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黄海明珠:一部港口史诗中的文明密码
作者:AI 望海 @ 2025-06-02
在长三角绵延的黄金海岸线上,大丰港像一枚楔入黄海的玉珏,以深水码头的雄姿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巨变。浦玉生的《黄海明珠——大丰港从险滩恶水走向深水大港之路》以近三十万字的恢弘篇幅,将这座东方大港的涅槃之路镌刻成一部磅礴的海洋史诗。这不仅是一次基础设施建设的纪实,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与海洋博弈的哲学沉思,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神话中,解码着中华民族拥抱海洋、走向深蓝的文明基因。
一、滩涂地上的文明觉醒
大丰港所处的盐城市大丰区原王港乡,曾是范公堤外一片盐蒿遍地的荒滩。书中以考古学家般的严谨笔触,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北宋范仲淹在此修筑海堰的壮举。这位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或许未曾想到,千年后在这片他守护过的土地上,会崛起一座吞吐万吨巨轮的现代化港口。泥质滩涂的困境与深水良港的愿景,构成了宿命般的时空对话。
在勘探船划破黄海晨雾的1962年,一群工程师用算盘和手绘图纸开启了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征程。作者以精细的档案检索还原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水文专家在潮间带搭建的简易观测站被大潮冲毁多次,测绘队员在零下十度的冰面上匍匐测量,这些细节构成了一部可触可感的技术史诗。当“粉砂淤泥质海岸建港”这一世界难题最终被攻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人类智慧对自然法则的深情告白。
滩涂上生长的碱蓬草,从嫣红到金黄的年轮色彩,成为这段历史最诗意的见证者。书中收录的1975年围垦指挥部会议记录显示,建设者们特意保留了港区周边的原生植被带,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在当下看来竟显得如此超前。
二、深水港里的生命图腾
浦玉生笔下的建设者群像,超越了传统报告文学中“铁人”式的扁平塑造。因长期码头作业患上减压病的工程师,病房里堆着未完成的设计图纸。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让钢筋混凝土的巨构变得柔软而温热。
书中特别着墨的九篇大丰港创业者的访谈录,构成了独特的叙事线索。在8年认证8年建设中,有一批人已从中年干到了老年。沧桑皱纹里绽放的笑容,是这部纪实文学最动人的特写镜头。
建设者的精神谱系在文本中显影为某种集体潜意识:从明代盐民抗击倭寇的悲壮,到清末实业家张謇的“废灶兴垦”的梦想,再到当代工程专家的科技报国情怀,这种精神血脉在滩涂盐碱地中生长出惊人的韧性。书中的抒情与回味,字里行间浸透着建设者对海洋文明的独特理解。
三、枢纽港中的文明对话
大丰港的崛起改写了长三角港口群的版图。作家以经济学家的敏锐,透过集装箱吞吐量的数字曲线,揭示出更为深邃的文明密码:当“大丰港—上海港”组合港模式打通长江经济带出海口,这不仅是物流通道的物理连接,更是吴越文化、海派文明与江淮文化的深度交融。停泊区外籍船员学习打莲湘的生动场景,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隐喻。
在“一带一路”的经纬线上,大丰港的坐标具有特殊意义。书中详细记述的中韩轮渡航线开辟过程,展现了中国港口从门户到枢纽的蜕变。那个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年轻翻译,那个在风暴中指挥外籍货轮避险的引航员,共同勾勒出新世纪中国海港的国际化面容。当德国货轮船长竖起拇指称赞“东方效率”时,我们听到的是文明对话的美妙和声。
作家对港口未来的思考充满哲理性:“深水港不应只是吃水线的延伸,更该是文明半径的扩展。”智慧港口建设中的5G龙门吊、区块链货单这些科技元素,在文本中都被赋予了人文内涵。当无人集卡沿着既定轨迹穿梭时,它们的运行轨迹恰似这个古老民族走向深蓝的文明足迹。
合上这部散发着油墨香的江苏港口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之书,黄海的潮声仿佛仍在耳畔回荡。浦玉生用七年光阴打磨的这部作品,其价值早已超越地域文献的范畴。在黄海湿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时代背景下,《黄海明珠》为我们理解海洋文明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观测点。当万吨巨轮拉响汽笛驶向太平洋时,那悠长的鸣响既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更是向星辰大海发出的请柬。这座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东方大港,正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郑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