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
作者: @ 2014-12-29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
2014-12-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1次出访31个国家,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六
大洲,并在13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国家主席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维
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是大国“大外交”的一种大手笔。这些署名文章,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内涵
丰富、信号清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功能和价值,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对外宣传效应。
纵观这13篇海外署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及特点,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
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语言风格在另一个领域、另一个主场的延伸、拓展和体现,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
领导风格、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领导风格、语言风格独
特而重要的视角。这里,特就其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作一探究:
一、既讲“中国故事”,又播“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经指
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
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就是讲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是“怎么走来的”,现
在“怎么样”,要“往哪里去”?讲她所走的道路、她所确立的制度以及她所秉持的理念,这里面包含着
讲清楚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讲清楚她“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等等。讲中国故事是
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主基调、主旋律和主线。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都会着力去阐释中国的发展状
况,从中播撒“中国智慧”。比如,他发表在法国《费加罗报》上的文章就写到:“当前,中国已经进入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正在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致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
章又讲到“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其中,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在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中,
他还经常引用中国古诗词、先贤哲人语录,比如,他用“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来表明自己访欧“是为和平而来”;用“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来感悟中法关系50年的发展
历程;用“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来强调要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倡导中欧
要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和马尔
代夫关系;用“中国古话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来表达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友谊;用“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来倡导中澳关系要遵循的原则,等等。在他署名文章中还有
不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
就越大”,等等。这些先贤哲人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哲理,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和象征,是一个“文明古国”
和“文明大国”所特有的底蕴,包涵和充满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二、既凝聚共识,又解惑释疑。随着中国这个“大块头”持续快速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多地引发外界
的联想、揣测和猜疑,甚至还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质疑和打压,这既是中国自身“成长的烦恼”,
也是世界对中国所折射出来的“心理无奈”。面对这种状况,特别需要解惑释疑,去积极主动地发声,发
现和寻找彼此的契合点,搭建起思想认知的桥梁,系上情感交融的纽带。习主席一篇篇海外署名文章,就
是一座座桥梁、一条条纽带 。在出访国主要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出访国乃至整个国际社
会传达讯息。在这些重要信息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阐述式,即从正面阐述中国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
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比如,他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撰文告诉人家,中国的周边外交方
针、政策和理念就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亲、诚、惠、富”;又比如,
在习主席的文章中讲的最多的是“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而且每每讲到中国梦时,又往往推己
及人,都会自然而又巧妙地与对方国家的标志性发展战略作对接。他在讲“中国梦”的同时,就分别提到
过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韩国的“第二汉江奇迹”、法国新的法国梦、德国“工业4.0”战略、斯里
兰卡的“马欣达愿景”、“印度故事”,等等,这种既以我为主,又推己及人的话语表达,很容易找到思
想共识和情感契合,达到同频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另一种是解答式,即针对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疑
虑乃至敌意,表明立场、态度和原则。习主席反复讲中国梦,其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讲“中国梦”来告
诉国际社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中国梦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给他国带来怎样
的好处,消除他国对中国产生的忧虑,是一种内外相通的表达。另外为消除外界的担忧,他还用“狮子
论”来阐述中国的特性:“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他还说
欢迎各国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坦诚中国是一个“大块头”,但这个“大块头”不会“挡了别人的
道”,等等。这些文章特意选择在“当地权威报纸”上发表,可以说是出访前对国外媒体“种种分析和猜
