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天下一轮春秋月.水泊梁山的英雄世界
作者:党建/浦玉生 @ 2018-03-05
书名:天下一轮春秋月
编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 编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书号:978-7-01-017774-8
内容简介
《天下一轮春秋月》是《党建》杂志近年发表过的文化散文之辑录,余秋雨、冯骥才、贺捷生、铁
凝、张抗抗、何建明、丹增、阿来、李存葆、王宗仁、张海迪、梅洁、吴为山等联袂推出。
该书由三个篇章组成:《仰望篇——那些站在高峰上的历史文化名人》;《品味篇——那些滋养心灵
的名篇佳作》;《铭记篇——那些文史留名的文化大家》。
在书中,您会看到苍茫的丝路,沉浮宦海的鸥鸟,在吟唱的鸣沙山,属于窦娥的六月雪,超越人间世
的“逍遥游”;
在书中,您会悟到颜真卿的忠魂正气,顾炎武的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忧乐沉吟,齐白石的中国风骨,
老舍的平民情怀;
在书中,您会读到臧克家《笔下的“老哥哥”》,余秋雨《伺母日记》,陈忠实《原下的日子》,丹
增《生命中的哈达》,贺捷生《远去的马蹄声》,阿来《祭拜阿尼玛卿雪山》,王宗仁《用生命筑起的高
地》;
在书中,您还能追忆到远在天堂的冰心,长眠在听涛山的沈从文,神禾原上的柳青,白洋淀里的孙
犁,融入黄土地的路遥,魂归故里的赵树理……
该书内容厚重,文笔清新,具有不可多得的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目 录
仰望篇
那些站在高峰上的历史文化名人
003 读一首浩然正气歌/沙林
012 超越人间世的“逍遥游” /王充闾
021 不随落叶舞西风/李春雷
028 品不尽的奇伟秀拔/权海帆
037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毕宝魁
043 碧空长共暮云愁/郭晓晔
050 那片属于窦娥的六月雪/乔忠延
059 水泊梁山的英雄世界/浦玉生
068 一峰独秀群山环拱/谢柏梁
074 穿越历史风尘的书生意气/陈益
083 “拥绿园”中竹林翠/忽培元
092 研血成字绘红楼/周汝昌
101 沉浮宦海的鸥鸟/何香久
品味篇
那些滋养心灵的名篇佳作
113 我的文化山河/余秋雨
121 断裂的爱/余秋雨
131 伺母日记/余秋雨
139 原下的日子/陈忠实
147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陈忠实
153 年画: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创造/冯骥才
161 父亲的体温/何建明
169 生命中的哈达/丹增
177 祭拜阿尼玛卿雪山/阿来
183 毕竟这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陈祖芬
190 呼伦贝尔的文化品格/李存葆
199 用生命筑起的高地/王宗仁
205 白色的鸟蓝色的湖/张海迪
213 远去的马蹄声/贺捷生
221 永远的韩家洲/梅洁
227 我把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许渊冲
236 君子不独乐/张抗抗
241 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像/高莽
247 一个伟大灵魂的召唤/吴为山
252 丝路苍茫/和谷
260 跪天跪地跪爹娘/焦波
铭记篇
那些文史留名的文化大家
269 穿越语言的疆界/铁凝
275 传递文学的红石竹花/铁凝
282 醉在红楼/王斯敏
288 炽热的平民情怀/姬喆
296 苦把流光换画禅/董夏青青
303 一条小溪的奔流/周明
311 吾道长悠悠/钱晓鸣
316 云烟往事也留影/王锦慧
324 神禾原上柳色青/和谷
333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李舫
338 摇曳秋风遗念长/金辉
344 茫茫太空一颗星/严海建
350 秋是怀人的季候/王丽
356 活在国图岁月中/郭改云
362 黄连树根作洞箫/伊凡
371 《儒藏》春秋/李娟娟
377 故宫的活字典/周瓦
384 让农民傲立文学殿堂/歌吟
390 依偎在黄土地怀抱/厚夫
395 骨气昂然的文化担当/华光
403 “秦俑之父”的半生守候/郭梅
409 如山峦之有云烟/王能宪
415 鸣沙山在吟唱/王杨
部分内容
研血成字绘红楼
周汝昌
中国的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积其至丰至厚,积到旧时代最末一个盛世,产生了一位特别特别伟大的小
说家曹雪芹。
这位小说家,自然不同于一般小说作者,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
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
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
素养极高深,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
镜”——在此镜中,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
1
