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盐城市区商业网点的调查
作者:浦玉生 张孝荣 @ 2000-10-10
盐城市区商业网点的调查
浦玉生 张孝荣
商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作为第三产业中
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就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而言,组成商业流通载体的商业网点,其规模和布局,只有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
应,才能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没有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络,就难以建立起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本文以盐城市区
为例,运用商业网点调查的最新统计资料,着重从市区商业网点发展的规模、速度、结
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市区商业网点如何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
点问题,进行调查并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有关部门认识、规划、建设、发展
商业网点提供一些参考。
一、盐城市区商业网点发展的现状
正确认识市区商业网点的发展现状,是确定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本世纪末和下
世纪初商品流通行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1、市区商业网点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截止1997年末,市区共有批发、零售商业网点约
9000个,其中批发商业网点约5816个,相当于1984年的14倍,零售商业网点约3184个,
相当于1984年的13倍;市区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15家;超过5000平方米
的4家;超过1万平方米的1家,超过2万平方米的1家;1997年市区商业网点吸纳劳动者
约3.8万人,占市区人口总数的11.8%,是1984年的3.7倍。
2、市区商业网点的密度与能力。商业网点的分布情况与经济、人口、面积、城市化水
平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997年底市区共有固定人口32万人左右,市区总面积为423平方
公里;市区零售网点在面积和人口中的分布密度分别为平均每千人拥有网点28个;平均
每1平方公里拥有商业零售网点21个;商业零售网点的经营能力为平均每1个零售网点吸
纳劳动者4.22个;人均拥有商业网点面积约1000平方米/千人,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水平(西方发达国家为600平方米/千人)。1997年市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
平均每1个零售商业劳动者年实现零售额约为8.5万元。
3、市区主要商业零售网点的运行情况。目前,市区共有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10家左
右,总的形势是市区中心商业区传统商业处于衰落趋势,大部分指标同比下降且日益加
剧。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1-8月份,人民商场、商业大厦、竹林商业
城、新世界商城销售(不含税)额分别为9932万元、14189万元、4929万元、2023万
元,同比分别下降4.1%、24.7%、41%、13.8%;实现利税分别为559万元、751万元、-
119万元、-18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6.4%、24%、151%、106%;上述四家商场目前银行
贷款额分别高达250万元、3880万元、6552万元、2945万元,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48%、
68%、87.7%、92%。
二、盐城市区商业网点分布的特点
1、商业网点发展已构成第三产业活动单位的主体。随着商业网点建设的快速发展,商
业在第三产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7年末,市区商业网点占第三产业单位数比
重约9成。也就是说每10个三产单位中有9个左右的商业网点,其创造的增加值占第三产
业增加值比重近几年来平均保持在30%左右,且呈增长趋势。
2、多种经济成份商业网点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市区
在巩固和发展国有零售商业网点的同时,非公有制社会商业网点纷纷涌现,改变了国有
商业网点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以个体、私营经济成份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率先大
胆走向市场。目前其零售商业网点总量约占市区网点的80%,成为各类商业网点中发展
速度最快、最活跃的经济成份,成为市区商业零售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招商
场、劝业场最为典型;股份制与外商、港澳台经济成份的商业网点在我市比重虽然很
小,但其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很快并前景看好。这表明一个多种经济类型相互竞争、相互
渗透、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商业格局已经形成。
3、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呈现现代化、综合化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一批大中型商业零
售网点在传统商业区域拔地而起,如盐城商业大厦、竹林商业城、国贸大厦、新世纪商
城、盐都商城、亚细亚商城、新世纪商城、招商场,因其具有规模大、现代化、商品全
等优势,市场占有率较高,为活跃市场、方便群众购买、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
用,而且还带动了多层次商业街和商业群的兴起。在大中型零售网点迅速增加的同时,
商业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大中型网点硬件设施趋向现代
化,商业网点面貌焕然一新,如盐城商业大厦。由于网点增多,营销硬件的改善,商品
丰富,竞争更为激烈。商家纷纷推出旨在提高服务质量的诸多措施,如送货上门、家用
电器、家具进屋到位等,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4、小型零售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过去,市区有限的商业零售网点仅限于食品、百