测”的“很好回应”。特别是“中国梦”,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主题,尤其需要向外界传达,以达
到对内凝聚共识,对外解惑释疑的目的。
三、既让故事讲理,又用数字说话。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继续延用和保持他善于讲故事、举事例,摆
事实、引数据的风格与特点,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习主席曾说,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好。他发表在比
利时《晚报》上的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我曾看到两个故事”,然后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
这些故事中“让我感受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他发表在马尔代夫《今晚报》上的文章,也讲述
了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伏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来华的故事,以此
说明中马友谊来往源远流长;他发表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的文章讲述了两国高僧法显开启千年佛
缘、郑和七次远航的历史纽带、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以及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
助的感人佳话;他发表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上的文章,生动列举了被誉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
亚眼科大夫格拉翰姆为中国多名眼疾患者进行手术,而当澳大利亚多地遭受严重火灾时,中方迅速向澳方
提供火灾卫星数据,施以援手,留下了许多两国友好来往的佳话。他发表在《新西兰先驱报》上的文章,
生动地写到:“提及中新关系,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幅动人的画面”,随即讲了两国人民在危难关头
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事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它往往带给人温暖,触动两国
人民的情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既“走心”又动心。在让故事讲理的同时,又用大量数据去支
撑,这在习主席海外文章中也随处可见。他在回顾50年来中法关系时,一连用了七个“第一”,把中法关
系的高质量一下子凸现出来;他常常用两国间的航班数、人员往来数、经贸发展数据等来描述两国人民你
来我往的亲密程度,比如,他的文章写到:中法每周有近60次、中德每周有70多次航班往返、中韩每周有
多达800多个;又比如,中德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走来走去,中欧“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达到550多万人
次、互派留学生27万多人”,“去年,中韩人员往来达822万人次,不出两年,我们就有望迎来年度人员
往来千万人次”,中蒙“两国人员往来约130万人次”,中国和印度“去年,两国人员往来达到82万人
次”,中澳“2013年两国人员往来突破150万人次”;经贸数据更像一串串音符,流淌在每一篇文章的字
里行间,在论述中国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年的经贸往来时都盘点列
出了一大串数据,比如,他写到中德两国“迄今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
在德国站稳脚跟”,“两国政府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顺畅”,等等。正如习主席自己文章中所说
的,“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友谊和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更多的丰富的商品、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
的学习机会。”故事、事例、事实和数据,让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充满力量,更添魅力。
四、既搞“顶层设计”,又兼“具体施工”。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一国一地就是去确定大的原则、
明确大的方向、澄清大的是非以及规划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便是“顶层设计”。在习主席的署名文章
中,常常会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及发展,提出诸多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描绘出愿景,比如,他在韩国
《朝鲜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就未来的中韩关系,鲜明地提出要做到“4 个坚持”,即坚持睦邻友好,增
强相互信任;坚持互利合作,强化利益融合;坚持和平稳定、守护共同家园;坚持人文交流,搭建友谊桥
梁。又比如,他在蒙古国《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蒙关系发展,提出了“四点愿
景”,即中蒙应该成为可信赖、负责任的战略伙伴;可共享、谋共赢的互利伙伴;可交心、常往来的友好
伙伴;可携手、促和平的合作伙伴。再比如,他发表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的文章,规划了两国的
未来,即要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互利共赢的发展伙伴、相互支持的坚强后盾、相知相亲的真挚朋友。
还比如,他在印度《印度教徒报》上撰文,提出两国应该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
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在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撰文,提出双边关系的美好未来,就是努力打造利益交
融新格局、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提升多边协调新层次,等等。这些“坚持”、“愿景”、“经验”和规
划等,都是一种着眼未来、面向今后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他在蒙古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撰
文中提到的“一带一路”的构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构想,都是双边乃至多边“顶层设计”的大手
笔,眼光长远、胸襟开阔、气势豪迈。大手笔的实现离不开“具体施工”去推动,需要一笔一笔地画、一
件一件地落实。讲到中法关系时,习主席就明确提出当前“要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
化、新能源、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互利合作,加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步伐”;推动中蒙关系要“在
铁路、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矿产开发和深加工等项目上合作,包括“互办文化周、举办中蒙友好交流知识
竞赛、中蒙歌曲演唱大赛、汉字书法大赛、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活动”;中国和新西兰“双方应该巩固农
牧业等传统领域合作基础,同时不断打造新的合作亮点”,突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
新西兰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取长补短、互为所用”,等等。在这些无论是
“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施工”中,都是经贸“唱戏”、人文“奏乐”,以经贸往来为经,以人文交流为
纬,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完整的双边、多边发展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