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荣德 @ 2000-12-08
抢·深·巧
——新闻创新联想
何荣德
新闻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闻可贵,恰在创新。一篇作品,总得给人一点新意。否则,读它何用?新闻创新,可
谓时代的要求,读者的渴望。
如何创新,道道很多。仅就三点,谈些想法。
抢先一步
一个人正在走路,忽然有人告诉他:前面路口轧死个人。他大吃一惊,赶快去看个究竟
:啥车轧的?男的还是女的?
一切都明白后,又有人告诉他:前面路口轧死个人。他面无表情,只是“嗯”了一声。
你看,信息“早一点”与“晚一点”,“先一点”与“后一点”,效果如此不同。新闻竞争
,有冠军,无亚军。有时“第二”分文不值,就是这个道理。
抢新闻是记者的职责。新闻创新就是要早,要先。
抢新闻不能怕吃苦,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不能拖,不能松,不能懒,不能迈四方步。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因抢劲不足,发生在身边的新闻,被别人抓了去;自己还在得意
地写 着某类稿子,孰不知,别人的稿子早已经登出来了,唯余遗憾而已。勤快刻苦,才能
出新。今年春天,报社派谷忠诚、宋庆祥、崔永刚三记者赴祖国西部采访,他们历时近仨月
,行程 8万里,越“生命禁区”,跑高山、草原、戈壁,为了抢发稿,常常彻夜不眠。在
《大众日 报》一版《聚焦西部大开发》专栏发稿近30篇,90%以上被评为优良稿。事
实证明:稿子新来自采访苦。
敏锐的“新闻鼻”,是抢新闻的有力武器。一次,我们在东京《朝日新闻》社访问,他
们自豪地说:邓小平逝世的消息,是他们第一个向世界公布的。当时,“朝日”驻北京记者
加藤通过种种迹象,判断邓小平已去世,抢先发了消息。几个小时后,新华社证实了这个事
实。加藤因此获全日新闻奖。我们是党报,讲的是政治敏感,我们的记者在这类问题上,应
该比西方记者反应更敏捷。当年,在许多人对改革说三道四之时,范敬宜同志以较高的政治
水平,分析现象见本质,写出了《莫把支流当主流,莫把开头当过头》的名篇。他给我们的
启迪是什么?就是要打好理论功底,要领悟党的方针政策,要有政治洞察力。
要抢须先知。人们常说记者是“消息灵通人士”,可我们的记者有时却“眼花耳聋”。
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者站要成为驻地信息总汇之地。记者睡着觉,耳朵也是竖着
的,哪个地方出了什么新鲜事,咱记者都应该首先知道。记者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别摆
架子,广交朋友,记者就是这样:能和省长谈得很投机,也能和农村老大娘啦得很热火;今
天住星级宾馆,明天可能要下牛棚,无处不去,无人不交。各行各业,都有“递信”的。
抢新闻,不能乱抢。我们是党报,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有章法,得遵守宣
传纪律。抢新闻不能一劳永逸,须密切跟踪,关注发展。事物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变化就
可能有新情况。不要“抢”一次就完了,要善于捕捉可能发生的新的新闻。
深挖一层
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就是新。浅是表面化、常见不鲜、大而化之。只有摒弃了浅, 才
能谈到创新。深度报道、问题新闻,往往有指导性有战斗力。
以深创新,就必须揭示矛盾、触及热点。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波折,有波
折就会有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触及矛盾点的稿件才有读头。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会上,河北日报的《朝着老百姓的方向走》这篇稿子,以高票
获得一等奖。评委们的评价是,写得深,有新意。深在哪里?请看第一、第二段的两组“特
写镜头”: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
。”“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
中, 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
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
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畅通无阻,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
酿代表人选。
“刘县长,你们快改道吧,有几个村民要截车。”易县县长刘建军从呼机上读完这条“
十万火急”的信息后,命令司机加速,把车开到村民要设卡的凌云册乡路口等候群众。群众
涌来了,听说刘县长已在此等候他们多时,深受感动,一再催促县长快赶路程,他们的事回
乡里找乡长说去。 两组镜头触及了当前特别敏感的干群矛盾问题。此稿先是直面
现实,而后条分缕析,写得中肯、服人。如果作者不敢揭示矛盾,而是平平落笔,泛泛道来
,还有什么新、深可言?