货、五金交电等主要行业。随着网点规模水平的扩大,一批新型业态的零售网点应运而
生,现在各业态零售网点已发展到20多个小类。目前市区零售网点中,传统的食品、百
货、五金交电行业仍唱主角,占网点总量的八成以上;新生小型网点主要分布在服装、
纺织品、汽配、家具、电脑软件等等业态间,并不断趋向专而细的方向延伸,各种专买
店、超市、连锁店因其具有经营特色和市场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优势。
另外,零售商业的经营形式,由过去传统的柜台销售形式,向着开架式、仓储式、连锁
等多种新型营销形式转变。
上述情况表明,市区商业网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
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商业网点的建设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营主体
多、组织形式新、经营方式活、服务功能全、大中小规模各异、门类广泛、业态趋于多
样的发展特点,成为第三产业中的启动行业、主导行业。但是在网点建设发展过程中,
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点布局结构失衡、重复建设、业态相对单一等弊端,
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盐城市区商业网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局不均匀,结构欠合理。突出表现为闹市区大中型豪华商厦的过剩与居民小区老
网点的萎缩以及新网点的空缺。建军中路不足两公里的街道,集中了近十家大中型商
场,而居民相对集中的万户新村,通榆北村及新开辟的各居民小区附近几乎没有大中型
商场。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市政府对面的金三角正在上马、人民商场筹划建设21层
商贸楼、各种超市也快速发展。市场定位、经营结构、消费群体雷同导致竞争加剧是商
业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2、营销方式老化,市场辐射能力弱。目前,我市各商业网点的营销方式以店内促销为主
的约占90%以上,连锁、货仓代理、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发展缓慢;P O S系统、条形码
技术、信用卡等现代管理手段和结算工具没有得到推广,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市区,对
外市、城郊、农村及居民小区的辐射力较弱。
3、富余人员多,职工素质低。以盐城商业大厦为例,这几年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年增
长速度达8%。1997年新进职工近100名,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支出500多万元。据有关资
料显示,商业网点面积和从业人员的比例关系为20平方米/人,劳动力效益达到最大
化。根据这一关系计算,盐阜人民商场(从业人员649人、营业面积5500平方米)、盐
城商业大厦(从业人员1350人、营业面积18000平方米)、竹林商业城(从业人员872
人、营业面积14000平方米)、新世界商城(从业人员437人、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的
富余人员分别为374人、450人、172人、187人。同时职工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对政策
法规、商品技术、性能、操作、护理、维修、商检知识、技术监督等了解甚少,业务素
质迫切需要提高。另外,四家商场职工的文化层次低也尤为突出,上述四大商场具有大
专以上学历(含大专)的职工数占总职工数的比例分别为11.9%、10%、6%、6.6%。
四、盐城市区商业网点发展的几点建议
1、工商联手,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据统计,199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73亿元,如果其中有一半是地产品,就可增加工业销售额30多亿元。建议市里研究出
台商业零售网点向生产领域渗透的政策措施,实施工商联手,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切实
提高我市地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可在工商、税收、城建、土地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和措
施。
2、推行现代营销方式,调优商业网点布局。商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建立现代的
连锁商业,发展现代营销形式。就我市而言,连锁业发展已经起步,但速度和规模还很
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连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同现行的商业管理体制和
财税体制矛盾是影响连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市采用系统化方法,有效地解决
了这一矛盾,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连锁业的发展。他们在地区财力结算方面,
采取返回超市所在区的办法;在指标考核方面,实行按区考核,以地为界;在简化工商
登记方面,允许连锁超市一头登记;在资金方面,建立连锁超市发展资金及有关贴息政
策,有效地推动了连锁业的迅速发展。就我市目前而言,市区各商业网点要把连锁店、
代理店向市外、市各居民小区、市内各乡镇的集镇延伸,建立便民店,配送中心,开拓
农村消费市场。
3、改造现有市场和网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中发现,市区中心商贸区呈衰弱
趋势,尤其是传统商业的衰弱已非常突出。据统计,市区最近几年兴建的几大市场,由
于经营思路雷同、经营手段老化,加之无序竞争等原因,效益很低,个别市场已成为
“空壳”市场,这些市场少则投资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
改,将造成国家资产的巨大浪费。传统商业区的衰弱说明商业网点的经营思路必须紧紧
围绕人们消费结构改变而改变,目前总的情况是教育上的消费呈高速增长势头,旅游、
娱乐、体育、保健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此,我们建议对现有市场和网点的经营现
状进行调查摸底,对扶持无望的市场、网点实行关、停、并、转、卖,寻求、培植新的
经济增长点;利用现有条件,在商旅结合、商服结合上求突破,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
娱”的一条龙服务项目,积极发展各种便民服务产业,如:家政服务、家庭装潢、家庭
保洁、送菜上门等;扶持代理、拍卖、咨询、广告、展览、租赁、运输、信息等中介组
织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启动闲置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