曹雪芹的家世既辉煌又奇特。这一氏族的特色是“诗礼簪缨”,文武全才。
自努尔哈赤入关建立清朝之后,曹雪芹家成为皇家奴仆,隶属“内务府”的正白旗籍。从此,世代为
奴,身为“下贱”。由于曹雪芹的曾祖母孙夫人是康熙大帝的保姆(宫廷的“教引嬷嬷”),她的劳绩,
是康熙日后始终百般照顾曹家的关键因由。由此,她的丈夫曹玺(曹雪芹曾祖父)得以到江南江宁府(今
南京)去做织造监督,而且先后共达三代四人,历时几近60年之久。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直接关
系着曹雪芹的身世、禀赋、才华、命运,更是他创作小说的真正渊源。
曹雪芹是处在众多“交叉点”上的一位奇特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错综复杂地重叠着这些“交
叉”:古、今,南、北,满、汉,旗、民,兴、亡,荣、落,贵、贱,悲、欢,离、合,爱、恨,喜、
怒,雅、俗,庄、谐,贤、愚,痴、黠……以此之故,他阅历丰富,感受非凡。他的哲思,混茫着世界、
人生;他的才华,潋滟着千汇万状。
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
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
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荷担,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你可以一一地
从《红楼梦》中,从曹雪芹笔下,寻到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写照!曹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早已满化的曹氏家庭,对妇女的观念与中原和江南的汉人有异,而曹雪芹正是在他一身承受满汉两大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的强烈激荡和反省中,感到了妇女处境与命运的巨大问题,因此立意要写一部“闺友闺
情”的鸿篇伟著。他有意贬男赞女的思想原因很多,但是满族文化中的妇女地位与作用,特色与美德,肯
定是众多原因中的重要一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特别注重礼节礼教,而且都是浓墨重彩,详细交代座次、辈分、亲疏、内外的
一切礼仪,有条不紊。这种礼,由于来自古老社会中,带着显著的封建性,但是同时又表现着满族的一种
美德,即重人而克己,谦虚而诚敬。无礼,不知礼,不讲礼,不以昧礼为可耻,是一个民族素质堕落的可
悲现象。
3
《红楼梦》形式体裁是一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而内容实质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曹
雪芹以女娲的神话古史的故事作引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天、地、人、物四者之间的关系;“人”
的起源;人具有“灵性”的两大表现;感情与才华的问题;才之得用与屈抑(浪费人才);情的真义与俗
义的问题;情与“理”“礼”的矛盾统一的社会道德问题……都可以在这部伟著中找到观照与解答。
中华的先民哲士,以天、地、人为“三极”。此三者各有“性命”,而各有其“才”之蕴涵(内在能
量)。我们中华的一种文化思想称为“三才主义”。三者之中,人为万物之灵,所谓“天地之心”者也,
故人之“才”亦即天地人合一的最高级智能显示。
曹雪芹选中了一块石头的经历而叙写,成为一“记”。
石本为物,物与人是对待的“双方”,但曹雪芹认为,物经娲炼,也能“通灵”,即有生命,有知觉
感受,有思想感情——物与人可以相通的。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博大的哲思。
曹雪芹又认为,在“灵性”的诸般功能体用中,以“情”最为根本,最为珍贵。是以书中于开卷不久
就特笔表明:“大旨谈情”。但因“情”是抽象的,无法成为故事,于是便又以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情
节来抒写这个特别可贵的“情”。
曹雪芹自称的“大旨谈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
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他
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假如对待
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
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大旨谈情”,就是人的心田心地,为人忘己的诚心痴意。孔子讲“仁”,归属于社会伦理人际关
系;曹雪芹讲“情”,转化为诗情画意文学艺术的审美性修养,即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素养、品格品味的
高度造诣。
所以,在曹雪芹笔下,不再叫作什么仁义道德,而叫作“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杯(悲)”。
这还不就是天地间万物所能具有的最广大、最崇高的“仁”吗?曹雪芹比孔子提得高多了,深多了——也
沉痛激动多了!
