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 修 @ 2000-12-10
智慧奥秘
奥修 著
林国阳 译
----------------------------------------------------------------------------
----
出版絮语
中译本前言
第一章 坦陀罗①式性行为的精神面
第二章 透过坦陀罗而达到“宇宙的性高潮”
第三章 转向内在、朝向真理
第四章 从幻象到真象
第五章 观照人生流动影片的技巧
第六章 朝向真实的本性
第七章 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
第八章 立即成道以及它的障碍
第九章 坦陀罗觉知和不判断的方法
第十章 透过坦陀罗而觉知——不是原则
第十一章 透过改变找到那不变的
第十二章 坦陀罗的爱和解放的秘密
第十三章 跟那真实的在一起
第十四章 坦陀罗免于欲望的方法
第十五章 坦陀罗用光的静心技巧
第十六章 种子的潜力
----------------------------------------------------------------------------
----
智慧奥秘
出版絮语
----------------------------------------------------------------------------
----
我们走近奥修,我们面对他的思想……
我们会怀疑,我们会震动,我们会轻松,我们会充溢爱心,我们会静心下来……
1931年12月11日,奥修出生于印度,早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
系,曾获全印度辩论冠军。以后在印度杰波普大学哲学系担任长达九年的教授。他生前周游
印度各地和世界各国,从事学术讲演。到目前为止,根据他的讲演,整理出版了650余种图
书,被译成30余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他本人于1990年12月21日谢世。
奥修演讲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他始终关注于工业文明后的人类生存状况,关
注于人本身。他对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物质肉欲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
的追问,是独特的、全身心的。他的演讲亲切、平等、近人,充满智慧、幽默、灵性——我
们从他的演讲集中,精选了5种——
“奥修智慧金言录”,奉献给读者。
作为一个伟人、一个思想家,奥修的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他在提问和解答中
诠释他的思想;在奥修看来,现代人都是“问题中人”,而提问和解答是现代人的重要生存
方式。奥修坚持要求人们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二是,他反
对过分依赖于理性(头脑),提倡关注经验(心的体验过程)。对经验的“体验”来源于人
的静心,所以,奥修认为静心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是现代人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相互信
任、充满爱心、精神富有的动因。无疑,奥修的这种“静心”思想,既带有西方存在主义的
烙印,又根植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的老庄思想。如果说,当代西方众多思想家
都在寻找现代文明中的心灵的“自然家园”,那么奥修则是积极创造这样一个心灵的“自然
家园”的东方思想家。这也是他的思想(著作),在西方各国、在东南亚一带,引起很大震
动的缘由。有人称他是继泰戈尔以后,印度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金钱肉欲也伴随日趋膨胀。对精神文明的呼唤和重构,已
经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奥修的思想(著作)之所以在东西方引起热烈反
响,恰好在这方面一定程度地显示其独特的、新鲜的、可供参照的社会批判功能。
诚然,奥修对生命的热爱,对“存在”的关注来自于他个人的经验,因而他的思想的缺
陷和思想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他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唯心论倾向)。诚如奥修自己生
前所忠告的,他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更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变为我们的思想;他
只希望:人们去分享他的思想,去感受他的经验,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己的“头脑”和“心”——这也是我们编者所希望、所要提醒读者的。
只有用审视的、批判的方式走近奥修,用分享、感受的方式进入他的思想,我们才能从
他那独特的、新鲜的、充满矛盾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中领悟存在的真谛。
在奥修的思想里并没有真理,只有关于真理或走向真理的思考线索,只有关于现代人
“存在”的独特体验和新鲜经验……
让我们在理性的此岸,解读奥修,分享他智慧的芬芳……
1995年12月
------------------
黄金书屋 整理校对
智慧奥秘
中译本前言
----------------------------------------------------------------------------
----
风人
一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我们“经验”的闸门,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们怀疑自
己,否定自己,进而想改变自己。这种改变,不应该是逃避,而应该是正视;不应该是抗
争,而应该是放轻松;不应该是索取,而应该是付出。
奥修说得绝,这叫“通过改变,耗尽改变”。这话意味深长。
二
本书通过对印度教密宗经典《坦陀罗》一书的解读,呈现它的主题:超越。
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基于人的智慧(觉知、悟性)的开启,所以,可以说这也是一本
探寻智慧奥秘的书。当然本书的探寻是独特的、隐含的、活生生的,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三
在本书中,奥修就生命的存在:性、梦、爱;忧郁、痛苦、快乐,乃至饥饿、打喷嚏等
问题,在提问和解答中,传达了他的经验,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让自己成为你自己—
—因为这是达到超越的基础。
四
性,是《坦陀罗》经典论述的中心。
奥修对它的解读是很新鲜的:人的生命里有两种性高潮。一种是感性上的性高潮;一种
是灵性上的性高潮。前者来自于最低中心;后者来自于最高中心。
你从“高”处入,你会感受到灵性的性高潮;你从“低”处入,你会碰到最低的性高
潮。奥修把性行为也视为一种静心的方式和实践。这打破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坦陀罗》这部
经曲的陈旧观念。“坦陀罗并不是为了性,它是要去超越”——这就是奥修的解读。
五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是需要有思想的。没有思想,我们的世界会很苍白,无意义。
但思想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堵“墙”的产生——这种“墙”会阻碍我们的视野,会限制我
们的思考;进而言之,有思想产生,就会有真理之辨;而真理(正确性)本身存在着一个悖
论:它既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也会使我们主动放弃怀疑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
里没有“思想”,因为它没有“逻辑”;也没有“真理”,因为它只有“经验”——我想
说,奥修这些缺少逻辑力量和真理权威的演讲,或许可以迫使我们走向真实,跟真实在一
起——尽管真实是残酷的。
或许当人们面对真实的残酷,才会静心下来。
1996年1月6日于上海
------------------
黄金书屋 整理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