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 2014-06-17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2014年04月22日《人民日报》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中国作家协会
前 言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
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
优秀作品,文学评论更加活跃,文学活动成效显著。
一、文学创作
1.小说与网络文学
2013年,小说家们凝视民族生活的过去和现在,细致梳理壮阔丰盛的中国经验,在人民的梦想和奋斗
中认识和表现时代的变化发展,长篇小说创作硕果累累,中短篇小说创作生机盎然。
贾平凹的《带灯》以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观照社会现实,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知青”一代的精
神史,苏童的《黄雀记》在世事的映照下揭示人心的隐秘。王蒙最初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这边风
景》,满怀激情、体贴入微地描绘特定年代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体现出对共和国历史的深情珍重。黄永
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以古老的故乡思维生动展现上世纪初叶的边城画卷。林白的《北去来
辞》、项小米的《记忆洪荒》、王华的《花河》、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马原的《纠缠》、徐小斌的
《天鹅》、张浩文的《绝秦书》、艾伟的《盛夏》、红柯的《喀拉布风暴》、须一瓜的《白口罩》等长篇
小说,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
70后作家纷纷推出长篇新作,是年内引人注目的现象。乔叶的《认罪书》、田耳的《天体悬浮》、徐
则臣的《耶路撒冷》等,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中深入剖析人的精神状况,表现出直面现实、刻画灵魂的
雄心和能力。颜歌的《我们家》、七堇年的《平生欢》、冬筱的《流放七月》、鲍鲸鲸的《等风来》等,
展现了80后、90后作家的长篇创作成就。
中短篇小说创作始终处于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一个普通青
年的悲伤蕴含深广忧思,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在叶弥的《亲人》、铁凝的《火锅子》、蒋韵的《朗霞的西
街》、计文君的《卷珠帘》等作品中,作家们富于想象力地探索和确认美与善、爱与信;陈应松的《去菰
村的经历》、邓一光的《轨道八号线》、鲁敏的《小流放》、陈谦的《莲露》、蒋一谈的《故乡》、肖江
虹的《蛊镇》、李佩甫的《寂寞许由》、陈河的《猹》、马金莲的《长河》等,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时代
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中国与世界。蒋峰的《手语者》、星河的《聚铁铸错》、陈继明的《陈万水名
单》、小白的《特工徐向璧》、石一枫的《三个男人》等,为表达丰富深微的中国经验做出了曲径通幽的
探索。张嘉佳在微博上发表讲述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睡前故事”,结集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显示了
新媒体为小说创作和传播提供的新的可能性。
2013年,玄幻、仙侠和都市类小说继续居于网络文学主流。唐家三少的《绝世唐门》、烽火戏诸侯的
《雪中悍刀行》、辰东的《完美世界》、方想的《不败战神》和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等作品广受读者
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动、读者的分众化趋势、有关方面的扶植和引导,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创作。网络作
家的写作和发表方式发生值得注意的变化,江南的《龙族》系列、萧鼎的《诛仙2》选择了线下写作出版
路径,小桥老树的《侯海洋基层风云》则采取了先出版,再上网连载的“双轨制”。这表明,部分作家正
克服每日更新的急迫,回归耐心、沉着、精益求精的写作。
2.诗歌
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巨变对诗歌构成了重大考验,也为诗歌敞开了广阔天地。2013年,诗歌与现实的
关系、诗人的担当意识、诗歌的思想性等问题持续成为诗歌界讨论的热点。年内出现了孙文波的长诗《长
途汽车上的笔记——感怀、咏物、山水诗之杂合体》、小海的长诗《影子之歌》、刘年的组诗《虚构》、
荣荣的组诗《声声慢》等一批具有现实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高缨诗选》和翟永明的《行间距》、沈
浩波的《命令我沉默》、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潘维的《水的事情》、宋晓杰的《忽然之间》、侯马的
《他手记》(增编版)、江离的《不确定的群山》、柏桦的《一点墨》、刘川的《打狗棒》、张执浩的
《宽阔》等诗集呈现了诗人们活跃的探索和创造。山东、浙江、云南等新锐诗人群体的崛起引起广泛关
注,诗刊社推出《第29届青春诗会诗丛》,15部诗集展示了青年诗歌创作的最新收获。以北京的“我们”
为代表的写作群体带动了散文诗创作的新变。
旧体诗词在继承和创新中力求表达新的时代经验,实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显示出日益
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相关社团组织达2500多个,创作群体扩展到大中学校园。
诗歌如何有效地重建与读者的密切关系,这是近年来诗歌界不断探索的课题。2013年,新媒体平台、
诗歌网站与纸媒的互补日益紧密。国内第一个诗歌跨界传播基地在深圳问世,结合电台、影视、网络、移
动客户端的“第一朗读者”活动,“为你读诗”、“睡觉前读一首诗” 等微信公众号和“新诗实验
课”、“诗歌来到美术馆”、“中国诗电影”等活动,推动了诗歌的大众传播。
3.散文
2013年,散文家们在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中,承载着人生与文化之“道”。
陈忠实的《儿时的原》、鱼禾的《父老》、塞壬的《悲迓》、周晓枫的《盛年》、王巨才的《沉重的
