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 鑫 @ 2000-12-18
盗 版
金 鑫
去年仲夏的一个晚上,闲来无事,信步出了住所,踱上街头,在一个书摊前,一本<资治通鉴>
使得我停下脚步。这书在新华书店倒是看过好些回,因其昂贵,虽爱不释手,每每看上数节,复又
徘徊而去。可书摊上这本,同样洋洋千页,且配有白话译文,厚重而实在,一问价,才10元,未及
细想,便付钱买下,觉得赚了天大的便宜。这样的盗版“古典”,在我的书房里,还有二十多本。
对于一个爱阅读和写作的人来说,书不啻是文学情人,买书收藏而后备读,也成为厚积薄发、
吐故纳新的重要生活环节。中国书籍卷帧繁浩,学派纷呈,有时恨不能一下子四壁皆书,日夜厮
守。但书价盼跌却涨,让人不敢问津。于是,盗版书的出现,并逐渐拥有一批如我等穷书生购买
群,具有了令人乐观的市场空间。试想,一本盗版名著,花费的银子往往只有正版的几分之一,换
言之,一本正版的钱,可以捧回几本盗版的名著,大可不必缩手缩脚,这笔经济账,一点也不难
算。
但盗版书也有让人觉得麻烦的地方。因其是“盗”来的,许是印刷中慌慌张张怕被查住,抑或是
盗版商人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质量的要求,省了校对等诸多环节,书中的错别字千奇百怪,甚至
刚翻完第20页,就到了60页。记得前年买的一本盗版《路遥文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又充当了义
务校对,刚开始数十页还能将错字一一改过,可是到后来就没有了“恒心”。于是对盗版书降而求其
次:只要能勉强读下来就行。
因为写作,也有过被盗版书出了洋相的事。一次,稿中引用典故,引了几处,不料隔数日,细
心严谨的编辑打来长途,用商榷的口气说,有一处是不是有误?再一查,果不其然,不禁面红如
染。自此,引典不敢翻盗版。
盗版书的铺天盖地,有时连图书馆也不能幸免。有一次借回一本,读了数页,发现也是错字连
篇,漏洞百出,居然也是盗版。如此不雅之物,竟也登入大殿之中,不知古时有没有盗版书?若是
有,我甚而异想天开地怀疑:那些通假字什么的是不是盗版留下的“祸害”?继而杞人忧天地担心:
如今盗版书大行其道,若干年后,以讹传讹,一旦真迹失传,将会酿成怎样的文化恶果?
面对盗版,不少作家无力扭转,愤而封笔。想想也是,他们一介书生,怎么有本事去打尽盗
版?孔乙己“窃书不为偷”的理由尚且不能立足,盗版商毁人名誉损人利益自饱私囊的行径更不为人
所容,其害莫大焉!
这几日清静无事,遂将书架上的盗版书遴选出来,束之高阁,假以时日,待到严冬,当作烤火
取暖之用。前天到了一些稿酬,买回一本正版《资治通鉴》,佐以清茶,拥衾夜读,不胜愉悦。
通联:江苏省盐城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 金鑫
邮编:224002 Email:yczljsjd@pub.yc.jsinfo.net
智慧城原创