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0-12-10
学术圣殿
浦玉生
北京大学是一座学术圣殿。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大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科学严
谨的学术传统、民主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频繁的国际交流,造就了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大家。
他们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构成了这座学术圣殿的魅力。 如今与你在
校园内默默交臂、擦肩而过的长者很可能就是国内外某一学科的巨人式人物。
北京大学是一个精神高地。这里是社会遴选过后的精英荟萃,“做学问是清贫的事业,读学 位
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在红尘滚滚、商海滔滔之下,他们在艰难中奋斗,有一种肃穆和崇 高的志
愿。物质的贫乏并不能夺去精神的富有。在四周习以为常的世俗和庸碌的氛围中能坚 守这一块精
神高地确属不易。古人讲道德文章,道德第一,文章第二;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这精神高地绵
延着不熄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繁衍后代那种物质的遗传,而是人类灵活魂 的塑造与远播。
北大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是说燕园并不大,未名湖不过一勺水,博雅塔并不可登,湖
心岛仅可百步,另有楼台百余座,仅此而已;然而,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铜像到民主 广
场,北大的历史与精神,是校园的精魂。
还是看看当代活跃在科坛、文坛的大家风范吧!
股份制专家厉以宁他在学问王国中跋涉数十年而风雨不迷的人生信条是:“野无人迹非无路 ,
村有溪流必有桥。”
年近九旬的散文家季羡林有几许道骨仙风,他仍在写作80万字的糖史,1998年出版了《 年棚
杂忆》,第一版就印了8万册,这是历史反思类图书中很少见的畅销书。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能成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都是“身体健 康、
休息、娱乐、家务、子女辅导五不顾”的人。
从远一点的来看,北大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是北大校长,而且是某一时期学
术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思潮的热点和重点。孙家鼐与百日维新, 严复
与《天演论》,蔡元培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胡适的主张白话文,马寅初的《新人口 论》等
等。
文艺评论家谢冕说:“北大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 的浮
嚣肤浅之风不可学;里面的世界也许很无奈,但精神高地上的太阳也许更明亮,空气也许更 新
鲜,视野也会更开阔。”
这就是一座精神的孤岛——北京大学何以成为学术圣殿的缘故。
智慧城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