负债》、邓友梅的《我走过的道路》等,在对记忆的珍重抚摸中领会生命的幽暗与明亮。王小妮的《我们
的存在感》、刘亮程的《新疆无传奇》、张炜的《谈简朴生活》等,打开了深广的思想空间。祝勇的《永
和九年的那场醉》、詹谷丰的《书生的骨头》、余秋雨的《从一帧照片想起》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情回望和礼敬。
年内出现了一批引起广泛关注的散文集或长篇散文,作者把自己全身心地放进作品,在行动、观察、
回忆、思考中呈现丰赡多彩的精神世界。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满怀激情地追忆前辈的
革命生涯,焕发着理想和信仰的光芒。胡冬林长年在荒野中凝视生灵,他的《狐狸的微笑》是“生态写
作”的重要成果。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透过历史的镜片打量着沁河两岸的乡镇,苏宁的《一座消
失的村庄》是正在逝去的乡土物质生活的档案,而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同样表达着时代巨变中的绵长
乡愁。柴静的《看见》是十年央视记者生涯的记录,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在自我审视中
展现锋利的文化态度,陈平原的《花开花落中文系》和李辉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则是从个人
记忆出发反思和梳理文化脉络的努力。
随着微博、微信成为散文写作的新空间,年内出现了“微散文”的概念。《光明日报》两次以专版刊
登选自微信的“微散文”,《一个北京导游眼中的藏族人》、《太空授课还带来了什么》、《老板,您能
请我父亲吃饭吗》等显示了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的独特力量。
4.报告文学
2013年,“中国梦”是报告文学最为突出的主题。作家们满腔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
践,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力量和情感热度的优秀作品。何建明的《江边中国》,生动展现了一个村庄实现
小康梦想的变革过程。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一户中国农民的百年历史》,蒋巍的《中国能源的“秘
密武器”——神华集团“煤制油”揭秘》,李春雷的《我的中国梦》,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
军报告》,裔兆宏的《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陈新的《蛟龙探海》,李玲修、王鼎华
的《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郝敬堂的《芳草地》,黄传会的
《国家的儿子》等,刻画了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众多追梦者的鲜明形象。
直击重大民生和社会问题,是报告文学的重要支脉。靳怀堾的《悲壮三门峡》,秦岭的《在水一
方》,一合、薛景辰的《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卞毓方的《寻找大师》,吴恒的《舌尖上的安
全》,王敬东的《“囚犯”的救赎》,赵德发的《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等,体现了作家们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普通劳动者历来是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丁燕的《工厂女孩》,呈现了80、90后女工们艰难而顽
强的生存状态,向思宇的《中国代课教师》为数十万无私奉献、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代课教师立传代言,
贺小晴的《艰难重生路》关注汶川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问题,触及人性中最痛切的层面。
传记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作家出版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性工程,首批推出庄子、王羲之、施耐庵、顾炎武、曹雪芹、梁启超等10铂写作者包括王充闾、周汝昌、
徐刚、杜书瀛、陈世旭、何香久等著名作家。施昌学的《海军司令刘华清》、张艳茜的《平凡世界里的路
遥》等,也是值得关注的传记作品。“凡人自述” 大量涌现是年内一个重要现象,沈博爱的《蹉跎坡旧
事》、赖施娟的《活路》、周国忠的《弟弟最后的日子》、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姜淑梅的
《乱时候,穷时候》等,都是普通人的自述,以个体的生命痕棘为百年中国历史提供了平实而意味深长的
注脚。
非虚构写作方兴未艾。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记述和反思康巴地区的隐秘历史,具有强
劲的思想力量。徐怀中的《底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越南战争,是宝贵的历史证言。刘广雄、李海啸的
《闯海记》,张培忠的《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叶广芩的《张家大哥》,卜谷的
《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马娜的《滴血的乳汁》,赵富海的《南丁与文学豫军》,张雅文的《百年钟
声——香港沉思录》,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等,都跨越文体界限,探索纪
实写作新的艺术空间。
5.儿童文学
2013年的儿童文学,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态势,涌现出一批兼具儿童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
作品,迅捷而密切地呼应着广大少年儿童不断变化的阅读期待。
彭懿的“我是夏蛋蛋”系列、高洪波的“小猪波波飞”系列、张之路的《拐角书店》、殷健灵的《致
未来的你——给女孩的15封信》、龚房芳的《注意女王》等,以或写实或幻想的笔触展现当代“中国式童
年”的绚烂风貌,深切关照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曹文轩的“丁丁当当”、杨红缨的“笑猫日
记”、晓玲叮当的“超级笑笑鼠”等深受小读者喜爱的作品系列年内均有新作,持续推动着儿童文学写作
与出版的“品牌化”、“系列化”。陈诗哥的《一个故事的故事》、张景睿的《冬末深夜天空味道的蛋
糕》、汤汤的《看戏》等,显示了儿童文学新人探索创新的充沛潜能。
