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关于第三产业的理论研究
作者:浦玉生 @ 2000-10-11
关于第三产业的理论研究
浦 玉 生
世纪之交,一个普遍的感觉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太多,而拥有的答案太少。
今年6月份,笔者在对全市第三产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笔者认为,第三次
产业是我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们对第三产业问题
继续给予了关注,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解析,现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对策思路三
篇提供给领导决策参考。
《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说:“现在我们常说‘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
变。其实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关键,又在第三个转变,那就是观念的转变。”我们希望这
组第三产业调研的系列篇能对面上实行“第三个转变”作出贡献。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第三产业既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产业。
1、第三产业概念的由来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应译为第三次产业),是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费希
尔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指出,人类生产活动
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是
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劳动和资本
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
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与生产活动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他认为可以将产业
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其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一步阐述了三次产业的内容及其结构变动趋势。从50年代
后期开始,西方经济学界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统计部门,基本接受和采用了三次产业
分类法。现在联合国的经济统计,基本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的统计部门,从
1985年起,也开始试行采用这种分类法。事实证明,三次产业分类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
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分类方法。
2、联合国的分类标准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根据这一理论,于1971年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索
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成如下10个大类: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
气和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游业;(7)运输业、仓储
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
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
以上10大类中,1-2类属于第一产业,3-5类属于第二产业,6-10类属于第三产业。
3、我国的分类标准
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即:(1)第一产业是农业(包
括林业、牧业、渔业等);(2)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
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3)第三产业是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
它又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
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
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
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
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
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
据谢文蕙等的资料,1988年,第三产业内部这四个层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发达国家为
25:10:30:35;亚洲“四小龙”为30:15:35:20;印度和中国大体为35:25:25:
15。第一、二层次为流通类,第三、四层次为服务类,发达国家是服务类比重大于流通
类,亚洲“四小龙”是二者大体相当,而中国和印度则相反,呈流通类比重大于服务类,
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的新兴产业相对弱小。
二、社会财富内容的演变
历史地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用
价值本身在一个需要和生产的体系中发展起来,因此人类社会财富内容本身及其概念也
在发生变化。李江帆从“服务消费品”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的产业观念,将非实物形态的
劳动成果也纳入社会产品的范围。
1、“你吃过饭啦?”––––农业社会财富观的反映
在农业社会里,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种植业。“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农业社会中食物的重
要性。比利时学者曼德尔写道:“在最穷苦的部落里,中国有些地方也是这样,人们见
面问好,老问这样一句话‘今早吃过饭啦?’追根溯源,这与古代农业社会中占有粮食以
填饱肚子的斗争的艰巨性,不无关系。关心别人,首先就得询问他是否吃过饭––––获得
粮食这一重要财富。”当然,“吃过饭没有?”演变为今天的惯用语,其涉及粮食的内容
反而不重要了。
2、“法国牛羊几许?”––––牧业社会财富观的折射
在游牧民族中,牲畜是最重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牧民看来,财富是由牲畜构成的。相
传当年成吉思汗的王子率军到欧洲时,法国国王派神甫喀比诺出使蒙古人军中,“军中
人辄问法国牛羊几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蒙古人之所以探询法国牛羊有多少,“大抵
以贫富定攻否耳。”解放前,我国独龙、景颇等少数民族,也都把牛和猪当作重要的财
富。牛和猪除了可以食用,交换其他物品,赎回俘虏,支付罚金以及充当牺牲外,还是
娶妻的重要支付手段。今天,我国黄河源头的藏族牧民仍以养牛羊众多看作是财富、身
份、地位的象征。
3、“七机部长”––––工业社会财富观的缩影
在工业社会里,大部分劳动力已“离乡离土”,转向加工自然资源的行业:制造业、建筑
业。一些地方姑娘选择男友的“社会调查”项目正在发生变化:50年代是“丰衣足食”,60
年代里“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70年代变成了“几十条腿”(高
级家具的数目),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七机部长”(诸如收录机、音响组合机、电视
机、洗衣机、照相机、录像机和空调机等七种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用者。
三、服务产品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产品
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财富的内容及其概念又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包
括以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有形财富,而且包括以非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无形财富。
1、“信息就是金钱”––––后工业社会财富观之一
后工业社会又称信息社会,或服务社会。信息和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最重要的使用价
值,财富的内容也就由工农业产品扩展到信息。现在,美国在服务和信息部门工作的人
员占就业劳动力已超过70%,至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达到86%以上,电子工业的规模仅
次于能源工业,将成为第二大工业部门。有人提出,人类社会产业结构的前进运动,是
从以生物学为重点的产业即农业向以物理学为重点的产业即工业转移和发展,然后又向
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管理科学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这种发展,按时间顺序和人对自
然的依赖程度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前进上升运动过程;按产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性来说,则是一个产值比重的倒塔型,倒塔越明显,产业的前进上升运动就越显著。这
可以用如下两个图表来说明。
图1 按生活顺序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图2 按重要性和比重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上图说明,产业结构在社会发展中遵循着一条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上升运动规律。
2、服务也是财富––––后工业社会财富观之二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家庭用于食品的费用的比重(恩格尔
系数)开始下降,边际增长额首先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然后用于奢侈品、娱乐等方
面。因此,随着人们生活面的扩大和新的需要和爱好的发展,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信
息“爆炸”加速了知识的“折旧”,以致形成了“终生教育”的局面,引起对教育、科学服务
的需求;疾病减少和过着丰裕生活人数增加,引起对延年益寿的各类保健服务(如减
肥、健美等)的需求;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在衣食住的基本需要
以外增加了对旅游、娱乐、消遣、文艺、美容、体育、交通、休息等方面的广泛需求。
而上述需求,相当多不是靠实物使用价值而是靠第三产业提供的非实物使用价值来满足
的。
3、“真正的财富就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未来社会的财富展望
未来社会的真正的财富就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是未来社会财富发展所昭示的前
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形成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为了满足在普遍的交换
里创造出来的普遍个人欲望,发挥人的创造天赋,进行娱乐、学习、休息,服务产品都
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财富由农产品到工业品,由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
步,生产与消费的逐步趋于发达。现代人必须树立崭新的财富观;知识、信息、服务已
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战略性资源;由它们构成的无形财富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就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