呀。
当然,这也并不是我不进取和没出息,那个年代懂事的孩子也只能如此考虑。进工作单位后,我的
思想观念还是随着时代脉搏变化的。始初以能成为一名工人阶级自豪,拼命干活、学技术,出力流汗争
刮目,碰壁无果后也受社会风气影响,以大家见面吹牛时那个工作轻松、收入超人为能魅,再后来以能
谋个脱产坐科室的位置为荣耀,最后还是回归到始初的追求,还是读大学、拿文凭,靠知识来改变命
运,做个知识分子阶层。
然而在本单位,一大帮小青工,要争取到在职入学深造的机会毫无把握,怎么办?还是“学好数理
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启发了我,于是就缠着当时还有一点社会能量的老爸帮调单位,圆自己的
上学梦,终遂心愿得以报考电视大学。可当年江苏电大只招文科,我可是学的理科呀,慌神之余只得临
时抱佛脚,补学从没接触过的史地课程,最终竟还以全系统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盐城电大市直商管八三
四班,至今还为当年史地只考了30分汗颜呢。
上大学的梦虽圆了,但入学后的心理负担却是极其沉重的。脱产到盐城供销干校电大班学习,父母
寄托着一片厚望,为我准备了皮箱等饯行用品,拎着那只皮箱,我有一种被破釜沉舟的感觉,要替父母
争光,为自己争气,必须满载而归,完成学业,拿到文凭,心中的压力沉甸甸。毕竟开弓是没有回头箭
的,只有奋发努力了,不能让我身后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无数双眼睛失望,我自己也丢不起这个脸。
电大学习是艰苦的。20多门课程除了看电视、听录音,就是听聘请的辅导老师讲课,还有就是自己
修读课外参考书目。每学期的考试内容,压根就没有复习范围,丝毫没有一般大学直接由上课老师出题
近亲考试的味儿,管理模式也是次次如同高考,为过关学习时还真不敢懈怠。对每门课都得精心学习,
下硬功夫,掌握体系,每章每节精读,日上听课,晚上温习,夜里回放,复习时深入思考,篇章节串
联,将各种问题以填空、判断、简答、论述的形式拎出,在头脑中过电影,以防遗漏闪失。于是,一学
期下来,教材都被我们翻得几乎纬编三绝了。最释放的感觉是每学期考完试,心有底气的我们,都会放
弃学校的浴室,舍近求远到市面上的商业浴池享受一下,泡在热水里懒得出来,让蒸腾的浴水将一学期
来郁积的心理压力全部驱散,堆砌的身体疲劳尽数化解。等回到学校,归心似箭的大家连饭都不思到食
堂吃,立即收拾行装,赶往车站买票回家,学生宿舍顿时成了候鸟迁飞后留下的空巢。
毕业论文写作,最让人烦恼,但终还是水到渠成,当然这都得益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锻炼。
刚入学时,注重的是啃书本、学知识,再后来就是自觉注意能力培养了,三年里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
帮助每位同学将知识向能力转化发挥的作用不小。一分钟演讲,启发了我的思维,锻炼了我的胆量,克
服了怯场毛病;组织到便仓赏枯枝牡丹,集体行动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改变了不合群的气质;远足春
游大纵湖,平生第一次随同学骑了90里的自行车,磨练了坚忍不拔的意志;轮流担任班刊《电大短笛》
编辑,塑起了我认真负责和慎密治学的风格,开发出心中对创作兴趣的处女地;集体课题研究征文比
赛,养成了我关注学术动态和观察、搜集资料的习惯,开阔了我的思考视野。正鉴于此,最后写毕业论
文也就不再是难题,殊不知离毕业还有好几个月,我的一篇一万多字的《浅谈用法律手段管理商业》毕
业论文就已脱稿,顺利通过指导老师和评委的考核答辩。成果出来了,必须要发挥出它的最大效应,我
就将其缩写成3000多字的稿件向外投送,最终竟被全国知名学府、权威杂志黑龙江商学院校刊《商业研
究》刊用,还得了30元稿费,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一个月工资呢,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于言表。有趣
的是那个时候稿件寄发时,并不用贴邮票付邮资,只要在信封上注明“稿件”字样,交予邮政局就行
了,真是不可思议。
几年的大学学习,拿了个文凭,虽然它在以后个人发展中并没能显示出预期的含金量,但回想起
来,几年书念的还值。起码说有以下几点:遂了一个青年读大学的人生梦;结识了一批有作为的同学;
打开了一个涉猎外面更大世界的心窗;掌握了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把它
当一份无形资产珍藏吧。
(作者:朱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