温习童年,温暖当下,是年内儿童文学的显著主题,形成了“童年回忆性书写”的热潮。常新港的
《青草的骨头》、陆梅的《格子的时光书》、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王安忆的《放大的时
间》、迟子建的《会唱歌的火炉》、赵丽宏的《童年河》等,以对逝去童年的诗性回望,把个体经验提炼
为可与今天的孩子亲密交流的共同体悟。更多作家跨界介入儿童文学写作,使儿童文学更充分地分享当代
文学的整体经验,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丰富和扩展。
二、文学评论
1.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2013年,评论家们更加自觉地体认文学评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一些重要文学现
象和文学理论问题做出鲜明有力的回应,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国作协创研部召开全
国散文创作会议,评论家们对散文创作面临问题的讨论,在散文界引起广泛共鸣。张江的《当代诗歌的断
裂与成长:从“诵读”到“视读”》,反思当代诗歌的发展,重提诗歌“大众化”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
针对性。南帆的《文学,家族与革命》、雷达的《重新发现文学——论当今文学的自信力》深入论述文学
的思想史意义和文学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价值。董学文的《文艺理论和批评需要改进文风》、贺绍俊的
《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张莉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孙犁》,探讨文学批评如何改进文风,重建
与作家、读者的有效关系。欧阳友权的《当下网络文学的十个关键词》、谢志远的《商界小说中的“商业
场域”探析》等,力求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方卫平的
《商业文化精神与当代童年形象塑造》对儿童文学的现状和问题做出了具有理论深度的分析。
2.紧随“走出去”步伐,深化中国故事研究
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评论界持续深入地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
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标准与途径等问题。陈思和的《在讲故事背后——莫言
〈讲故事的人〉读解》、陈晓明的《“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李建军的《直
议莫言与诺奖》、谢有顺的《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程光炜的《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等,对如何增
强中国文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展开了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争鸣。当
代文学翻译和海外传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熊修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因素分析》、崔涛涛的
《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吴赟的《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
界的译介》、张元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王侃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漫议“西
方”、“现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体系的调整》、刘江凯的《通与隔——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问
题》、叶子《猪头哪儿去了——〈纽约客〉华语小说译介中的葛浩文》等一批探索性成果,有助于在国际
视野中深化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解。
3.积极介入文学现场,提高文学评论公信力
评论家们积极介入文学现场,追踪当代文学发展,对新推出的文学作品展开讨论和争鸣,呈现建设性
的、鲜明尖锐的评论风气,提高了文学评论的公信力。姜涛的《“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
读札记》、吴义勤的《“贴地”与“飞翔”——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刘复生的《掘开知青经验
的冻土——评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等文章,对作品做出了敏锐的阐释和判断。张定浩的
《〈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霍俊明的《〈第七天〉与当下小说的“现实”困境》、金赫楠
的《〈第七天〉:盛名之下的无效文本》、黄惟群的《缺乏理性张力的〈炸裂志〉》、马明高的《脱缰的
狂奔与直露的焦灼》等,对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等作品直抒己见,显示了文学批评的
思想锋芒。
4.青年评论家迅速成长,评论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随着70后、80后评论家的成长和崛起,评论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国作协创研部举办80后批评家研
讨会,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青年批评家丛书,杨庆祥、李云雷、梁鸿、张莉、房伟、霍俊明、周立民、
刘涛、刘大先、刘志荣、何同彬、李丹梦、张立群、张丽军、金理、郭冰茹、黄平、傅强、曾一果等中国
现代文学馆第一、二批客座研究员,已成为评论界的活跃力量。这些青年评论家大多受过完备的学院训
练,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时代变化和新的文学、文化现象高度敏感,如张丽军的《未完成的审美断
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黄平的《〈小时代〉:物质吞噬人性》、杨庆祥的《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
