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侧记
作者:王觅 @ 2025-05-02
>> 正文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为文化名人立传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网2012年11月16日 来源:王觅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记载很少,故事链条不明晰,创作他的传记还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填补。”“现在王阳明的著作在社会上很热,他的传记如何能有别于其他著 作?如何能处理好纪实和虚构的关系?”“关于鲁迅的已有文本在很多细节的描述上都不尽相同,这给确保传记的真实性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8月25日举 行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上,上述具体而深入的讨论只是作者们发言的一个缩影。在丛书工程启动近半年之时,为推进工程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 展,为作者们创造彼此交流和听取专家建议的机会,丛书编委会特意举办了这次创作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丛书创作与编审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在会上说,创作出版《中国百位 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每一位作者都应当拥有文化自信和创作的自信,这是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此 次会议邀请了部分已经完成大纲并进入创作阶段的作者,就自己创作的准备、切入的角度、如何生动地塑造人物、虚构与想象的界限处理、创作中遇到的难点等问题 进行交流,明确各自的写作进度和交稿时间,并对丛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丛书编委会成员和专家组成员也在会上与作者进行了相互交流点评。
何建明说,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立传,一定要注重把握每个传主的历史地位、文化贡献和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如有作者独立的发现和创新是最可贵的。 我们现在的作者队伍差异较大,而且其中既有专业作家,又有史学家,两部分作者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拉近彼此的距离,尽可能使整套丛书达到或接近已经 确定的整体风格和高水准,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考验。期待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丛书中的一部分作品能早日问世。
据介绍,《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常设论证小组已完成87位作者的入选认定,论证了52位作者的写作大纲以及11位作者 依据论证小组意见修改后的大纲。论证小组对每份写作大纲认真研读、发表看法、撰写评语,并将最终意见书面反馈给作者。同时,全国各地作者申报积极踊跃,到 目前为止通过各种方式申报认领的作者已超过300人,论证小组将继续从中甄选认定作者。
不管准备情况和创作进展如何,无论创作者年长还是年轻,作者们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敬畏的心情来对待此次创作。如写庄子的王充闾说,我深知这项 任务的价值和难度,因此始终抱着“敬、慎、勤”的态度,丝毫不敢怠慢、马虎,并下大力气精读了《庄子》。写陶渊明的李春雷谈到,为了能写好心目中的陶渊明 传,我先后购买了有关历史专业书籍上百本,希望通过广泛阅读来体验、研究、感应陶渊明所生活时代的方方面面,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陶渊明。写王国维的徐虹表 示,自己以前是写小说和散文的,没写过传记、纪实文学。王国维曾开启诸多学科的先河,在很多方面的学术研究都博大精深,因此为他立传的确是一项艰难的任 务。从大家坦诚的话语中不难感受到,每位作者都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传主,这种态度无疑是今后进行创作的重要保证。
谈起各自的创作构想、传记脉络和写作手法等,作者们的发言可谓各具特色。说到创作中的难点,作者们提出的问题则大多具有普遍性。如不少作者表 示,尽管自己所写的传主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人,但现有的关于传主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无法充分参考借鉴;传记要求必须是真实的,同时应具有可读性, 但可读性强的文字很难离开虚构和想象,这就牵扯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对部分传主进行完全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并非易事,难免不够全面或 带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性……当然,也有很多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写刘禹锡的程韬光说,由于刘禹锡交往的人多为达官贵人,他们本身都具有丰富的人生特 质,这就需要下工夫把刘禹锡从他们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真正的主角。写黄庭坚的黄君表示,古人带有文言性的对话非常精彩,有些还涉及很重要的故事,但 读者按照古语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这些对话该如何处理、是否应全部用白话文翻译过来,自己在这方面还没有经验。
针对作者们的创作实际和存在的困惑,丛书编委会专家组成员有的放矢地加以点评指导,并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和可行性建议,不仅帮助作者们廓清了创 作思路,也使会议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拓展。如孙郁认为,作者们在创作时应写出各自的特点来,尽量将所写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里,不要受相当长时 间内主流学术话语的影响。何西来谈到,作品中对话的比例要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要给描写以适当的空间,以叙述为主。在李炳银看来,创作中应注意写出人 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思想和精神的亮点,处理好繁简关系、虚实关系和纲目关系。王春瑜除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之外,还向不少作者推荐了实用的参考书目。
尽管会议从一大早就开始了,每位作者也一再被主持人提醒控制发言时间,可会议还是开到了晚上7点才结束,很多与会者都感到意犹未尽。何建明表 示,这样的会议对丛书的创作是非常务实和重要的,今后还将不定期地举办。张陵、张水舟、黄宾堂等丛书编委会及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创作会。与会的丛书作者还有 董乃斌、浦玉生、杨东标、袁杰伟、郑彦英、刘兆林、张国擎、叶炜、孟红梅、王兆军、缪俊杰、张健、李洁非、江永红、王宏甲、徐刚、忽培元、杨肇林、陈漱 渝、马泰泉、郭晓晔、权海帆、王颖、丁晓平、郭启宏等。(王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