写深还须写细、写透。要善于描绘细节,要善于展示背景。新闻有时新在背后,新在旁
证,新在细节。最生动的东西往往是最具体的。这个细,不是琐碎,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画
蛇添足。细要细得准,细得恰到好处。细节要有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
型细 节来体现典型性格。获中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就是一篇
以细节 刻画典型的成功之作。读读“补皮”这一节吧:“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吴登云毅
然决定: 割取自己的皮肤。医生和护士坚决反对,拒不和他配合,吴登云只好自己动手了
。他坐下来
挽起裤腿,注射麻药,绷紧皮肤,用刀片把一片片薄皮从不断渗血的腿上剥离下来。十
片 、十一片、十二片……一层密密的汗珠布满了吴登云的前额、脸颊。他用微微颤抖的手
从自 己的腿上割下了13块皮肤,然后一片一片地移植到孩子身上。”读着读着,泪水模
糊了我 们的眼睛。 以深创新,还要撇开表象,直入心灵。真正的新闻,往往能让读
者产生共鸣,共鸣了,才有震撼力。所以,有人提出,要在共鸣上作文章。改革年代,人们
最关心的是改革。郑州晚报 的《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反映的就是改
革的深层次矛盾。该系列报道 从《亚细亚商誉还值1200万吗》、《外光内糙的亚细亚
管理》、《任人唯亲的代价》、 《一匹没戴笼头的马》、《破灭的连锁帝国之梦》等多个
侧面,围绕着一个“人”字,重点 剖析了管理层、决策层人士的内心世界,揭开了一个曾
在中国商界光芒四射的“野太阳”的 衰落之谜。一篇比一篇深入,一篇比一篇犀利,直往
人心里扎,令人震惊,催人猛醒,起到 了较好的警示作用。
巧妙一点
巧出奇,巧出新。
巧,提倡不拘一格写新闻。有时,非驴非马别有特色,不能简单地否定“四不像”。1
998年8月7日下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正忙着在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采访。他
要去 灾民安置点拍照时,忽闻九江段四号闸附近决口,立即调转车头直奔而去。他上了冲
锋舟, 一边抢拍决口现场,一边用手机向北京报告现场实况。从下午4时5分到8日零时
45分, 他共用手机通话8次,将决口现场洪水滔滔、军民奋力抢堵的气氛及时、真实地
作了报告。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转播”的形式,将8 条标有几时几分电头的短
讯,配大幅照片,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绝妙效 果。这篇稿件获中国新
闻奖特等奖。
巧,还表现在采访上,求实善变,灵活机动,善于从身边发现好新闻,从丰富的生活中
汲取 创新的素材与情思。有一个《农机下乡了》的电视片,是黑龙江电视台记者拍摄的,
本来, 记者跟随省机械部门到宾县开展送农机下乡活动,是要采访一条正面报道。可是,
在采访中 ,他们发现这个活动不对劲,有假。整个活动共8个小时,与农民见面不到1小
时,耗资18000元,工作人员达260人,除组织者特别安排的外,没卖出一台农机。
记者敏锐地 抓住这一线索,由欲表扬转为批评,揭露典型的形式主义,稿件获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我们 记者下去,就是要这样,采访无定规,要有空手出门,抱柴回家的本事。我
们要当一个真正 的记者,真正的记者就是要到现实生活中抓新闻,生活是源泉,事实要到
群众中、实际中去 寻找。
巧,善于从下往上看,小文章反映大主题。我们现在的报道,总是习惯于从上往下看,
说教 、灌输色彩太浓,一写就是长篇,就是大单位。我们要有本事写好大典型,更要学会
开小口 ,挖深井。本报曾登载过一篇新闻,说的是郓城县刘庄村农民,把登载中央取消十
二类农民 负担项目、纠正错误收费办法的《大众日报》镶到镜框里,端端正正挂到堂屋正
中墙上。编 辑给稿件作了一个很好的题目:“该交的一文不少,不该交的一分不拿——郓
城农民把中央 文件供上中堂”。这篇新闻不足500字,有场景,有对话,农民对减负的
拥护之情跃然纸 上。当年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时,不乏某市某县减轻农民负担的通讯
、消息、述评,但 较之这篇小稿都显逊色,原因就是该稿虽“土”、虽“小”,但反映大
主题“真”、“实” 、“亲”,获得了一等奖。
巧,要善于写人,写精神。现在,我们报纸上有很多非事件性新闻,这是一个客 观存
在 。这类新闻要出新,必须突出思想性。好新闻应有三要素:事、理、情。事是肉,理是
骨, 情是神,互为依存,融为一体。我们要尽量做到三者统一。1998年中国新闻奖通
讯类一 等奖《困难之中显本色》,写的是上海申新九厂实施解困再就业工程。该文以“神
”见长。 申新九厂是敲响国内砸锭第一锤的企业,基本停产以后,厂党委开了一次又一次
的会,送别 了 一个个党员和一名名职工。临别时,党委书记总是动情地说:无论企业如
何调整,困难如何 严峻,党旗不能倒,党员要“有声音、有身影、有效应”。在极其困难
的情况下,留守党委 委员们一面抓生产,一面四处奔波给下岗工人找门路,二年分流安置
3678人次,并通 过谋求合资伙伴,工厂重现生机。党员的一举一动,深深感动着下岗
职工的心,困境中,留 守党委还吸收了22个新党员!整篇通讯,不见枝枝蔓蔓的工作性
叙述与总结,但见天大困 难不屈服的中华振兴精神,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来源:大众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