4
“字字看来皆是血”“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的《红楼梦》,并非为了供人消闲遣闷,也不是为了
“情场忏悔”或“解脱痛苦”,乃是曹雪芹对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深邃思索。
小说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幻形入世,一直写到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展示了一位哲人的全
部智慧,代表着中华文化精华的特色与价值。实际上,曹雪芹以当时的形式思索了天、地、人的生成与进
化,探究了生命、性灵、才干的可贵,谱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以及人才的遭遇与命运。他是十八
世纪早期时代呼唤中华知识界重新来思索探讨这种重大课题的思想巨人,他是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人的启
蒙者,意识革新的先驱者。
要想了解作为思想家的曹雪芹,不妨借小说中贾雨村评论贾宝玉时所用的一句:“……若非多读书识
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致知格物,悟道参玄”八个字正说明了他认识宇
宙人生的步骤和层次的“方法”问题。
“致知格物”原是儒学中“正、诚、格、致、修、齐、治、平”众多步骤层次中的一个做人积学的必
由之路,必要的阶段工夫,接近于今时所谓探求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中华文化思想又认为,这
是必要的,但并非最高级的认识,也非终极的目标。要从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上升到更高层的领悟—
—寻求它的本源本质、本身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等等巨大深奥的道理。这就是“悟道参玄”的本义。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步骤与层次,曹雪芹把对于“人”的理解与认识,关切与忧思,全部托体于稗史小
说,“说来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5
《红楼梦》的伟大,首先在于思想精神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不容歪曲或篡改的;《红楼梦》的伟大,
又在于文笔艺术的伟大——充满了特色与独创,然而又正是中华文化的继承、综合、延伸、运化和发展。
曹雪芹生前,朋俦所以推许他,是诗,是画,是“笔墨风流”。在他身后则以小说家而闻名寰宇,他
的名字已载入宇宙时空——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下,人们常常将曹雪芹与英国的“剧圣”莎士比亚相比并举。但莎翁一生写出了三十七八个剧本,
他的众多角色人物是分散在将近40处的;而曹雪芹笔下的几百口男女老少、尊卑贵贱、大小人物……却是
集中在一部书里——生活在一处,生死休戚,息息相关,是一个大整体,而不是轮换“登场者”的那种零
碎凑缀的章法。曹雪芹展现的是一幅奇丽异彩的“万尺画卷”,数百人物,个个不同,声口、气质、风
格、神态,绝无雷同,而且不只是一个无灵魂的空名字,个个如同现实世界,活现其情境于纸上。
曹雪芹写人的手法纯粹是中华画法的精神体现——传神写照。极重“神似”而不泥于“形似”。所以
书中人物,一出场,一开口,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又绝不见他对外貌细节的“描写”、“刻画”。
这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一大精髓,最需体认。
6
曹雪芹善于继承传统,有一个极大的特点,他几乎把我们民族艺术精华的各个方面都运用到小说艺术
中去了。
《红楼梦》是一部“诗的小说”。曹雪芹以诗人之眼阅世,以诗人之心感物,以诗人之情待人,以诗
人之笔摛藻。这部小说可以说整个儿是一首长诗——在小说的外形下而写出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不管写人写景,写事写境,都带着浓郁的诗意和诗境。他将诗融入小说中,别具一
种他处少有的美学质素和魅力。这不是指《红楼梦》里有很多诗句,有很多诗社场面等等,是指诗的素
质、手法、境界,运用于小说中。你看他写秋窗风雨夕,那竹梢雨滴、碧伞红灯的种种情景;他写那冬闺
夜起,拨火温茶,外面则寒月独明,朔风砭骨的种种情景……又哪里是小说?全是诗!
中国的诗,特别注重“境界”或“意境”。《红楼梦》处处是诗境美在感染打动人的灵魂,而不只是
叙事手法巧妙地令人赞叹。
曹雪芹的艺术,又不仅是诗,还有散文,还有骚赋,还有绘画,还有音乐,还有歌舞,还有建筑……
他都在运用着。他笔下绝不是一篇干瘪的“文字”,内中有我们民族艺术传统上的各方面的精神意度在。
这是别人没有过的瑰丽的艺术奇迹!
曹雪芹的至友们作诗赞他时,总是诗为首位,画还在次。当然,中国画所表现的,也不是“再现”,
还是一个“诗境”——故此方有“无声诗”的称号。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早成名言;但我要
为之进一解:不妨说成“诗即是画,画即是诗”。曹雪芹擅此二长,所以他的文字真的兼有诗画之美,只
用“古文八大家”和“八股时文”的“文论”来赏论《红楼梦》,则难免买椟而还珠之失。
7
在我们的视角中,曹雪芹并不是一位“小说家”,而是与庄子并列抗衡的哲士高人与巨匠。
庄子首先提出:在芸芸众生之群中,有种类型是“畸于人而侔于天”者,这大约就是孔子所说的“不
得中行而与”的“其惟狂狷乎”的那种“狂”者。这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创的“两赋而来”之人的同一实
指。
曹雪芹自幼所受是经书,尤其是程、朱派宋代儒家思想,但他私心所喜,却在“杂学”,却在老庄,
尤其庄子。他借妙玉之口,大言“文是庄子的好”,还续庄、仿庄做出一篇异样奇文。当然不仅仅是指
“文好”,而是十分喜欢庄子为人的才华、气质;既有头脑,又有诗人艺家的特殊禀赋,在先秦文字中,
庄子最富有诗的笔法与境界,这对曹雪芹也大有影响。
曹雪芹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
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
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曹雪芹是
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本文为周汝昌之女周伦玲整编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