的困境》等文章,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品质和犀利的问题意识。
三、文学活动
1.认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作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文学界思想实际,加深理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于文学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
强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坦诚开展批评和自我
批评。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制定方案,逐项整改,建章立制。各地各行业作协认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各地各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2.成功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2013年9月27日,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青年作家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总结近年来青年作家的创
作成就,研究推进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文学创作的举措,取得圆满成功,产生了积极反响。
围绕青创会的召开,中国作协就当前青年作家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鲁迅文学院举办了两期以“作家
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青年作家专题培训班,中国作协创研勃展了“青年创作系列研讨”。各地作协通
过启动扶植文学新人计划、出版青年作家丛书、举办研讨班等形式,加大对青年作家的发现培养力度。
3.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
中国作协正式启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以多种方式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举办了以“中国
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为主题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鲁迅文学院与8个省区作协合作举办创作培
训班,培训来自39个民族的312名作家、翻译家。重点扶持了少数民族作家的90个创作选题,编辑出版了
《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首批19卷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萃》11卷。
4.举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
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及颁奖年内举行。继续贯彻评奖改革的精神,实施大评委制、初终
评一贯制、实名投票制,保证了评奖的公平公正。本届参评作品数量为历届之最,20名获奖者有16人是首
次获奖,充分展示了我国儿童文学繁荣发展、新人辈出的态势。
5.加强联系网络作家,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中国作协进一步完善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重点文学网站的引领和示范
作用,加强与网络作家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措施。分别与广东作协、盛大文学联合召开研讨会,
加强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分析研究。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六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在中国作协支持下,中文在
线成立公益性网站中国网络文学大学,对网络作家进行网上培训。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作协通过举办网
络文学大赛、设立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基地等活动,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6.积极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2013年,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中国作协组织出访团组25个,加强了与南非、冰岛、西班牙、
英国、加拿大等国文学界的友好交流。铁凝主席率中国作家团参加了伊斯坦布尔书展并访问越南,产生了
积极影响。中国笔会中心召开会员大会,健全了领导机构,并派团赴冰岛参加国际笔会年会,取得良好效
果。成功举办了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库切出席的第二届中澳文学论坛。中国作协继续大力推
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开始实施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向33部作品提供了资助,并与国
务院新闻办和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
结束语
2013年的中国文学,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
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进,时代召唤着文学,向文学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行,努力创作出更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梦提供丰沛的正能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